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類油層聚驅階段無效循環(huán)分布特征數值模擬研究
本文關鍵詞:二類油層聚驅階段無效循環(huán)分布特征數值模擬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二類油層 無效循環(huán) 聚合物驅油 流動單元劃分 模糊綜合評判
【摘要】:喇嘛甸油田一類油層自投產以來經聚合物驅已全面轉入后續(xù)水驅,一類油層已處于高含水階段,采收率已經非常高,可采儲量日益減少。為了進一步提高采收率,2007年開始推廣二類油層聚合物驅。與一類油層相比,二類油層具有單層厚度薄、滲透率低、非均質性強、河道砂發(fā)育規(guī)模小、砂體連通性差等特點。尤其是經歷了長期的注水開發(fā)油田進入高含水開采階段,孔隙結構、流體分布、儲層物性參數等均產生了一系列的變化。這種儲層物性和流體參數的變化不僅影響儲層流體的運動狀態(tài),而且導致儲層內低效無效循環(huán)帶的形成,造成油層形成特高級別水淹、注入水走向單一,從而降低注入水縱向和橫向的波及體積,造成低效或無效循環(huán)。通過近幾年的油水井精細調整,二類油層聚合物驅取得了較好的開發(fā)效果,但仍然存在部分油層動用不均衡,聚合物用量大,噸聚增油量低,開發(fā)效益差的問題。一類油層聚合物驅開發(fā)方法對二類油層并不完全適用。研究二類油層聚驅階段剩余油分布及無效循環(huán)分布特征,制定注聚后期挖潛剩余油和控制無效循環(huán)的調整對策,對提高二類油層聚驅階段采收率、控制無效循環(huán)、進一步挖潛剩余油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根據喇嘛甸油田B區(qū)二類油層的實際情況,通過對影響無效循環(huán)的動靜態(tài)因素進行分析,應用灰度關聯方法分析出影響無效循環(huán)形成的主要因素,同時結合測井資料,引入了一種無效循環(huán)流動單元劃分方法將研究區(qū)塊劃分成多種類型的流動單元,同一流動單元具有相似的沉積特征,亦有相似的水動力學特征。同時應用PETREL軟件建立喇嘛甸油田B區(qū)二類油層的地質建模,應用Eclipse軟件對研究區(qū)塊的水驅及聚驅階段的開發(fā)情況進行數值模擬。根據數值模擬結果和流動單元的劃分,結合無效循環(huán)的形成部位和剩余油分布特點,從而得到二類油層聚驅階段易形成無效循環(huán)的部位所具有的特征及對應的無效循環(huán)類型。應用此方法對二類油層無效循環(huán)分布特征的研究比單純的從沉積特征研究更加深入,不同類型的流動單元對應不同的無效循環(huán)及剩余油分布特征,從而為實現儲集層的詳細描述并實現靜態(tài)與動態(tài)資料相結合來判定無效循環(huán)的形成,有效開采其他二類油層并采取相應的調整措施提供了更便捷的思路。
【關鍵詞】:二類油層 無效循環(huán) 聚合物驅油 流動單元劃分 模糊綜合評判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石油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E357.46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創(chuàng)新點摘要7-10
- 第一章 概述10-14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10
-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fā)展趨勢10-13
- 1.2.1 聚合物驅油國內外發(fā)展現狀10-11
- 1.2.2 二類油層聚驅開發(fā)效果11-12
- 1.2.3 無效循環(huán)分布研究意義與研究現狀12-13
- 1.3 本文的研究內容13-14
- 第二章 喇嘛甸油田B區(qū)概況14-17
- 2.1 油藏特征14-15
- 2.1.1 儲層沉積特征14-15
- 2.1.2 油層發(fā)育狀況15
- 2.1.3 區(qū)塊地質儲量15
- 2.2 油田開發(fā)概況15-17
- 第三章 二類油層聚驅階段無效循環(huán)影響因素研究17-50
- 3.1 地質因素影響研究17-27
- 3.1.1 滲透率的影響17-20
- 3.1.2 滲透率極差的影響20-23
- 3.1.3 有效厚度的影響23-27
- 3.2 開發(fā)因素的影響27-32
- 3.2.1 注聚初含水率的影響27-28
- 3.2.2 注入液濃度的影響28-31
- 3.2.3 注入速度的影響31-32
- 3.3 灰度關聯理論對影響因素的綜合評價32-50
- 3.3.1 灰度關聯理論的具體計算33-48
- 3.3.2 主要影響因素的確定48-50
- 第四章 二類油層無效循環(huán)流動單元劃分50-55
- 4.1 儲層流動單元50-51
- 4.1.1 流動單元的概念50
- 4.1.2 流動單元的主要特征50-51
- 4.2 無效循環(huán)流動單元的劃分51-55
- 4.2.1 無效循環(huán)流動單元劃分參數的選取51-52
- 4.2.2 無效循環(huán)流動單元劃分標準的計算52-53
- 4.2.3 無效循環(huán)流動單元劃分結果53-55
- 第五章 喇嘛甸油田B區(qū)地質模型的建立及歷史擬合55-67
- 5.1 建立地質模型55-56
- 5.1.1 基礎數據的準備55
- 5.1.2 建模工作流程55-56
- 5.2 三維構造模型的建立56-57
- 5.3 沉積相模型的建立57-58
- 5.4 三維相控儲層屬性模型的建立58-61
- 5.4.1 孔隙度模型58-59
- 5.4.2 滲透率模型59
- 5.4.3 有效厚度模型59-60
- 5.4.4 油水分布模型60-61
- 5.5 地質模型粗化61-62
- 5.6 水驅及聚驅階段歷史擬合62-66
- 5.6.1 地質儲量擬合結果62
- 5.6.2 全區(qū)含水率擬合結果62-63
- 5.6.3 注水量擬合結果63
- 5.6.4 產油量擬合結果63
- 5.6.5 單井含水率擬合63-66
- 5.6.6 動用程度擬合結果66
- 5.7 小結66-67
- 第六章 二類油層聚驅階段無效循環(huán)分布特征研究67-81
- 6.1 聚驅前后剩余油分布及動用狀況分析67-74
- 6.1.1 聚驅前后平面剩余油分布及動用狀況分析67-70
- 6.1.2 聚驅前后縱向剩余油分布及動用狀況分析70-74
- 6.2 聚驅階段無效循環(huán)分布特征判定74-80
- 6.2.1 模糊綜合評判法判定無效循環(huán)74-76
- 6.2.2 無效循環(huán)分布情況76-80
- 6.3 二類油層聚驅階段無效循環(huán)治理方法80-81
- 結論81-82
- 參考文獻82-85
- 發(fā)表文章目錄85-86
- 致謝86-87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佳雯;;慶甲區(qū)塊后續(xù)水驅低效無效循環(huán)場分布及治理對策研究[J];內蒙古石油化工;2014年05期
2 鄭浩;馬春華;宋考平;姜振海;;應用數值模擬方法判定特高含水期“低效、無效循環(huán)”井層的形成條件[J];石油天然氣學報;2007年02期
3 軒萍萍;;后續(xù)水驅低效無效循環(huán)分布及治理對策研究[J];內蒙古石油化工;2014年14期
4 黃修平;黃伏生;盧雙舫;方亮;;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注采無效循環(huán)識別方法[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2007年01期
5 鄭浩;馬春華;姜振海;;高含水后期“低效、無效循環(huán)”形成條件的數值模擬研究[J];石油鉆探技術;2007年04期
6 王瓊;姜連珍;;大孔道識別技術及其在低效或無效循環(huán)治理中的應用[J];油氣井測試;2013年06期
7 付志國;楊青山;劉宏艷;楊小明;劉衛(wèi)麗;;低效、無效循環(huán)層測井識別描述方法[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2007年03期
8 張瑩瑩;;A區(qū)塊無效注水循環(huán)的綜合治理[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1年08期
9 李淑紅;吳玉杰;金力揚;;注氮氣泡沫控制無效循環(huán)技術在薩北油田的應用[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2006年S1期
10 黃伏生;陳維佳;方亮;黃修平;陶明;;喇嘛甸油田注采無效循環(huán)治理的做法及效果[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2006年01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宮赫;二類油層聚驅階段無效循環(huán)分布特征數值模擬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6年
2 蔣云燕;控制低效、無效循環(huán)綜合挖潛技術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6年
3 姚麗紅;基于有限元法的水驅無效循環(huán)滲流機理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3年
4 姜紅芹;特高含水期低效無效循環(huán)識別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08440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084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