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隔層技術(shù)在控縫高壓裂井中的應用
本文關鍵詞:人工隔層技術(shù)在控縫高壓裂井中的應用 出處:《石油鉆采工藝》2017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水力壓裂 人工隔層 上轉(zhuǎn)向劑 突破壓力 控縫高
【摘要】:壓裂施工中,如果隔層的遮擋能力較差,裂縫就會穿過隔層,含水層離產(chǎn)層較近的情況下還會引起含水急劇上升,影響壓裂效果,甚至造成壓裂失敗。為了提高壓裂作業(yè)的成功率,對縫高控制技術(shù)進行深入研究,實驗分析了人工隔層上轉(zhuǎn)向劑和下轉(zhuǎn)向劑的上率浮、沉降率、上浮相對速率、沉降相對速率及隔層應力提高率,優(yōu)選出了上轉(zhuǎn)向劑KR2(上浮率為97%,上浮相對速率1.78,突破壓力提高7.23 MPa)和下轉(zhuǎn)向劑KR4(沉降率為98%,沉降相對速率1.83,突破壓力提高6.29 MPa)。現(xiàn)場試驗中,上轉(zhuǎn)向劑的加入很好控制了裂縫在高度上的延伸,控縫高效果顯著,人工裂縫高度降低2.7 m且未壓穿水層,為以后控縫高壓裂井的施工提供了很好的參考。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fracturing operation , the fracture rate , the relative velocity of floating , the relative rate of subsidence and the increase of the stress of the interlayer are analyzed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pper steering agent KR2 ( the floating rate is 97 % , the relative velocity of floating relative rate is 1 . 78 , the breaking pressure is increased by 7.23 MPa ) and the lower steering agent KR4 ( the sedimentation rate is 98 % , the relative rate of sedimentation is 1 . 83 , the breakthrough pressure is increased by 6.29 MPa ) . In the field experiment , the addition of the upper steering agent controls the extension of the crack in the height , the control gap is high , the height of the artificial crack is reduced by 2.7 m and the water layer is not pressed , thus providing a good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igh - pressure cracking well in the future .
【作者單位】: 中國石油華北油田公司勘探事業(yè)部;山東科瑞石油工程技術(shù)研究院;
【分類號】:TE357.1
【正文快照】: Citation:GU Wenbin,PEI Yubin,ZHAO Anjun,WANG Tao,CAI Jun,WU Kaikai.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barrier technology tofracture height control in fracturing wells[J].Oil DrillingProduction Technology,2017,39(5):646-651.水力壓裂是油氣井增產(chǎn)改造的重要技術(shù)措施,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呂曉光,馬福士,田東輝;隔層巖性、物性及分布特征研究[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1994年05期
2 李麗;趙則陽;王玉蘭;常飛;;分形幾何在隔層分類研究中的應用[J];斷塊油氣田;2008年05期
3 朱東亞,胡文tD,曹學偉,陳慶春;臨南油田隔層類型劃分及其分布規(guī)律研究[J];地球科學;2004年02期
4 王繼成,肖井錄,宋永;分層壓裂隔層厚度下限標準礦場試驗研究[J];大慶石油地質(zhì)與開發(fā);1990年03期
5 彭仕宓,尹志軍,常學軍;中國東部深層油藏隔層裂縫及其地質(zhì)意義[J];地球科學;2002年06期
6 張昌民,尹太舉,張尚鋒,李少華,王大海,劉軍;泥質(zhì)隔層的層次分析——以雙河油田為例[J];石油學報;2004年03期
7 伊向藝;汪道兵;侯艷紅;周福建;劉雄飛;李秀輝;;一種確定控制縫高的人工隔層劑最優(yōu)用量方法[J];石油天然氣學報;2012年06期
8 劉春林,宋永,,薛海燕,胡月波;喇、薩、杏油田隔層應用條件研究[J];大慶石油地質(zhì)與開發(fā);1994年01期
9 常莎莎;陳世加;漆娟;黃星;;華慶地區(qū)長8_1地層發(fā)育的小段泥質(zhì)隔層對油水運移的影響[J];內(nèi)江科技;2012年06期
10 顧軍;陳雪峰;;隔層厚度與第二膠結(jié)面抗剪切強度關系研究[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2010年02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特約記者 鄭水平;新堵水技術(shù)助力油藏二次開發(fā)[N];中國石油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福林;底水油藏底水錐進及人工隔層穩(wěn)油控水機理研究[D];大慶石油學院;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孫西東;Q區(qū)直井薄層壓裂多裂縫延伸模擬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6年
2 紀杰;濮城油田東區(qū)沙二上2+3沉積微相及隔層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08年
3 王國強;潛山內(nèi)幕儲層隔層表征方法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10年
4 蘇可心;改善底水錐進油藏開發(fā)效果方法研究[D];長江大學;2012年
5 王躍龍;柴達木盆地東部石炭系頁巖突破壓力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4年
6 曲金明;錦16東油田高含水期深部液流轉(zhuǎn)向試驗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3930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393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