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駕駛環(huán)境下城市交通空間優(yōu)化設計探討
發(fā)布時間:2021-10-11 18:47
針對無人駕駛的交通特征給城市交通空間設計帶來的變化,文章對無人駕駛規(guī)模及城市交通發(fā)展趨勢進行預測研究,包括出行方式、出行次數(shù)及交通流量等。基于無人駕駛規(guī);瘧眠^程中城市交通流變化特征,分析研究適宜無人駕駛環(huán)境的城市交通空間設計方案,包括車道數(shù)量、車道寬度等;構(gòu)建城市交通空間設計方案綜合評估體系,對無人駕駛環(huán)境下的道路空間設計方案進行對比評估,驗證可行效果。結(jié)果表明,優(yōu)化調(diào)整城市交通空間體系,既可保障城市交通高效運行,亦可高效引導城市道路空間向行人尺度轉(zhuǎn)變。
【文章來源】:天津建設科技. 2020,30(05)
【文章頁數(shù)】:6 頁
【部分圖文】:
現(xiàn)狀南京路橫斷面
由于無人駕駛汽車取消了駕駛操作臺,車寬普遍較有人駕駛車輛窄,約為2.2 m,在滿足車輛通行基本寬度的條件下,車道寬度對道路通行能力的影響可以忽略。因此,在車道數(shù)N一致的情況下,車道寬度對道路飽和度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車道寬度為3.0 m與3.5 m條件下的道路飽和度曲線重合);隨著車道數(shù)的增加,空間占有率增加,道路飽和度減小。見圖2。最高效的斷面方案應對應最小的空間占有率和最適宜的道路飽和度。分析圖2,最適宜的車道數(shù)為4~6,最適宜的車道寬度為3.0 m。為使機動車行空間最小化,建議設置雙向4車道,同時考慮過渡期無人駕駛和有人駕駛車輛混行環(huán)境,單方向選取3.0 m+3.5 m的斷面形式,其中無人駕駛車道寬3 m;外側(cè)車道為混行車道,需滿足有人駕駛車輛、公交車輛的通行以及作為無人駕駛汽車的上下乘客港灣車道空間,為3.5m。見圖3。
最高效的斷面方案應對應最小的空間占有率和最適宜的道路飽和度。分析圖2,最適宜的車道數(shù)為4~6,最適宜的車道寬度為3.0 m。為使機動車行空間最小化,建議設置雙向4車道,同時考慮過渡期無人駕駛和有人駕駛車輛混行環(huán)境,單方向選取3.0 m+3.5 m的斷面形式,其中無人駕駛車道寬3 m;外側(cè)車道為混行車道,需滿足有人駕駛車輛、公交車輛的通行以及作為無人駕駛汽車的上下乘客港灣車道空間,為3.5m。見圖3。3.2 交叉口通行能力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無人駕駛汽車時代的城市空間特征之初探[J]. 王維禮,朱杰,鄭莘荑. 規(guī)劃師. 2018(12)
[2]基于投影尋蹤的互通立交方案綜合評價方法[J]. 林雨,張方方,方守恩. 公路交通科技. 2008(05)
[3]主/支路條件下交叉口通行能力綜合評價[J]. 項喬君,王煒,常玉林,周啟兆. 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0(03)
碩士論文
[1]時空視角下我國城市交通擁堵治理研究[D]. 朱丹.天津城建大學 2018
本文編號:3431059
【文章來源】:天津建設科技. 2020,30(05)
【文章頁數(shù)】:6 頁
【部分圖文】:
現(xiàn)狀南京路橫斷面
由于無人駕駛汽車取消了駕駛操作臺,車寬普遍較有人駕駛車輛窄,約為2.2 m,在滿足車輛通行基本寬度的條件下,車道寬度對道路通行能力的影響可以忽略。因此,在車道數(shù)N一致的情況下,車道寬度對道路飽和度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車道寬度為3.0 m與3.5 m條件下的道路飽和度曲線重合);隨著車道數(shù)的增加,空間占有率增加,道路飽和度減小。見圖2。最高效的斷面方案應對應最小的空間占有率和最適宜的道路飽和度。分析圖2,最適宜的車道數(shù)為4~6,最適宜的車道寬度為3.0 m。為使機動車行空間最小化,建議設置雙向4車道,同時考慮過渡期無人駕駛和有人駕駛車輛混行環(huán)境,單方向選取3.0 m+3.5 m的斷面形式,其中無人駕駛車道寬3 m;外側(cè)車道為混行車道,需滿足有人駕駛車輛、公交車輛的通行以及作為無人駕駛汽車的上下乘客港灣車道空間,為3.5m。見圖3。
最高效的斷面方案應對應最小的空間占有率和最適宜的道路飽和度。分析圖2,最適宜的車道數(shù)為4~6,最適宜的車道寬度為3.0 m。為使機動車行空間最小化,建議設置雙向4車道,同時考慮過渡期無人駕駛和有人駕駛車輛混行環(huán)境,單方向選取3.0 m+3.5 m的斷面形式,其中無人駕駛車道寬3 m;外側(cè)車道為混行車道,需滿足有人駕駛車輛、公交車輛的通行以及作為無人駕駛汽車的上下乘客港灣車道空間,為3.5m。見圖3。3.2 交叉口通行能力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無人駕駛汽車時代的城市空間特征之初探[J]. 王維禮,朱杰,鄭莘荑. 規(guī)劃師. 2018(12)
[2]基于投影尋蹤的互通立交方案綜合評價方法[J]. 林雨,張方方,方守恩. 公路交通科技. 2008(05)
[3]主/支路條件下交叉口通行能力綜合評價[J]. 項喬君,王煒,常玉林,周啟兆. 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0(03)
碩士論文
[1]時空視角下我國城市交通擁堵治理研究[D]. 朱丹.天津城建大學 2018
本文編號:343105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gjslw/3431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