基于地震信息的沉積體系平面分布特征研究——以鄂爾多斯盆地延長探區(qū)高家河三維區(qū)本溪組下部沉積體系為例
本文選題:本溪組 切入點:地震沉積學 出處:《天然氣地球科學》2017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闡明了利用地震信息研究沉積體系平面分布特征的方法;90°相位地震數(shù)據(jù)體,利用時頻分析技術,分析砂層地震反射頻率;結合地震濾波,壓制砂層地震干涉作用。利用高精度層序地層學及地震沉積學研究技術,在地震剖面上建立高頻等時地層格架。最后,將地質、測井及地震相結合,對不同主頻的地層切片進行沉積學解釋。結合混頻顯示,主成分分析(PCA)及空間雕刻技術,確定沉積體系空間分布。研究表明,研究區(qū)本溪組下部(C_2b_2)沉積時期主要發(fā)育障壁濱岸沉積體系。研究區(qū)東部可能發(fā)育一較大規(guī)模的潮道。在S229—S228區(qū)域、S207—S209區(qū)域、S224—Y287區(qū)域及Y123區(qū)域也發(fā)育樹枝狀潮道或潮渠,主要呈南北向、北西向展布。潮道為主要富砂區(qū)域,測井上表現(xiàn)為鐘形或齒狀鐘形相,地層切片上表現(xiàn)為線狀強能量分布模式。砂坪主要發(fā)育在S231—S208區(qū)域,沿潮道邊緣分布,夾泥層,測井相類型多種多樣,見漏斗狀、箱狀及復合漏斗狀。砂坪或砂斑在地層切片上表現(xiàn)為斑狀及蠕蟲狀中—強能量反射模式。該方法有助于提高預測沉積體系的精度,對研究區(qū)內(nèi)的天然氣勘探具有重要價值。
[Abstract]:The method of using seismic information to study the plan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ary system is expounded. Based on 90 擄phase seismic data volume, the seismic reflection frequency of sand layer is analyzed by time-frequency analysis technique, and combined with seismic filtering, By using high-precis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seismic sedimentology research techniques, a high-frequency isochronous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is established on the seismic profile. Finally, geological, logging and seismography are combined. Sediment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stratigraphic slices with different main frequencies, combined with mixing displa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A) and spatial engraving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sedimentary system. In the lower part of Benxi formation, the barrier shoreline sedimentary system was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lower part of Benxi formation. A relatively large tidal channel may be develope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study area. In the S229-S228 area, S207-S209 area, S224-Y287 region and Y123 region, dendritic tidal channels or channels are also developed, mainly in a north-south direction. NW distribution. The tidal channel is the main sand rich area, the logging shows bell or toothed bell facies, and the stratigraphic slice shows a linear strong energy distribution pattern. The sand flat is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S231-S208 area, distributed along the edge of the tidal channel, intercalated with mud layer, the sand flat is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S231-S208 area. There are many types of logging facies, such as funnel, box and compound funnel. The sand flat or sand spot is characterized by porphyry and wormlike medium-strong energy reflection mode on the stratigraphic slices. This method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predicting sedimentary system. It is of great value for natural gas exploration in the study area.
【作者單位】: 長安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陜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研究院;西安石油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41372118) 陜西省科技計劃項目(編號:2014K10-12)聯(lián)合資助
【分類號】:P618.13;P631.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平;鄒德江;李勝利;;深縣凹陷沙一下段沉積體系恢復方法[J];油氣藏評價與開發(fā);2012年01期
2 王紅霞;李睿;;甘肅北山地區(qū)沙婆泉期沉積體系特征[J];甘肅科技;2013年13期
3 Werner Ricken;汪筱林;;記錄小規(guī)模氣候旋回的沉積體系的敏感性[J];世界地質;1993年01期
4 劉振夏,夏東興,王揆洋;中國陸架潮流沉積體系和模式[J];海洋與湖沼;1998年02期
5 趙俊興,田景春,蔡進功;惠民凹陷南坡古中生代沉積體系特征及時空演化[J];沉積與特提斯地質;2002年01期
6 李華;何幼斌;王振奇;;深水高彎度水道—堤岸沉積體系形態(tài)及特征[J];古地理學報;2011年02期
7 張成弓;陳洪德;陳安清;林良彪;隆軻;楊帥;;黔南-桂中地區(qū)二疊系沉積體系展布規(guī)律及演化[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6期
8 楊福珍,王宇林,高明澤;平莊西露天礦區(qū)元寶山組沉積體系分析[J];阜新礦業(yè)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95年01期
9 張銀國;梁杰;;南黃海盆地二疊系至三疊系沉積體系特征及其沉積演化[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14年05期
10 王敏芳,黃傳炎;鹽湖沉積體系的研究現(xiàn)狀與油氣地質意義[J];內(nèi)江科技;2005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會東;宋立忠;董麗紅;于連忠;褚春梅;張萍;;坳陷盆地沉積體系精細研究方法探討[A];增強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 促進吉林經(jīng)濟發(fā)展——啟明杯·吉林省第四屆科學技術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2 孟睿;;淺談納嶺溝地區(qū)沉積體系與鈾成礦之間的關系[A];中國核科學技術進展報告(第二卷)——中國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第1冊(鈾礦地質分卷)[C];2011年
3 孟睿;;淺談納嶺溝地區(qū)沉積體系與鈾成礦之間的關系[A];全國鈾礦大基地建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12年
4 吳因業(yè);涂小仙;;吐魯番盆地三疊系沉積體系與油氣儲集體研究[A];2001年全國沉積學大會摘要論文集[C];2001年
5 賴生華;陸先亮;束青林;;斷陷盆地沉積體系研究新思路:從古地貌、巖性變化、水體深度到沉積體系[A];第九屆全國古地理學及沉積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6 高抒;;全新世海岸沉積體系形成、演化及資源潛力:以江蘇海岸為例[A];中國地理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7 李安春;秦蘊珊;;中國近海細粒沉積體系及其環(huán)境響應[A];第三屆全國沉積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8 劉家鐸;張哨楠;田景春;趙錫奎;何建軍;;塔里木盆地志留-泥盆系沉積體系及儲層評價[A];第八屆古地理學與沉積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4年
9 敬小軍;高攀峰;李儒春;楊立國;姬瑞蘭;王勇;;綏靖油田主力生油層系沉積微相及儲層特征研究[A];青年人才與石化產(chǎn)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第七屆寧夏青年科學家論壇論文集[C];2011年
10 ;鄂爾多斯盆地西北部長8油層石油勘探[A];2008年度中國地質科技新進展和地質找礦新成果資料匯編[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騰飛;彰武盆地早白堊世沉積體系與構造控制[D];吉林大學;2016年
2 秦志亮;南海北部陸坡塊體搬運沉積體系的沉積過程、分布及成因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3 魏紅紅;鄂爾多斯地區(qū)石炭—二疊系沉積體系及層序地層學研究[D];西北大學;2002年
4 竇偉坦;鄂爾多斯盆地三疊系延長組沉積體系、儲層特征及油藏成藏條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5年
5 劉文;Rub’Al Khali盆地古生界沉積體系及石油地質特征[D];成都理工大學;2007年
6 付鎖堂;鄂爾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沉積體系及砂體展布規(guī)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4年
7 朱志軍;川東南地區(qū)志留系小河壩組沉積體系及物質分布規(guī)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0年
8 李偉;柴達木盆地沉積體系發(fā)育的動力學機制及成藏效應[D];成都理工大學;2004年
9 王海僑;英臺地區(qū)薩葡高油層沉積體系及儲層特征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08年
10 劉曉;二連盆地烏里亞斯太凹陷中洼沉積體系及油氣成藏條件分析[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潘冬;白云凹陷北坡珠江組沉積體系分析[D];長江大學;2015年
2 譚慶偉;內(nèi)蒙古巴音滿都呼地區(qū)恐龍生物群及同時代沉積環(huán)境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6年
3 吳鵬;青海可可西里五雪峰及鄰區(qū)三疊系巴顏喀拉山群沉積體系及層序地層分析[D];成都理工大學;2014年
4 付彥輝;瓊東南盆地南部深水水道沉積體系及其油氣意義[D];中國石油大學;2009年
5 劉智;中衛(wèi)及周緣地區(qū)晚古生代主要海泛期沉積體系[D];中國海洋大學;2013年
6 趙玉峰;川西地區(qū)中晚三疊世多重地層劃分對比及沉積體系分析[D];成都理工大學;2009年
7 李新富;正村勘探區(qū)石炭—二疊系沉積體系及聚煤規(guī)律研究[D];河北工程大學;2011年
8 韋東曉;鄂爾多斯盆地中西部地區(qū)三疊系延長組長6沉積體系及砂體展布規(guī)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7年
9 岳翠;松遼盆地南部伏龍泉斷陷北部下白堊統(tǒng)沉積體系及儲層特征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10 裴家學;路東凹陷九上段沉積體系及儲層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59379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593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