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損井多次補貼用可變徑膨脹錐設計與性能分析
本文關鍵詞: 套損井 套管補貼 可變徑 膨脹錐 力學分析 樣機試驗 出處:《石油鉆探技術》2017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針對套損井已補貼段下方無法進行多次補貼的問題,設計了一種可變徑膨脹錐,以實現(xiàn)膨脹工具小直徑入井、大直徑膨脹,從而達到對套損井多次補貼的目的。在設計可變徑膨脹錐結構的基礎上,建立了膨脹錐閉合過程中的力學計算模型和運動計算模型,得到了膨脹力與推力、楔形角、摩擦系數(shù)的函數(shù)關系及推力與約束力、摩擦系數(shù)的函數(shù)關系。計算結果表明,可變徑膨脹錐的膨脹力是推力的1.53倍,端面摩擦系數(shù)由0.1增大至0.4過程中推力增大8.8kN,由0.5增大至0.8過程中推力增大19.0kN,膨脹錐最大應力454MPa。樣機室內試驗結果表明,該工具結構設計合理,啟動壓力3~5 MPa,完全閉合壓力52 MPa,膨脹錐最大外徑由188.0 mm增大至220.0mm,與常規(guī)膨脹錐尺寸相同,膨脹率達17.02%。研究結果表明,可變徑膨脹錐的膨脹力隨推力增大而線性增大,能夠實現(xiàn)膨脹工具小直徑入井、大直徑膨脹,進一步降低閉合壓力后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Abstract]:The casing has the bottom section to many subsidies subsidies, an adjustable expansion cone is designed,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expansion of small diameter tool into the well, large diameter expansion, so as to achieve multiple subsidies for casing damage wells purpose. In the design of variable diameter expansion based on cone structure, established a mechanical closed cone in the process of expansion calculation model and motion model, the expansion force and thrust wedge angle, the fun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and thrust and the binding function of friction coefficient.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radial expansion force of expansion cone is 1.53 times the thrust, the friction factor increases from 0.1 to 0.4 in the process of thrust increases 8.8kN increases from 0.5 to 0.8 in the process of thrust increases 19.0kN, the maximum stress of 454MPa. prototype laboratory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pansion cone, the structure design is reasonable, the starting pressure of 3~5 MPa, completely closed pressure of 52 MPa, The expansion cone diameter increases from 188 mm to 220.0mm, the same with the conventional expansion cone size, the expansion rate of 17.02%.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variable radial expansion increases linearly with increase of thrust cone expansion force, to achieve the expansion of small diameter tool into the well, large diameter expansion, further reduce the pressure after the closure has a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
【作者單位】: 中國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研究院;中國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第六采油廠;
【基金】: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重大科技專項“大港油區(qū)大油氣田勘探開發(fā)關鍵技術研究”之課題“高效鉆完井及油氣層保護配套技術研究”(編號:2014E-0610)部分研究內容
【分類號】:TE93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蘇義腦,竇修榮,王家進;變徑穩(wěn)定器及其應用[J];石油鉆采工藝;2003年03期
2 孟慶昆,,何京,馬家驥;遙控變徑穩(wěn)定器的設計與應用[J];石油礦場機械;1994年03期
3 楊海波;王洪英;;國內外遙控變徑穩(wěn)定器的最新進展[J];西部探礦工程;2006年12期
4 高彥生,虎鎮(zhèn)峰;變徑井撈油技術研究[J];特種油氣藏;2004年02期
5 張光偉;井下閉環(huán)可變徑穩(wěn)定器的設計計算[J];石油機械;2004年02期
6 王春華;于曉麗;紀博;李玉海;;新型可變徑穩(wěn)定器的研制與應用[J];西部探礦工程;2011年07期
7 張光偉,付鑫生,周靜,樊正祥;井下閉環(huán)可變徑穩(wěn)定器[J];石油礦場機械;2004年04期
8 許國林,李琛,遲慶輝;投塞壓鉆柱式變徑穩(wěn)定器的研制與應用[J];石油機械;2005年04期
9 明柱平,祁國君,林覺振,李子山;變徑水力平底磨鞋的研究應用[J];石油鉆采工藝;1998年06期
10 袁昭;于家義;劉永軍;梁文發(fā);陶林本;;吐哈油田套損井現(xiàn)狀調查及治理思路[J];吐哈油氣;2007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張光偉;;可變徑穩(wěn)定器發(fā)展綜述[A];2004年石油裝備年會暨慶祝江漢機械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2 李勇;侯存億;;嚴重套損井修復工具研制及新工藝研究[A];創(chuàng)新驅動,加快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發(fā)展——吉林省第七屆科學技術學術年會論文集(上)[C];2012年
3 孔慶征;;大慶油田某區(qū)成片套損機制的初步分析[A];第四屆全國構造物理、第二屆全國高溫高壓聯(lián)合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C];1989年
4 王衛(wèi)忠;賀海洲;韓生軍;費二戰(zhàn);;油房莊油田套損機理分析及治理技術應用[A];石化產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寧夏第五屆青年科學家論壇論文集[C];2009年
5 劉俊琴;徐建新;孫麗慧;;寧夏油田套損井現(xiàn)狀及治理工藝[A];低碳經濟促進石化產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第六屆寧夏青年科學家論壇論文集[C];2010年
6 羅軍;敬登峰;李清波;蘇寧軍;楊國強;;白于山區(qū)套損現(xiàn)狀及治理對策分析[A];創(chuàng)新·質量·低碳·可持續(xù)發(fā)展——第十屆寧夏青年科學家論壇石化專題論壇論文集[C];2014年
7 劉性全;徐海;畢傳萍;劉紹軒;;應用流固耦合理論研究套損機理[A];第九屆全國滲流力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一)[C];2007年
8 田育紅;于波;劉秀華;張宏崗;楊永剛;李曉明;;油田套損井治理技術研究及應用[A];低碳經濟促進石化產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第六屆寧夏青年科學家論壇論文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通訊員 朱立英;采油七廠分區(qū)塊個性化治理套損井[N];大慶日報;2008年
2 李雪梅;大慶采油七廠連續(xù)三年套損井數(shù)比例控制在1%以內[N];中國石油報;2008年
3 雷茜;套損井修復成功率100%[N];中國石化報;2009年
4 記者 趙士振 通訊員 傅深洋;套損井治理破解穩(wěn)產難題[N];中國石化報;2011年
5 沙文潔 曹u! 王利國;新工藝封治套損井[N];中國石化報;2011年
6 本報記者 張幸福;診治“老病號”讓原油“顆粒歸倉”[N];大慶日報;2011年
7 周宏 張軍;修復套損井小套管管柱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N];中國石化報;2009年
8 通訊員 張彥芳;發(fā)力“老大難” 單井效益增[N];中國石油報;2012年
9 王全仁;側鉆工藝使套損井煥發(fā)生機[N];中國礦業(yè)報;2003年
10 ;套損井治理——老油田開發(fā)增油新亮點[N];中國石油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闕源;套損井綜合治理保障大慶油田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9年
2 何秀清;套損井修復壓裂過程力學分析及其應用[D];大慶石油學院;2006年
3 姜民政;套損井修復過程中修復力的確定及水泥環(huán)損傷機理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3年
4 杜永軍;套損的影響因素地層的流體壓力與地應力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5年
5 韓修廷;大慶油田套管損壞機理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1年
6 劉開緒;油田套損磁測應力檢測技術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6年
7 孫磉礅;孤東油田稠油熱采井套損機理及防控措施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8 賈江鴻;油田開發(fā)過程中套管損壞預報方法及應用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濤;等井徑可變徑錐的結構優(yōu)化和力學分析[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4年
2 王嵩;地面連續(xù)可控變徑穩(wěn)定器的設計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7年
3 張守華;無通道套損井打通道及報廢技術[D];東北石油大學;2015年
4 劉鳴東;大慶杏北開發(fā)區(qū)過渡帶薩Ⅰ~薩Ⅱ夾層成片套損機理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6年
5 段貴權;套損修復井精細分層注水配套工藝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6年
6 余雄風;基于多因素耦合的熱采井套損影響及防治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6年
7 陳宗先;南二區(qū)西部構造復雜區(qū)套損防控注入壓力界限研究[D];武漢輕工大學;2016年
8 朱君;杏樹崗油田南部杏南開發(fā)區(qū)套損成因及防治方法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9 李連平;杏北地區(qū)嫩二段標準層成片套損與地質特征關系研究[D];大慶石油學院;2008年
10 張廣福;杏北油田套損認識及防治研究[D];大慶石油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52984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529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