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水道體系砂巖儲層的地球物理綜合預測技術及應用
本文選題:白云凹陷 切入點:深水水道 出處:《天然氣地球科學》2017年10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深水水道是深水油氣勘探的重要領域,勘探實踐表明深水水道體系優(yōu)質砂巖是白云凹陷深水區(qū)油氣的主要儲集體。利用南海北部白云凹陷深水區(qū)三維地震資料,綜合應用地震—沉積相、相干處理、地震屬性等地震技術,對三維工區(qū)內珠江組上段深水沉積水道體系展布進行識別,定性分析水道砂巖儲層有利相帶分布規(guī)律;在此基礎上,開展巖石物理分析及疊后地震反演儲層預測研究,(半)定量刻畫水道砂巖儲層分布規(guī)律及厚度特征,對水道砂巖儲層開展綜合評價。最終總結出一套適合深水水道砂巖儲層識別預測的地球物理綜合方法體系。
[Abstract]:Deep-water channel is an important field of deep-wate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The exploration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high-quality sandstone of deep-water waterway system is the main reservoir of oil and gas in deep water area of Baiyun sag. The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data of deep water area of Baiyun depression in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are used. Based on seismic techniques such as seismo-sedimentary facies, coherent processing and seismic attributes, the distribution of deep-water sedimentary waterways in the upper member of the Pearl River formation is identified,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favorable facies zones in watercourse sandstone reservoirs is qualitatively analyzed. A study on reservoir prediction by petrophysical analysis and post-stack seismic inversion is carried out. The distribution and thickness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course sandstone reservoirs are described quantitatively.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watercourse sandstone reservoir is carried out. Finally, a set of geophysical comprehensive method system suitable for deep water channel sandstone reservoir identification and prediction is summarized.
【作者單位】: 甘肅省油氣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油氣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山東黃金礦業(yè)玲瓏有限公司九曲運營部;
【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子課題(編號:2016ZX05026-007-05)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蘭州油氣資源研究中心“十三五”創(chuàng)新基金(編號:135CCJJ20160504) 甘肅省油氣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編號:SZDKFJJ20160602)聯合資助
【分類號】:P618.13;P63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居和,付洪;酸解脫附烴氣在砂巖儲層評價中的應用[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1993年03期
2 諸葛月英;王向公;杜寶會;胡濤;陳俊;劉萍;;華北大王莊復雜砂巖儲層鈣質校正方法研究[J];測井技術;2006年05期
3 夏國朝;;段六撥油田深層砂巖儲層的預測[J];濟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2期
4 高玉巧;劉立;;含片鈉鋁石砂巖的基本特征及地質意義[J];地質論評;2007年01期
5 肖軍;王華;袁立川;姜華;陳少平;;深埋藏砂巖儲層中異?紫兜谋4鏅C制探討[J];地質科技情報;2007年05期
6 巴凱;楊德冰;唐直平;;灰關聯分析在砂巖儲層評價中的應用[J];內江科技;2011年02期
7 劉先珊;張林;李棟梁;秦鵬偉;;射孔圍壓對儲層出砂砂巖力學特性的影響[J];應用基礎與工程科學學報;2013年06期
8 張書平,何玉忠,金]/;江漢油區(qū)鹽間非砂巖儲層敏感性研究和認識[J];江漢石油職工大學學報;2005年04期
9 郭艷東;趙英杰;李治平;;大慶油田薩零組粉砂巖儲層敏感性研究[J];石油地質與工程;2008年01期
10 巴凱;楊德冰;唐直平;;灰關聯分析在砂巖儲層評價中的應用[J];吐哈油氣;2011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壽建峰;朱國華;;中國西部油氣盆地構造側向擠壓對砂巖儲層性質的控制作用[A];2001年全國沉積學大會摘要論文集[C];2001年
2 王飛;潘保芝;;滲透性砂巖儲層膠結指數m的確定方法[A];中國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3 吳品成;李強;易剛;陳桂陽;王雪芹;楊亞濤;楊萍;江國旗;;隨鉆電阻率成像技術在致密薄砂巖儲層中的運用——以鄂爾多斯盆地長北合作區(qū)為例[A];創(chuàng)新·質量·低碳·可持續(xù)發(fā)展——第十屆寧夏青年科學家論壇石化專題論壇論文集[C];2014年
4 壽建峰;張惠良;朱國華;;西部盆地山前地帶構造與有利砂巖儲層預測[A];塔里木及周邊地區(qū)盆地(山)動力學與油氣聚集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5 羅小平;沈忠民;陳義才;;含油氣砂巖各相態(tài)烴在油氣成藏史中的應用[A];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6 王震亮;高潮;范昌育;;鄂爾多斯盆地延長組低滲-超低滲砂巖儲層的形成與油、水分布規(guī)律[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4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專輯[C];2013年
7 黃強;石元會;葉應貴;;江漢盆地鹽間非砂巖儲層的錄井綜合評價[A];江漢油田難采儲量開發(fā)技術研討會論文集(二)[C];2007年
8 梁海龍;姜巖;秦月霜;;他拉哈地區(qū)薄互層砂巖儲層橫向預測技術研究[A];2002低滲透油氣儲層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fā)展研究中心情報室;英國地質調查:開展學科交叉與合作項目[N];地質勘查導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趙繼龍;塔北西部玉東地區(qū)古近系薄層砂巖儲層地球物理特征與預測[D];中國地質大學;2014年
2 夏顯佰;準噶爾盆地馬橋凸起白堊系、侏羅系砂巖成巖演化機制與成巖模式[D];成都理工大學;2003年
3 段林娣;高含泥薄層砂巖儲層精細預測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7年
4 曲希玉;CO_2流體—砂巖相互作用的實驗研究及其在CO_2氣儲層中的應用[D];吉林大學;2007年
5 劉娜;砂巖對CO_2的礦物捕獲能力[D];吉林大學;2011年
6 萬友利;低滲透瀝青砂巖儲層致密化成因分析[D];成都理工大學;2014年
7 朱春俊;低孔低滲砂巖儲層成因及控制因素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孟智強;致密油儲層孔隙結構特征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滲流流體力學研究所);2014年
2 鄒濤;川西北中泥盆統油砂巖儲層特征及成巖作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3 胡海燕;白云凹陷晚漸新世—早中新世砂巖儲層成巖演化—烴類充注過程研究[D];西北大學;2016年
4 孫婧;典型薄層砂巖儲層沉積相分析及多點地質統計建模[D];西南石油大學;2016年
5 蔣圣群;不同圍壓條件下砂巖滲透破壞試驗與數值模擬研究[D];青島理工大學;2016年
6 徐思萌;含有孔蟲泥質粉砂巖內片鈉鋁石縱向分布特征與成因[D];吉林大學;2017年
7 王海燕;雞西盆地城子河組、穆棱組露頭砂巖與巖芯砂巖成巖作用比較分析[D];吉林大學;2006年
8 馬洪濤;泥質粉砂巖對改善窄薄砂體油田開發(fā)作用研究[D];大慶石油學院;2009年
9 王泫懿;丘陵油田三間房組砂巖儲層孔隙結構特征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10 殷碩;基于毛管模型的泥質砂巖儲層導電特性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57623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576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