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濮凹陷古近系凝析氣藏相態(tài)類型判識及成因分析
本文關鍵詞:東濮凹陷古近系凝析氣藏相態(tài)類型判識及成因分析
更多相關文章: 凝析氣藏 相態(tài)類型 原油裂解 運移分餾 東濮凹陷
【摘要】:對東濮凹陷古近系凝析氣的多樣相態(tài)類型及成因進行研究.基于油氣的輕烴組成并結合試油結果,利用方框圖法、因子法、秩數(shù)法和Z值法等多種判別方法,對東濮凹陷古近系凝析氣藏的相態(tài)類型進行了綜合判識;并利用ln(C_1/C_2)-ln(C_2/C_3)關系及苯/正庚烷與正庚烷/甲基環(huán)己烷關系,結合研究區(qū)的地質特征,對凝析氣的成因進行了分析,認為東濮凹陷不同類型凝析氣藏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差異,由富生烴洼陷向中央隆起帶、由古近系深部向淺部層系,依次發(fā)育原生型凝析氣藏、原油裂解型凝析氣藏和運移分餾型凝析氣藏,蘭聊斷裂、黃河斷裂等基底大斷裂附近的中淺層還發(fā)育煤成氣氣侵富化凝析氣藏.研究結果表明:東濮凹陷古近系凝析氣藏主要表現(xiàn)為帶大油環(huán)、帶小油環(huán)和無油環(huán)等3種相態(tài)類型,成因類型包括原生型、原油裂解型、運移分餾型和氣侵富化型等4種,且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對應關系.原生型凝析氣藏通常無油環(huán),輕質組分含量高,C_(5+)質量分數(shù)小于1.75%,主要分布于埋深4 200m以下深層洼陷帶;原油裂解型凝析氣藏多帶有大油環(huán),重質組分含量較高,C_(5+)質量分數(shù)大于1.75%,且隨著ln(C_1/C_2)增加,ln(C_2/C_3)變化較大,主要分布于深層環(huán)洼斜坡帶,剖面上與原生凝析氣藏相鄰,但深度稍淺于原生型凝析氣藏;運移分餾型凝析氣藏通常帶有小油環(huán),具有較高的正庚烷/甲基環(huán)己烷比值和較低的苯/正庚烷比值,主要分布于構造高部位;氣侵富化型凝析氣藏往往無油環(huán),其形成與石炭—二疊系煤成氣的向上侵入有關,~(40)Ar/~(36)Ar介于630~803,δ~(13)C_1介于-38‰~-34‰之間,屬油型氣和煤型氣的混合氣范疇,主要分布于存在氣源斷裂溝通深部石炭—二疊系烴源巖的區(qū)域.
【作者單位】: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
【關鍵詞】: 凝析氣藏 相態(tài)類型 原油裂解 運移分餾 東濮凹陷
【基金】:國家重大科技專項(2011ZX05006-004)
【分類號】:P618.13
【正文快照】: 作為一種特殊的烴類礦藏,凝析氣藏相對于常規(guī)油氣藏具有相態(tài)類型多、成因復雜等特點[1-2].開展相態(tài)類型及成因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對于凝析氣藏的勘探及開發(fā)具有重要意義.國內(nèi)外學者對凝析氣藏相態(tài)類型的判別方法研究較多,如相態(tài)研究方法[3-5]、生產(chǎn)氣油比-油罐油密度判別法、地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柳波;賈夢成;呂延防;董月霞;付廣;史集建;劉哲;;南堡凹陷不同相態(tài)天然氣成因聯(lián)系及勘探意義[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2016年01期
2 裴立新;剛文哲;黃志龍;蔣雅麗;孟令箭;;南堡凹陷天然氣賦存狀態(tài)與碳同位素組成特征[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2015年05期
3 吳健;胡向陽;鄭香偉;舒克棟;吳一雄;;北部灣盆地凝析油氣藏綜合識別方法[J];天然氣地球科學;2015年03期
4 談玉明;蔣有錄;趙利杰;慕小水;徐田武;;東濮凹陷北部地區(qū)油氣相態(tài)演化主控因素及充注模式[J];石油實驗地質;2015年01期
5 楊海軍;朱光有;;塔里木盆地凝析氣田的地質特征及其形成機制[J];巖石學報;2013年09期
6 吳楠;蔡忠賢;劉顯鳳;楊海軍;韓劍發(fā);;Origin of Subsequent Condensate Pool in Lunnan Low Uplift,Northwest China[J];Journal of Earth Science;2010年03期
7 楊德彬;朱光有;劉家軍;蘇勁;張斌;費安國;;全球大型凝析氣田的分布特征及其形成主控因素[J];地學前緣;2010年01期
8 蔣有錄;魯雪松;談玉明;武曉玲;;東濮凹陷凝析氣成藏主控因素與成藏模式[J];天然氣工業(yè);2009年04期
9 蔣有錄;常振恒;魯雪松;武曉玲;;東濮凹陷古近系凝析氣藏成因類型及其分布特征[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5期
10 王宗賢,陳澤良,楊樹合,易繼貴,楊麗容,譚振華,李輝;流體相態(tài)研究在凝析氣藏開發(fā)中的應用[J];天然氣地球科學;2005年05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建良;姜振學;劉可禹;桂麗黎;;庫車前陸盆地羊塔克地區(qū)流體包裹體特征及油氣成藏過程[J];地球科學;2016年07期
2 張園園;蔣有錄;劉景東;徐田武;呂雪瑩;;東濮凹陷杜寨地區(qū)深層砂巖儲層致密化與油氣充注關系[J];東北石油大學學報;2016年03期
3 呂雪瑩;蔣有錄;劉景東;;東濮凹陷古近系凝析氣藏相態(tài)類型判識及成因分析[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2016年06期
4 叢琳;趙天琦;劉洋;胡欣蕾;王偉方;;油氣垂向和側向倒灌運移條件及其聚集規(guī)律的差異性[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2016年05期
5 韓劍發(fā);程漢列;施英;王連山;宋玉斌;張衛(wèi)國;;塔中縫洞型碳酸鹽巖儲層連通性分析及應用[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6年05期
6 彭偉;唐陽;曾文;;凝析氣田管道腐蝕分析[J];當代化工;2016年01期
7 李峰;姜振學;李卓;肖中堯;袁文芳;曹少芳;;庫車坳陷東部凝析油特征及其成藏意義[J];現(xiàn)代地質;2015年06期
8 孫雄偉;侯貴廷;于璇;魏紅興;莫濤;周露;謝亞妮;羅海寧;;庫車前陸沖斷帶低滲砂巖的裂縫發(fā)育模式[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15年05期
9 高俠;王建偉;;東營凹陷廣饒潛山周緣油氣聚集規(guī)律研究[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年05期
10 柳波;賈夢成;呂延防;董月霞;付廣;史集建;劉哲;;南堡凹陷不同相態(tài)天然氣成因聯(lián)系及勘探意義[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2016年01期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付廣;王浩然;胡欣蕾;;斷裂帶蓋層油氣封蓋斷接厚度下限的預測方法及其應用[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年03期
2 裴立新;剛文哲;黃志龍;蔣雅麗;孟令箭;;南堡凹陷天然氣賦存狀態(tài)與碳同位素組成特征[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2015年05期
3 郭繼剛;董月霞;龐雄奇;黃紅祥;姜福杰;徐靜;王鵬威;彭威龍;;南堡凹陷沙三段致密砂巖氣成藏條件[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15年01期
4 師政;邱隆偉;張陽;馮磊;曲希玉;;基于地震屬性聚類的巖相分析方法及應用——以南堡凹陷奧陶系潛山儲層為例[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2015年04期
5 陳湘飛;李素梅;王政軍;徐滿;孟祥兵;;南堡凹陷2號構造帶天然氣成因分析[J];現(xiàn)代地質;2014年06期
6 龔曉峰;何家雄;吳從康;陽軍;李奎;張揚;李多華;朱建成;;中國非常規(guī)天然氣資源的基本地質地球化學特征及特點[J];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14年05期
7 龍華山;向才富;牛嘉玉;李洪香;魏立春;韓國猛;姜福杰;;渤海灣盆地歧口凹陷沙河街組天然氣賦存狀態(tài)及其勘探意義[J];天然氣地球科學;2014年05期
8 王瑞飛;齊宏新;呂新華;國殿斌;;深層高壓低滲砂巖儲層可動流體賦存特征及控制因素——以東濮凹陷文東沙三中油藏為例[J];石油實驗地質;2014年01期
9 付廣;孫同文;呂延防;;南堡凹陷斷-砂配置側向輸導油氣能力評價方法[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2014年01期
10 龐雄奇;霍志鵬;范泊江;董月霞;姜濤;;渤海灣盆地南堡凹陷源控油氣作用及成藏體系評價[J];天然氣工業(yè);2014年0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海燕;凝析氣藏淺談[J];重慶石油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1期
2 蒲建,何鮮,劉延慶,劉合年,羅凱;凝析氣藏流體樣品恢復方法研究[J];新疆地質;2003年02期
3 楊廣榮,陳元千,余元洲,楊波,朱小麗;壓降法在凝析氣藏應用中的改進[J];斷塊油氣田;2004年03期
4 楊帆;李治平;李向齊;;凝析氣藏氣液固三相數(shù)值模擬[J];石油鉆采工藝;2007年03期
5 馬銘勖;辛一男;;凝析氣藏反常凝析現(xiàn)象的解釋[J];內(nèi)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02期
6 肖緹;熊鈺;孫安培;;牙哈23凝析氣藏綜合水侵分析[J];內(nèi)江科技;2013年06期
7 許運新;古109井凝析氣藏油氣特征及其形成條件分析[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1989年04期
8 黃海平;孫喜愛;張剛;盧松年;;板橋凝析氣形成和聚集的地球化學特征[J];天然氣地球科學;1993年04期
9 顏婉蓀;韓躍文;李紹基;鄭永堅;;我國凝析氣藏的地質與分布特征[J];天然氣工業(yè);1993年01期
10 黃汝昌,李景明,,謝增業(yè),李劍;中國凝析氣藏的形成與分布[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1996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武曉玲;;東濮凹陷深層凝析氣藏成藏模式研究[A];第二屆中國石油地質年會——中國油氣勘探潛力及可持續(xù)發(fā)展論文集[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范明 唐靜;措施榨盡凝析氣藏產(chǎn)層剩余油[N];中國石化報;2012年
2 記者 李彥榮邋柳春云 蔣慶;西北油田凝析氣藏產(chǎn)量穩(wěn)步上升[N];中國石化報;2008年
3 本報記者 李娜 通訊員 馮立虎 張云;凝析氣藏儲層不再“很受傷”[N];中國石化報;2008年
4 李俊杰邋李娜 李彥榮;強化凝析氣田管理[N];中國石化報;2008年
5 本報記者 蔣琳琳 周興巖 通訊員 羅云 鄧賢偉;凝析氣藏開發(fā):高效中追求“長壽”[N];中國石化報;2009年
6 金海洋;開拓油氣開發(fā)技術新領域[N];科技日報;2006年
7 通訊員 孫清華 記者 仇國強;非常規(guī)技術盤活難動用儲量[N];中國石化報;2012年
8 記者 陳玉強;凝析油氣從沉睡中蘇醒[N];中國石油報;2006年
9 王海洋 周琦 伯洪;中原油田以科技破解發(fā)展難題[N];中國石化報;2005年
10 劉元兵 曾旺;摘取西氣東輸氣田開發(fā)技術上的王冠[N];科技日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陶自強;碳酸鹽巖潛山凝析氣藏儲量評價與開發(fā)綜合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5年
2 姜貽偉;低滲多孔介質中氣藏及凝析氣藏滲流機理研究[D];西南石油學院;2005年
3 史云清;含水汽凝析氣藏開發(fā)動態(tài)分析方法研究[D];西南石油學院;2005年
4 石志良;凝析氣藏氣液變相態(tài)滲流理論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滲流流體力學研究所);2004年
5 林濤;深層凝析氣藏傷害機理與水力壓裂改造研究[D];西南石油學院;2004年
6 汪孟洋;橋口凝析氣藏反凝析污染機理與防治技術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年
7 楊小松;變形介質中凝析氣藏油氣體系相平衡理論及應用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06年
8 方洋;碳酸鹽巖凝析氣藏地層測試方法及應用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9 湯勇;深層凝析氣藏多相流體復雜相態(tài)理論及提高氣井產(chǎn)能新方法研究[D];西南石油學院;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邱儒義;塔里木盆地英買7-19凝析油氣藏產(chǎn)量動態(tài)監(jiān)測體系研究[D];長江大學;2015年
2 田文忠;異常高壓凝析氣藏物質平衡及遞減規(guī)律分析新方法[D];西南石油學院;2005年
3 管琳;凝析氣藏水平井產(chǎn)能預測及生產(chǎn)系統(tǒng)優(yōu)化設計[D];中國石油大學;2009年
4 王登高;凝析氣藏試井分析及解釋方法研究[D];西南石油學院;2005年
5 惠健;凝析氣藏石蠟沉積實驗研究及現(xiàn)場應用[D];西南石油學院;2004年
6 楊貴權;丘東凝析氣藏分層開采技術研究及應用[D];西南石油學院;2004年
7 張燕;強邊水非對稱背斜凝析氣藏穩(wěn)產(chǎn)方案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4年
8 李玲;塔中Ⅰ號帶碳酸鹽巖凝析氣藏試井分析應用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07年
9 龐淼;雙疏材料解除低滲凝析氣藏液鎖傷害室內(nèi)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4年
10 王宏玉;吉拉克邊底水凝析氣藏可采儲量標定方法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1163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116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