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預制與現(xiàn)造
本文選題:預制 + 共同工作 ; 參考:《建筑學報》2014年03期
【摘要】:正室外展部分的"營造"(Fabrica)以"預制與現(xiàn)造(Pre-Fab+InSitu)"這對核心概念展開。"營造"這一活動的目的,就是通過現(xiàn)場交流、共同工作和建造,讓建筑師的建造與藝術家的作品彼此呼應,讓當代最為前沿的兩種生產方式與行動方式互相激蕩。展覽邀請多位中國及國際一流的當代建筑師和藝術家,結合室外景觀和建筑小品(面積控制在300m2以下)的設置進行現(xiàn)場建造,作品既可以作為本次雙年展各種活動的載體,也可以在展后永久性保留作為場地中的書報亭、咖啡廳、簡餐等功能性建筑。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utreaching section of the chamber is carried out with the "prefabricated and pre-built Pre-Fab InSitu" as a core concept. The purpose of this activity is to make the architect's construction and the artist's works echo each other through on-site communication, work together and build, so that the two most advanced modes of production and action of the present era are agitated each other. The exhibition invites a number of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leading contemporary architects and artists to carry out on-site construc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setting of outdoor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al sketches (area control below 300m2). The works can be used as carriers for various activities of the biennial exhibition. Can also be permanently retained after the exhibition as a venue for book kiosks, coffee shops, simple meals and other functional buildings.
【分類號】:TU242.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路;;概念和建造上的卓越與創(chuàng)新[J];建筑與文化;2008年02期
2 左義林;;關注中國當代建筑的文化流變[J];美術大觀;2006年12期
3 孫振起,雷鳴,周慶生;錨桿壓樁補樁法應用一例[J];油氣田地面工程;2000年01期
4 丁加林,王宏興;橋梁預應力空心板預制及應注意的問題[J];西北水力發(fā)電;2004年02期
5 王曉光;;淺談預應力混凝土小箱梁預制施工方案[J];北方交通;2009年11期
6 林型瑤;;預應力簡支箱梁預制施工方法的探討[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1年03期
7 吳允軍;;淺談25米空心板梁的預制[J];西鐵科技;2006年02期
8 蘇格蘭;離心式鋼筋混凝土管涵設計與成型工藝的探討[J];湖南交通科技;2000年04期
9 徐行軍;鋼筋砼預應力T梁在預制和架設中的測量控制——福寧高速公路A21標段云淡Ⅰ、Ⅱ橋[J];引進與咨詢;2003年06期
10 黃建陽;大規(guī)模T型梁現(xiàn)場預制施工與管理[J];中國港灣建設;2004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光榮;;聞一多的藝術家氣質及其兼政經歷[A];聞一多研究集刊(紀念聞一多誕辰100周年)[C];2004年
2 韓杰;呂健梅;;技術與藝術的深層融合——試論當代建筑形態(tài)的科技特征[A];創(chuàng)新沈陽文集(D)[C];2009年
3 殷曼i_;;從藝術體制看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性[A];2009江蘇省美學學會年會“當代審美文化與藝術傳統(tǒng)”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4 夏昭炎;;藝術和藝術家的“頭腦”[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三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第三次年會論文集[C];1983年
5 沈寶基;;沈寶基詩論二則[A];中國詩歌研究動態(tài)(第一輯)[C];2004年
6 付曉東;;當藝術遭遇經濟——兼記“光·音/光陰”大山子藝術節(jié)[A];2005年當代藝術與批評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郭連文;;藝海無崖、藝海無邊[A];電影表演創(chuàng)新集——第九屆“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獎”文集[C];2003年
8 李子榮;;作為修辭學理論基石的“四個世界”[A];語言學新思維[C];2004年
9 費省;;唐代藝術家籍貫的地理分布[A];唐史論叢(第四輯)[C];1988年
10 田亞洲;楊維民;;我們從哪里來?我們到哪里去?——對當代流行藝術的反思[A];2005年當代藝術與批評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馬越;宋莊藝術大躍進[N];財經時報;2007年
2 李寧;張曉剛自述:我是負責內心的藝術家[N];深圳商報;2006年
3 記者 馬全祥 通訊員 董鳳萍;市老齡辦送戲下鄉(xiāng)樂了農民[N];北京社會報;2006年
4 王嘉;新藍頂 很成都很國際[N];成都日報;2007年
5 李博;走向世界的當代國畫藝術家[N];中國文化報;2006年
6 肖維波;文化產業(yè)園:都市欲望中的“DNA”[N];中國文化報;2007年
7 江文湛;那觸動心靈的單純質樸[N];中國文化報;2007年
8 記者 孟祥寧;雜技走進工廠 博得滿堂喝彩[N];中國藝術報;2006年
9 利銘 建宏;藝術家要培養(yǎng)發(fā)展事業(yè)的堅定信心[N];中國藝術報;2007年
10 陳雪頻;施坦威:讓藝術家的名字成為鋼琴品牌[N];第一財經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琦;從埃德加·莫蘭復雜性思想解析當代建筑創(chuàng)作的思維范式[D];清華大學;2011年
2 劉楊;基于德勒茲哲學的當代建筑創(chuàng)作思想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
3 張希;消費社會的建筑神話[D];浙江大學;2014年
4 趙星;論當代建筑的開放性[D];天津大學;2010年
5 孔偉;信息技術視域中的社會生產方式[D];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
6 劉洋;輕鋼結構蒙皮效應的理論與試驗研究[D];同濟大學;2006年
7 蔡苔芬;教育與溫馨家庭的營造[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8 王燕飛;進入主流[D];中央美術學院;2007年
9 張琪瑋;超高層筒中筒結構靜、動力共同工作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5年
10 楊懿;轉型期中的中國民營企業(yè)文化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華東;農村面源污染的社會成因探討[D];河海大學;2006年
2 史培慶;汽車零部件裝配的生產方式與工藝策劃[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3 孫彥亮;佤山生產方式與佤族民居建造[D];昆明理工大學;2008年
4 姜偉;高凝油冷采工藝的研究與應用[D];大慶石油學院;2009年
5 韓樹洋;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D];南昌大學;2009年
6 朱康;翻譯研究的歷史視界[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7 吳翊華;詹姆遜的總體性文化美學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6年
8 房安文;生態(tài)文明評價指標體系框架研究[D];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2009年
9 朱順;清代工程營造法初探[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10 蘇雅拉其其格;關于牧民生產方式變化的探析[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8653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gjslw/1865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