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氣倒灌運移形式分布區(qū)預測方法及其應用
本文關(guān)鍵詞: 油氣 垂向倒灌運移 側(cè)向倒灌運移 運移形式 分布區(qū) 預測方法 出處:《地質(zhì)論評》2017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為了研究含油氣盆地倒灌運移油氣分布規(guī)律,在油氣倒灌運移和常規(guī)油氣運移對比的基礎(chǔ)上,對油氣倒灌運移形成所需條件和分布區(qū)預測方法進行了研究,結(jié)果表明:油氣倒灌運移按運移方向可分為油氣垂向和側(cè)向倒灌運移形式兩種,前者發(fā)生所需條件是油源斷裂發(fā)育在一定壓力差的緊鄰源儲區(qū)內(nèi),后者發(fā)生所需的條件是油源斷裂發(fā)育在區(qū)域性蓋層封閉區(qū)內(nèi)。通過一定壓力差的緊鄰源儲區(qū)和油源斷裂疊合和區(qū)域性蓋層封閉區(qū)和油源斷裂分布疊合,分別建立了一套油氣垂向和側(cè)向倒灌運移形式分布區(qū)的預測方法,并將其分別應用于松遼盆地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巖生成的油向扶揚油層垂向倒灌運移形式分布區(qū)和渤海灣盆地南堡凹陷沿油源斷裂運移天然氣向東一段儲層側(cè)向倒灌運移形式分布區(qū)的預測中,其結(jié)果表明: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巖生成的油向下伏扶揚油層垂向倒灌運移形式分布區(qū),除凹陷內(nèi)和邊部局部地區(qū)外,整個凹陷分布,南堡凹陷沿油源斷裂運移的天然氣向東一段源巖側(cè)向倒灌運移形式分布區(qū)主要分布在凹陷西南地區(qū)。分別與三肇凹陷扶揚油層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油藏分布和南堡凹陷東一段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氣藏分布相吻合,表明該二種方法分別用于預測油氣垂向和側(cè)向倒灌運移形式分布區(qū)是可行的。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law of oil and gas migration in oil and gas bearing basins, on the basis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oil and gas inversion migration and 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migration,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oil and gas inversion migration and the method for predicting the distribution area a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oil and gas inversion migr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according to migration direction: vertical and lateral oil and gas migration. The condition of the former is that the oil source fault develops in the adjacent reservoir area with a certain pressure difference. The conditions for the occurrence of the latter are that the oil-source faults are developed in the regional seal zon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regional seal zone and the oil-source fault is superimposed by the adjacent reservoir area and the oil-source fault superposition, which are close to the reservoir area and the oil source fault,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regional seal zone and the oil-source fault are superimposed. A set of prediction methods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oil and gas migration patterns are established respectively. It is applied to the distribution area of the vertical backward migration of the source rocks in Qingyi member of Sanzhao Sag, Songliao Basin, and the lateral inversion of natural gas migration to the east along the oil source fault in Nanpu Sag, Bohai Bay Basin. In the predic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area of irrigation migration patter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tribution area of the vertical inverted migration of oil generated from the source rock in Qingyi member of Sanzhao depression is distributed in the whole sag except for the local area of the inner and the edge of the sag.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natural gas migration along the source fault in Nanpu sag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southwestern part of the sag. The distribution of reservoirs in Fuyang reservoir and Nanpu sag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Fuyang reservoir in Sanzhao sag.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gas reservoirs that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the first section of the east is consist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wo methods are feasible to predict the distribution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migration patterns of oil and gas.
【作者單位】: 東北石油大學;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油源斷裂轉(zhuǎn)換帶優(yōu)勢輸導油氣條件研究”(編號:41372153)的成果~~
【分類號】:P618.13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廖興明;廖曉蓉;施玉華;柳世光;;遼河斷陷源內(nèi)油氣資源潛力分析[J];地質(zhì)論評;2016年06期
2 謝昭涵;羅靜爽;劉中亮;魏志鵬;葉凡;王元興;;松遼盆地徐家圍子斷陷的斷裂復活演化特征及控藏作用[J];地質(zhì)論評;2015年06期
3 張少華;楊明慧;羅曉華;;斷裂帶油氣幕式運移:來自物理模擬實驗的啟示[J];地質(zhì)論評;2015年05期
4 付廣;王浩然;胡欣蕾;;斷裂帶蓋層油氣封蓋斷接厚度下限的預測方法及其應用[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年03期
5 鄒才能;楊智;朱如凱;張國生;侯連華;吳松濤;陶士振;袁選俊;董大忠;王玉滿;王嵐;黃金亮;王淑芳;;中國非常規(guī)油氣勘探開發(fā)與理論技術(shù)進展[J];地質(zhì)學報;2015年06期
6 蘭朝利;廖保方;王志坤;劉丹江;楊明慧;崔志員;;渤海灣盆地南堡凹陷灘海潛山裂縫特征及其形成機制[J];地質(zhì)學報;2015年02期
7 巨世昌;趙靖舟;;淺談推動油氣“倒灌”運移的動力計算方法——以松遼盆地三肇地區(qū)扶楊油層為例[J];非常規(guī)油氣;2014年03期
8 蒙啟安;趙波;梁江平;孫國昕;彭建亮;包麗;李迎霜;霍麗明;馬永義;;源外斜坡區(qū)油氣成藏要素研究——以松遼盆地北部西部斜坡區(qū)為例[J];地質(zhì)學報;2014年03期
9 付廣;楊敬博;;斷蓋配置對沿斷裂運移油氣的封閉作用:以南堡凹陷中淺層為例[J];地球科學(中國地質(zhì)大學學報);2013年04期
10 孫永河;白鹿;付曉飛;;松遼盆地北部T_2反射層斷裂密集帶成因機制[J];地球科學(中國地質(zhì)大學學報);2013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杜軍;;油源斷裂與其他成藏要素空間匹配的控藏作用[J];大慶石油地質(zhì)與開發(fā);2017年03期
2 王偉;付廣;胡欣蕾;;斷裂對蓋層封氣綜合能力破壞程度的研究方法及其應用[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17年03期
3 鄧愛居;張少華;李鳳群;雷志斌;黃志佳;李其瑞;李運娥;;饒陽凹陷肅寧地區(qū)新生代斷裂活動及其對油氣成藏的控制作用[J];油氣地質(zhì)與采收率;2017年03期
4 譚富榮;劉世明;崔偉雄;萬余慶;楊創(chuàng);張光超;劉偉剛;杜芳鵬;范玉海;;木里煤田聚乎更礦區(qū)天然氣水合物氣源探討[J];地質(zhì)學報;2017年05期
5 付廣;張桓;;油氣倒灌運移形式分布區(qū)預測方法及其應用[J];地質(zhì)論評;2017年03期
6 張曉輝;查文舒;李道倫;曾億山;盧德唐;;水平井大規(guī)模壓裂試井解釋案例分析[J];油氣井測試;2017年02期
7 賈成業(yè);賈愛林;何東博;位云生;齊亞東;王軍磊;;頁巖氣水平井產(chǎn)量影響因素分析[J];天然氣工業(yè);2017年04期
8 孟亞洲;紀占勝;姚建新;武桂春;孫倩;廖衛(wèi)華;潘華璋;;西藏班戈縣扎窮地區(qū)古生界混雜巖塊中發(fā)現(xiàn)中生代化石[J];地質(zhì)學報;2017年04期
9 何希鵬;高玉巧;唐顯春;張培先;何貴松;;渝東南地區(qū)常壓頁巖氣富集主控因素分析[J];天然氣地球科學;2017年04期
10 肖陽;張少華;魏巖;楊明慧;陳玉婷;潘娟;;二連盆地賽漢塔拉凹陷邊界斷裂構(gòu)造特征及其控藏作用[J];巖性油氣藏;2017年02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肖佃師;盧雙舫;陸正元;張魯川;郭思祺;谷美維;;遼河坳陷大民屯凹陷沙四段頁巖油層礦物組分含量反演方法及應用[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zhì);2016年01期
2 盧雙舫;陳國輝;王民;李進步;王新;單俊峰;胡英杰;毛俊莉;;遼河坳陷大民屯凹陷沙河街組四段頁巖油富集資源潛力評價[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zhì);2016年01期
3 鄒才能;董大忠;王玉滿;李新景;黃金亮;王淑芳;管全中;張晨晨;王紅巖;劉洪林;拜文華;梁峰;吝文;趙群;劉德勛;楊智;梁萍萍;孫莎莎;邱振;;中國頁巖氣特征、挑戰(zhàn)及前景(二)[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16年02期
4 寧方興;;濟陽坳陷頁巖油富集主控因素[J];石油學報;2015年08期
5 張曉明;石萬忠;徐清海;王任;徐壯;王健;王超;袁琪;;四川盆地焦石壩地區(qū)頁巖氣儲層特征及控制因素[J];石油學報;2015年08期
6 鄒才能;翟光明;張光亞;王紅軍;張國生;李建忠;王兆明;溫志新;馬鋒;梁英波;楊智;李欣;梁坤;;全球常規(guī)-非常規(guī)油氣形成分布、資源潛力及趨勢預測[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15年01期
7 吳松濤;朱如凱;崔京鋼;崔景偉;白斌;張響響;金旭;朱德升;游建昌;李曉紅;;鄂爾多斯盆地長7湖相泥頁巖孔隙演化特征[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15年02期
8 袁選俊;林森虎;劉群;姚涇利;王嵐;郭浩;鄧秀芹;成大偉;;湖盆細粒沉積特征與富有機質(zhì)頁巖分布模式——以鄂爾多斯盆地延長組長7油層組為例[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15年01期
9 賈承造;鄭民;張永峰;;非常規(guī)油氣地質(zhì)學重要理論問題[J];石油學報;2014年01期
10 童曉光;郭建宇;王兆明;;非常規(guī)油氣地質(zhì)理論與技術(shù)進展[J];地學前緣;2014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程禮芬;區(qū)域貨運量預測方法的比較[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2 姚宇飛;;復合預測方法初探[J];預測;1986年06期
3 楊澤民,屠仁壽;兩種值得發(fā)展的預測方法[J];預測;1988年01期
4 馮文權(quán);;預測方法評價[J];預測;1991年02期
5 曾珍香;謝素卿;;常用預測方法的模糊綜合評判模型[J];預測;1993年01期
6 湯兵勇,陳亞榮;市場需求的協(xié)調(diào)預測方法及應用[J];預測;1997年01期
7 蔡福安,王阜東,劉新田;技術(shù)預測方法的比較與選擇[J];石油科技論壇;1998年04期
8 寧自軍,隗斌賢;成分數(shù)據(jù)的預測方法與應用[J];統(tǒng)計與決策;2001年06期
9 周坤喬;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預測方法的探討[J];浙江統(tǒng)計;2005年08期
10 ;經(jīng)濟預測方法[J];情報知識;1983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8條
1 羅煒;;運輸需求的一種間接預測方法——兼論預測的本質(zhì)[A];管理科學與系統(tǒng)科學進展——全國青年管理科學與系統(tǒng)科學論文集(第4卷)[C];1997年
2 魯守棟;孫晉海;;體育系統(tǒng)預測研究的現(xiàn)狀分析及對策研究[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4年
3 肖翠翠;楊姝影;;環(huán)境規(guī)劃中的預測方法與技術(shù)[A];2010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第二卷)[C];2010年
4 鮑蕊;魏英魁;張建宇;費斌軍;;基于概率斷裂力學的多部位損傷發(fā)生概率預測方法[A];第十五屆全國疲勞與斷裂學術(shù)會議摘要及論文集[C];2010年
5 劉斌;張榮;劉思峰;黨耀國;;PMVF綜合集成預測方法及應用示例[A];2006年灰色系統(tǒng)理論及其應用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6年
6 韓渭賓;易桂喜;辛華;;四川省地震年度活動水平的初步研究[A];中國地震學會第七次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1998年
7 馬先海;;用地預測的基本方法探討[A];中國土地問題研究——中國土地學會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暨慶祝學會成立十周年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90年
8 ;年際增量的預測方法在北大西洋颶風頻次的季節(jié)預測(英文)[A];第28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5氣候預測新方法和新技術(shù)[C];2011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楊鋼作坊 言寺;簡單一點好[N];現(xiàn)代物流報;2007年
2 辛和;北京科技新星課題通過專家鑒定[N];中國建設(shè)報;2009年
3 王志剛(作者單位 甘肅省電力公司武威供電公司);預測是抓好預算的關(guān)鍵[N];甘肅經(jīng)濟日報;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張雪潔;基于QoS的個性化云服務(wù)推薦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5年
2 殷克濤;變組分和過渡態(tài)結(jié)構(gòu)預測方法及其應用[D];吉林大學;201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偉花;考慮時空分布特性的區(qū)域風電功率預測方法[D];華北電力大學;2015年
2 王志威;圖片廣告點擊率預測方法的研究及改進[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3 張澤生;基于置信規(guī)則庫推理的過程報警預測方法及應用[D];北京化工大學;2016年
4 周子茜;基于EFSM的復雜工業(yè)過程故障預測應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6年
5 王雙雙;艦用發(fā)動機某關(guān)鍵部件故障預測方法與應用研究[D];沈陽航空航天大學;2016年
6 陳佳璐;鏈路預測:依據(jù)貢獻的方法研究[D];山西大學;2016年
7 張克娜;基于擬線性回歸的復合預測方法及其應用[D];河北科技大學;2013年
8 馮莉;多種預測方法在我國對外貿(mào)易預測中的應用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7年
9 池可;服裝銷售預測方法及RBF神經(jīng)網(wǎng)絡(luò)模型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10 符俊嶺;具有主客觀信息集成特征的經(jīng)濟預測方法及其應用[D];東北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5323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532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