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三臺凸起多邊斷層對油氣成藏的影響
本文選題:二疊系—三疊系 切入點:多邊斷層 出處:《特種油氣藏》2017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為研究準噶爾盆地北三臺凸起斷層對油氣成藏的影響,在地震資料解釋的基礎上,結合區(qū)域構造、巖性組合、黏土礦物組成、壓力分布、已知油藏特征等因素,對斷層發(fā)育特征、形成機制及其與油氣藏關系進行了描述與探討。結果表明:該套斷層具有"垂向層控性"、"平面多邊性"特征,屬于典型的多邊斷層,主要是細粒沉積物在密度反轉作用機制下形成的;多邊斷層發(fā)育的地層下部緊鄰二疊系平地泉組烴源巖,在油氣聚集成藏過程中起到了運移通道的作用,密集的空間斷層網絡為油氣藏局部連片提供了條件,在精細勘探中應當高度重視多邊斷層的解釋與分析。該研究對北三臺凸起的油氣滾動勘探和油藏精細評價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North Santai uplift fault on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in Junggar Basin, based on seismic data interpretation, combined with regional structure, lithologic assemblage, clay mineral composition, pressure distribution, known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etc.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ult development, its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oil and gas reservoirs are described and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aul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ertical stratigraphic control" and "plane multilateralism", and is a typical multilateral fault. The lower part of the multilateral fault is adjacent to the Permian Pingdiquan formation source rock, which plays the role of migration channel in the process of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and formation, the formation of fine grain sediment is formed under the mechanism of density inversion, and the lower part of the formation of multilateral faults is adjacent to the source rock of Pingdiquan formation of Permian system. The dense spatial fault network provides the condition for the local connection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s. The interpretation and analysis of multilateral faults should b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in fine exploration, which has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oil and gas rolling exploration and reservoir fine evaluation of Beisantai uplift.
【作者單位】: 中國石油東方地球物理公司;
【基金】: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2016年科技項目“北三臺凸起石炭系、二疊系成藏規(guī)律研究及滾動勘探目標優(yōu)選”(BGP2016-3001)
【分類號】:P618.1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迪納利斷層系的板塊動力學問題[J];地質地球化學;1981年05期
2 高如曾;;用地震動力學信息尋找微小斷層的嘗試[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88年04期
3 郭玲宣;微小斷層的解釋[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4年03期
4 蔡德所,張繼春,劉浩吾;長江三峽地區(qū)斷層分布特征的分形研究[J];中國三峽建設;1996年04期
5 周學年;羅伍;;李嘴孜礦小斷層分布規(guī)律[J];科技促進發(fā)展;2010年S1期
6 平貴東;付曉飛;胡才志;;多邊斷層研究現(xiàn)狀[J];地學前緣;2010年04期
7 楊杰;陳新民;沈建;;斷層斷裂過程的數(shù)值模擬[J];西部探礦工程;2011年09期
8 時振梁;朱傳鎮(zhèn);;新西蘭阿爾派恩斷層和地震(綜述)[J];國際地震動態(tài);1982年08期
9 李時毓;施樹江;;對太原盆地活動性斷層分析[J];勘察科學技術;1987年02期
10 崔若飛,陳萍;模式識別技術在斷層解釋中的應用[J];物探化探計算技術;1994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周學年;羅伍;;李嘴孜礦小斷層分布規(guī)律[A];2010年度淮南礦業(yè)集團煤炭學會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一)·地質專業(yè)[C];2010年
2 陳端新;吳時國;孫啟良;馬玉波;;多邊形斷層為通道的天然氣水合物成藏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3 沈海超;程遠方;王京印;趙益忠;張建國;;斷層擾動下地應力場三維有限元約束優(yōu)化反演[A];第九屆全國巖土力學數(shù)值分析與解析方法討論會論文集[C];2007年
4 張立寬;羅曉容;宋國奇;郝雪峰;邱桂強;宋成鵬;雷裕紅;向立宏;劉克奇;解玉寶;;油氣運移過程中斷層啟閉性的量化表征參數(shù)評價[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屆)學術論文匯編——油氣資源研究室[C];2014年
5 王曉麗;劉菁華;王祝文;;斷層上方第四紀覆蓋層中氡氣遷移方式的計算機模擬[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22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6 張衛(wèi)華;郭全仕;李上卿;;平南地區(qū)火成巖和斷層分布再認識[A];油氣地球物理實用新技術——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fā)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2004年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杜建軍;渭河盆地東南緣主要斷裂晚更新世以來的活動性及災害效應[D];中國地質科學院;2016年
2 張麗芬;不同因素對于斷層動力學破裂過程復雜性的影響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6年
3 卓燕群;斷層亞失穩(wěn)階段變形場時空演化的實驗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2015年
4 鄧虎成;斷層共生裂縫系統(tǒng)的發(fā)育規(guī)律及分布評價[D];成都理工大學;2009年
5 胡峰;非平面斷層與等效平面斷層的破裂動力學及輻射特征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4年
6 王亞民;烏爾遜凹陷斷層垂向封閉性時空演化及與油氣關系研究[D];大慶石油大學;2006年
7 崔殿;準噶爾盆地克夏斷裂帶成巖作用對斷層輸導性能的影響[D];中國石油大學;2011年
8 郭玲莉;斷層失穩(wěn)滑動瞬態(tài)過程的實驗觀測與分析[D];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2013年
9 封東曉;張扭構造的幾何學、運動學特征及其石油地質意義[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10 汪仁富;準噶爾盆地西北緣克拉瑪依—夏子街走滑構造[D];浙江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費先明;基于GPS數(shù)據(jù)與PCAIM模型的斷層運動特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5年
2 吳鎮(zhèn)禹;大慶薩爾圖油田南三區(qū)西部斷層成因機制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5年
3 王首帥;呼和湖地區(qū)構造解釋及構造演化分析[D];東北石油大學;2016年
4 侯甫;東辛永3斷塊低級序斷層特征及分布模式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5年
5 云龍;拐折斷層變形過程中物理場演化的實驗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2011年
6 許俊峰;墾利油田低序級斷層描述及提高采收率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08年
7 和平;有限單元法在跨斷層水準變化機理研究中的應用[D];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2010年
8 韓雙;低序級斷層的地震精細描述技術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4年
9 平貴東;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層多邊斷層成因機制及控藏機理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1年
10 李明娟;基于ANN的斷層多邊形平滑方法研究與實現(xiàn)[D];東北石油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57787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577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