滲透率對致密砂巖儲集層滲吸采油的微觀影響機制
本文選題:致密砂巖 切入點:滲吸驅油 出處:《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17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以鄂爾多斯盆地富縣地區(qū)延長組長8段致密砂巖儲集層樣品為例,通過自發(fā)滲吸模擬實驗,結合核磁共振與CT掃描分析,進一步揭示了致密儲集層滲透率對滲吸采油效率的微觀影響機制。研究結果表明:(1)基質自發(fā)滲吸排驅在致密砂巖儲集層注水開發(fā)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實驗巖心樣品自發(fā)滲吸采出程度可以達到5.24%~18.23%,且基質的滲透率越大,自發(fā)滲吸采出程度越高;(2)受吸附層厚度的影響,亞微米級以上孔隙在致密儲集層的滲吸驅油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納米—亞微米級孔隙對滲吸采出程度貢獻相對較弱;(3)孔喉的連通性是導致致密儲集層基質滲透率與滲吸排驅采油效率呈正相關的主要微觀影響機制。不同滲透率樣品亞微米—微米級孔隙尺寸分布的差異并不大,但隨著滲透率的增加,連通孔喉個數(shù)與連通面孔率均呈指數(shù)遞增,導致滲吸排驅采出程度顯著提高。
[Abstract]:Taking the sample of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 of Yanchang formation 8 member in Fuxian area, Ordos Basin as an example, the spontaneous infiltration simulation experiment, combined with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and CT scanning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The microcosmic influence mechanism of permeability of tight reservoir on oil recovery efficiency is further reveal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ontaneous permeability drainage of the matrix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water injection in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 The degree of spontaneous osmotic extraction of experimental core samples can reach 5.24% 18.23, and the larger the permeability of matrix, the higher the degree of spontaneous permeability extraction is affected by the thickness of adsorption layer. The porosity above submicron level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the process of oil absorption and displacement in tight reservoir. The connectivity of pore throat is the main microcosmic mechanism that leads to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matrix permeability of tight reservoir and oil recovery efficiency of permeation suction flooding and different permeability. The difference in pore size distribution between submicron and micron size is not significant. However, with the increase of permeability, both the number of connected pores and the connected face rate increase exponentially, resulting in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degree of recovery.
【作者單位】: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石油工程學院;西安石油大學石油工程學院;
【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2009ZX05009,2011ZX0500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1104173,51274229)
【分類號】:TE3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彭昱強;何順利;郭尚平;韓冬;;巖心滲透率對親水砂巖滲吸的影響[J];大慶石油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2 陳淦,,宋志理;火燒山油田基質巖塊滲吸特征[J];新疆石油地質;1994年03期
3 王家祿;劉玉章;陳茂謙;劉莉;高建;;低滲透油藏裂縫動態(tài)滲吸機理實驗研究[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09年01期
4 姚同玉;李繼山;王建;劉衛(wèi)東;;裂縫性低滲透油藏的滲吸機理及有利條件[J];吉林大學學報(工學版);2009年04期
5 李愛芬;凡田友;趙琳;;裂縫性油藏低滲透巖心自發(fā)滲吸實驗研究[J];油氣地質與采收率;2011年05期
6 向陽;儲集巖石的滲吸及其應用[J];新疆石油地質;1984年04期
7 華方奇,宮長路,熊偉,王群;低滲透砂巖油藏滲吸規(guī)律研究[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2003年03期
8 姜寶益;李治平;蔡喜東;王希剛;史慶陽;;基于模糊層次分析法的油藏滲吸潛力評價方法[J];特種油氣藏;2012年06期
9 鐘家峻;楊小軍;陳燕虎;唐海;呂棟梁;張媛;;低滲透巖心自然滲吸實驗新方法[J];石油化工應用;2013年06期
10 彭昱強;郭尚平;韓冬;;表面活性劑對中性砂巖滲吸的影響[J];油氣地質與采收率;2010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星;畢義泉;汪廬山;任占春;;低滲透砂巖油藏滲吸規(guī)律研究[A];滲流力學與工程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第十一屆全國滲流力學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1年
2 蔡建超;趙春明;譚呂;郁伯銘;郭士禮;潘中華;;低滲油藏毛細滲吸的分形研究[A];滲流力學與工程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第十一屆全國滲流力學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1年
3 孫先達;李宜強;;利用激光共聚焦研究泥巖和致密砂巖中有機質組分分布[A];中國地質學會2013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匯編——S13石油天然氣、非常規(guī)能源勘探開發(fā)理論與技術分會場[C];2013年
4 劉剛;;準噶爾盆地侏羅系儲集層排驅壓力求取方法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2013——第四專題論文集[C];2013年
5 李鵬;康毅力;游利軍;雷鳴;疏壯志;;致密砂巖液相毛細管自吸調控實驗研究[A];第九屆全國滲流力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二)[C];2007年
6 趙靖舟;曹青;白玉彬;李軍;王曉梅;;論致密砂巖大油氣田成藏模式[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4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專輯[C];2013年
7 陳明君;康毅力;游利軍;;飽和水致密砂巖電學參數(shù)對有效應力變化的響應[A];中國力學大會——2013論文摘要集[C];2013年
8 何玉平;劉招君;郭璇;張艷;;伊通盆地莫里青斷陷雙陽組儲集層成巖作用研究[A];第八屆古地理學與沉積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4年
9 趙玉紅;閻建國;侯磊;任云鵬;;測井參數(shù)反演在致密油儲集層中的應用[A];中國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專題論文集[C];2013年
10 成菊安;郭榮坤;;測井資料識別儲集層水淹級別的ANN方法研究[A];1996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二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6條
1 記者 師嘯 通訊員 楊傳宏;吐哈油田致密砂巖檢測獲突破[N];中國石油報;2010年
2 記者 許忠 通訊員 何蘭豐;壓開致密砂巖 擴大油氣“出口”[N];中國石油報;2012年
3 特約記者 黃延兵;華北油區(qū)首口致密砂巖水平井打出高水平[N];中國石油報;2013年
4 記者 杜中聞 通訊員 張新華;西部鉆探氮氣鉆井平均鉆速提十倍[N];中國石油報;2012年
5 徐曉峰;河南油田非常規(guī)勘探路徑明朗[N];中國石化報;2012年
6 張抗;致密油氣藏:摘得到的桃子[N];中國石化報;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李繼山;表面活性劑體系對滲吸過程的影響[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滲流流體力學研究所);2006年
2 王蘇里;陜北地區(qū)Y油田A井區(qū)致密砂巖油藏CO_2驅油目的層優(yōu)選與數(shù)值模擬[D];西北大學;2016年
3 李福軍;基于智能計算的油氣儲集層損害診斷決策支持系統(tǒng)[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5年
4 田巍;致密砂巖凝析氣藏油氣水多相滲流規(guī)律研究[D];北京科技大學;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程曉倩;新疆低n蟯干襖矣筒厴硌芯縖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滲流流體力學研究所);2014年
2 高陪;致密砂巖儲層滲吸特征實驗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6年
3 張晴;鄂爾多斯盆地W區(qū)致密砂巖油藏壓裂液滲吸機理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7年
4 魏銘江;裂縫性油藏基質巖心自然滲吸實驗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5年
5 劉磊;利用分子膜滲吸提高采收率實驗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1年
6 張來功;地應力及天然裂縫對致密砂巖水壓致裂的影響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6年
7 譚春劍;山西臨汾大吉6井區(qū)煤層上下致密砂巖儲層特征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6年
8 吳需要;致密砂巖滲透率與電學參數(shù)的關系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6年
9 王歡;致密砂動、靜態(tài)巖石物理特征實驗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6年
10 王超;川西蓬萊鎮(zhèn)組致密砂巖儲層孔隙結構評價及氣水微觀賦存機理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7年
本文編號:155914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559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