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層流動單元研究方法及發(fā)展方向
本文關鍵詞:儲層流動單元研究方法及發(fā)展方向
更多相關文章: 流動單元 因子分析 儲層構型 聚類分析 孔喉
【摘要】:流動單元的研究對深入開展油藏表征意義重大。針對目前流動單元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在參考國內外大量文獻的基礎上,總結出了一些前沿的研究方法,比如改進的流動分層指標法、基于水動力學理論的研究方法、基于因子分析的多參數(shù)聚類分析以及基于構型的流動單元研究方法等。實踐應用表明,新方法的提出解決了流動單元研究中存在的部分問題,對流動單元研究意義重大。在此基礎上展望了流動單元研究的發(fā)展方向。
【作者單位】: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
【基金】:國家油氣重大專項(2011ZX05009-003)
【分類號】:P618.13
【正文快照】: 引用格式:路研,徐守余,王亞,等.儲層流動單元研究方法及發(fā)展方向[J].中州煤炭,2016(11):116-120.Lu Yan,Xu Shouyu,Wang Ya,et al.Research method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reservoir flow unit[J].Zhongzhou Coal,2016(10):116-120.0引言流動單元的概念最早是由Hearn等于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尹太舉,張昌民,王壽平;濮53塊流動單元分類方法研究[J];天然氣地球科學;2005年03期
2 梁光迅,張建英,闞立巖,魏娟,王強;沈67塊流動單元劃分[J];特種油氣藏;2002年S1期
3 張福明,邵才瑞,劉洪濤,李元江;一種基于流動單元自動識別的分層新方法[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2003年05期
4 竇松江,于興河,李才雄;流動單元研究在北大港油田中的應用[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04年01期
5 謝俊,武英利,梁會珍,張萬里;應用流動單元尋找油田有利挖潛區(qū)的新思路[J];西北地質;2004年04期
6 王志高,靳彥欣;動態(tài)法劃分流動單元——以現(xiàn)河莊油田為例[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05年01期
7 尹太舉,張昌民,王壽平,李中超,趙紅靜;濮53塊流動單元評價[J];石油學報;2005年05期
8 張吉,張烈輝,郭建新,唐靜;灰色識別法在單井流動單元預測中的應用[J];特種油氣藏;2005年01期
9 姚合法;林承焰;靳秀菊;申本科;張治國;何善斌;;多參數(shù)判別流動單元的方法探討[J];沉積學報;2006年01期
10 王蔚;;細分流動單元技術在夏32塊的應用[J];石油天然氣學報(江漢石油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張福明;李洪奇;邵才瑞;李元江;劉洪濤;;一種流動單元自動分層新方法[A];第三屆全國沉積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2 代金友;張一偉;熊琦華;王志章;張春雷;;棗南油田儲層中流動單元構成及開采特征研究[A];2002低滲透油氣儲層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3 晏寧平;趙正軍;王旭;黃文科;高遠;張爭航;黃剛;代恒;;靖邊下古氣藏流動單元精細劃分及指標對比[A];低碳經(jīng)濟促進石化產(chǎn)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第九屆寧夏青年科學家論壇石化專題論壇論文集[C];2013年
4 高遠;白艷;劉永建;張爭航;王曉華;代恒;張延斌;陳琳琳;李曼子;趙建軍;;靖邊下古氣藏流動單元開發(fā)指標評價與優(yōu)化[A];創(chuàng)新·質量·低碳·可持續(xù)發(fā)展——第十屆寧夏青年科學家論壇石化專題論壇論文集[C];2014年
5 盧本_";喬守武;王輝;楊先杰;袁秉利;;綏靖油田楊57井區(qū)流動單元劃分及其在開發(fā)中應用[A];創(chuàng)新·質量·低碳·可持續(xù)發(fā)展——第十屆寧夏青年科學家論壇石化專題論壇論文集[C];2014年
6 孫衛(wèi);史成恩;趙驚蟄;解偉;梁曉偉;閆林;趙蕾;;盤古梁長6油藏流動單元的定量劃分[A];鄂爾多斯盆地及鄰區(qū)中新生代演化動力學和其資源環(huán)境效應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7 焦寶;秦智;鄭錫;焦滔;李軍健;李曉芳;朱麗萍;高彥博;于博;羅仁敏;;姬塬油田黃57區(qū)長8油藏精細描述技術研究與應用[A];低碳經(jīng)濟促進石化產(chǎn)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第九屆寧夏青年科學家論壇石化專題論壇論文集[C];201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記者 馬啟孝;實現(xiàn)儲采良性循環(huán)[N];中國石化報;2001年
2 記者 李兵 通訊員 李歷;“老樹”發(fā)“新芽”[N];中國石油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段賀海;儲層流動單元研究及其應用[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5年
2 朱玉雙;油層傷害對巖性油藏流動單元的影響——以鄂爾多斯盆地華池油田、馬嶺油田為例[D];西北大學;2004年
3 張吉;河流相儲層流動單元研究[D];西南石油學院;2004年
4 董鳳娟;注水開發(fā)階段的儲層評價與油水分布規(guī)律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5 周鋒德;低滲含裂縫砂巖油藏滲流規(guī)律及綜合模擬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09年
6 王軍;中原油田濮53斷塊流動單元劃分與剩余油分布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7年
7 喻鵬;靜觀2區(qū)塊高凝油油藏流動單元預測表征及剩余油分布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4年
8 孫明;元城油田精細油藏描述與剩余油分布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9年
9 夏國朝;棗園復雜斷塊低流度油藏特征及穩(wěn)產(chǎn)措施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年
10 陸萬雨;測井儲層評價新技術應用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希燕;華慶地區(qū)長6_3儲層流動單元劃分[D];西安石油大學;2015年
2 張迪;鄂爾多斯盆地紅河油田長8油層組儲層流動單元研究[D];長江大學;2015年
3 任葛;樹32塊主力油層微幅度構造及流動單元特征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5年
4 申傳奇;扶余油田X區(qū)塊流動單元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5年
5 王曦莎;低孔低滲低壓氣藏儲層流動單元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0年
6 王勇;百21井區(qū)百口泉組儲層特征及流動單元研究[D];西南石油學院;2005年
7 郭曉博;薄窄砂體流動單元分類評價及剩余油研究[D];大慶石油學院;2007年
8 徐博;扶余油田中38區(qū)塊楊大城子油層流動單元研究[D];長江大學;2013年
9 李松澤;高集油田流動單元研究[D];長江大學;2013年
10 甘永年;扶余油田西25-20區(qū)塊流動單元研究[D];長江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28232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282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