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熱島對熱舒適度的景觀格局影響演化分析
本文選題:熱舒適度 + 地表熱島; 參考:《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2014年10期
【摘要】:為明確城市熱島對熱舒適度的空間格局過程的影響規(guī)律,給城市空間的合理規(guī)劃布局提供理論支持,以1992—2011年天津市主城區(qū)為例,采用同季同時相的TM遙感數據和地面實測數據,基于人體舒適度和高溫生理反應構建地表熱島對熱舒適度的影響等級劃分標準,劃分成5個強度不同的影響區(qū),進而利用景觀格局指數評價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熱島對熱舒適度的影響區(qū)面積和強度都不斷增大;二級影響區(qū)斑塊破碎化,最大斑塊面積減小,但其總面積卻在升高,熱島影響無實質改善;引起人體不適應的三、四級影響區(qū),斑塊的數量與密度不斷增大,總面積和最大斑塊面積也迅速增加;熱島景觀斑塊的破碎化、斑塊類型的混合、強熱島區(qū)的斑塊連通度降低,都會改善熱島對熱舒適度的影響;高層小區(qū)建設雖然節(jié)約用地,卻增加了熱舒適度的惡化總面積,并使局部熱舒適度受影響等級異常增高.
[Abstract]:In order to clarify the influence of urban heat island o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rmal comfort, 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rational planning and layout of urban space, this paper takes the main urban area of Tianjin from 1992 to 2011 as an example.Based on the TM remote sensing data of the same season and the measured data on the ground, based on the human comfort degree and the physiological reaction of high temperature, the criterion of the influence grade of the surface heat island on the thermal comfort degree was constructed, which was divided into five influence areas with different intensity.Then the landscape pattern index evaluation method is used to analyz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rea and intensity of heat island to thermal comfort are increasing, the patch of secondary influence area is broken, the maximum patch area is decreasing, but the total area of heat island is increasing, the influence of heat island has no substantial improvement.The number and density of patches increased, the total area and the maximum patch area increased rapidly, and the patch connectivity decreased with the fragmentation of hot island landscape patches and the mixing of patch types.Both can improve the influence of heat island on thermal comfort, alth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rise residential area saves land, it increases the total area of deterioration of thermal comfort, and makes the local thermal comfort degree unusually higher.
【作者單位】: 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城市規(guī)劃系;南京林業(yè)大學風景園林學院城市規(guī)劃系;淄博智達建筑設計有限公司;南開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51278330) 中英科研合作伙伴關系項目(201223)
【分類號】:TU986;TU11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云浩,史培軍,李曉兵,何春陽;城市空間熱環(huán)境的遙感研究——熱場結構及其演變的分形測量[J];測繪學報;2002年04期
2 覃志豪,Zhang Minghua,Arnon Karnieli,Pedro Berliner;用陸地衛(wèi)星TM6數據演算地表溫度的單窗算法[J];地理學報;2001年04期
3 覃志豪,李文娟,徐斌,陳仲新,劉佳;陸地衛(wèi)星TM6波段范圍內地表比輻射率的估計[J];國土資源遙感;2004年03期
4 黃初冬;邵蕓;李靜;;北京城市地表溫度的遙感時空分析[J];國土資源遙感;2008年03期
5 朱岳梅;劉京;李炳熙;葉祖達;饒紅;王靜懿;;城市規(guī)劃實踐中的熱氣候評價[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2011年06期
6 齊靜靜;劉京;宋曉程;郭亮;;大型城市河流對城市氣候影響的實測研究[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2011年10期
7 韓貴鋒;顏文濤;趙珂;葉林;;近20年來重慶市主城區(qū)地表熱島的時空變化[J];環(huán)境科學研究;2012年06期
8 趙可;張雄;張炳信;;城市化與城市建設用地關系實證——基于中國大陸地區(qū)1982-2011年時序數據[J];華中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2期
9 周紅妹,丁金才,徐一鳴,黃家鑫,楊文悅,方巖;城市熱島效應與綠地分布的關系監(jiān)測和評估[J];上海農業(yè)學報;2002年02期
10 肖榮波,歐陽志云,李偉峰,張兆明,TARVER Jr Gregory,王效科,苗鴻;城市熱島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效應[J];生態(tài)學報;2005年08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牛建龍;王家強;彭杰;伍維模;;基于渭庫綠洲地區(qū)ETM+遙感影像地面溫度反演初步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2010年11期
2 郭倩;沈潤平;榮裕良;;基于EOS/MODIS數據的裸土多層土溫遙感反演研究——以陜西省為例[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8年20期
3 孫亞東;鄧斌;魏春璇;賈黎;;合肥城市化進程對氣候的影響[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8年26期
4 裴洪芹;;臨沂地區(qū)夏季高溫統計特征分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8年27期
5 李麗光;金巍;王宏博;馬雁軍;;遼寧中部城市群城市熱島特征及其影響因子分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05期
6 譚桂容;蔡哲;徐永明;;基于Landsat影像的南京地區(qū)熱島效應[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13期
7 王俊國;陳文潮;魏連新;王東君;王麗華;張博;;遼西北建平降水特征及干旱對農業(yè)的影響評價[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34期
8 鄧祥征;姜群鷗;戰(zhàn)金艷;;土地系統計量分析模型與方法[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34期
9 孫玉穩(wěn);李云川;孫云;;陰天條件下河北地區(qū)大氣氣溶膠粒子分布特征分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年21期
10 彭燕梅;楊云源;何萍;徐成東;馬如彪;;基于Landsat TM5影像的云南楚雄市城市熱島效應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年2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慶國;楊書運;劉新;;生態(tài)學在城市熱污染防治中的應用[A];2004“生態(tài)安徽”博士科技論壇論文集[C];2004年
2 饒歡;張智勇;;一種基于ENVI的區(qū)域環(huán)境分析方法[A];河南地球科學通報2008年卷(下冊)[C];2008年
3 魏真;朱鐘炎;;關于景觀設計的低碳化研究[A];2011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三卷)[C];2011年
4 王繼;王訓霞;;利用Landsat5 TM6數據進行城市熱島效應分析[A];江蘇省測繪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5 肖晶晶;霍治國;李娜;辛明月;王麗;盧小鳳;;小麥赤霉病氣象環(huán)境成因研究進展[A];第八屆長三角氣象科技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11年
6 朱憲春;樂群;;上海市PM_(10)的時間分布特征及其與氣象條件的關系[A];第八屆長三角氣象科技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11年
7 潘永地;;利用常規(guī)氣象觀測風資料計算湍流統計特征量的探討[A];第八屆長三角氣象科技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11年
8 王兆龍;李潔;胡玉詠;;坡面屋頂綠化草坪技術研究[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年會論文集(二)[C];2007年
9 覃志豪;李文娟;徐斌;張萬昌;;利用Landsat TM6反演地表溫度所需地表輻射率參數的估計方法[A];第十四屆全國遙感技術學術交流會論文選集[C];2003年
10 張萬昌;劉三超;蔣建軍;趙登忠;;基于GIS技術的黑河流域地表通量及蒸散發(fā)遙感反演[A];第十四屆全國遙感技術學術交流會論文選集[C];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鄧睿;多源遙感數據和GIS支持下的臺風影響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2 吳耀興;長沙市城區(qū)熱島成因及綠地系統緩解熱島效應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10年
3 錢惠國;工業(yè)爐窯壁面散熱及熱污染控制的研究[D];東華大學;2010年
4 王芳;濱海旅游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5 馮曉剛;城市熱島效應演變與成因遙感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劉文娟;應用遙感方法估算區(qū)域實際蒸散量的時空變異性[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年
7 潘竟虎;蘭州市景觀生態(tài)格局熱環(huán)境效應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8 張競成;多源遙感數據小麥病害信息提取方法研究[D];浙江大學;2012年
9 李波;基于多源遙感數據的城市建設用地空間擴展動態(tài)監(jiān)測及其動力學模擬研究[D];浙江大學;2012年
10 張治英;應用GIS/RS技術研究江寧縣江灘釘螺分布及其監(jiān)測[D];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yī)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韓筱婕;基于城市熱島減緩的湖泊濕地景觀功能連通性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李新芝;基于多源遙感數據的礦區(qū)植被信息監(jiān)測方法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3 張峗齊;亞熱帶城鄉(xiāng)森林水文化學特點的研究[D];安徽農業(yè)大學;2010年
4 高玉川;環(huán)境衛(wèi)星熱紅外相機水表面溫度反演方法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5 王瑩瑩;城市熱島變化特征及其與下墊面之間的關系[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6 張雍雍;基于城市熱島緩減定量模擬的效益評價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7 鄧杏杏;基于DEM的氣候因子空間模擬及棕櫚適宜性評價[D];昆明理工大學;2010年
8 韓春峰;基于HJ-1B星的云檢測及土地覆蓋模式與地表溫度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蔣世章;基于TM/ETM+數據的廈門市城市熱島動態(tài)監(jiān)測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陳瀚閱;劈窗算法陸表溫度反演精度比較與敏感性分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學偉;楊冰;智長貴;龔文峰;;基于遙感和GIS的哈爾濱城區(qū)熱島效應研究[J];地理信息世界;2006年05期
2 李俊杰,何隆華,陳杰;南京城市熱場的衛(wèi)星遙感分析[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05年06期
3 李成范;劉嵐;周廷剛;張力;吳忠芳;;基于定量遙感技術的重慶市熱島效應[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09年01期
4 趙岑;馮長春;;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城市人口與城市用地相互關系研究[J];城市發(fā)展研究;2010年10期
5 葉祖達;;生態(tài)城市:從概念到規(guī)劃管理實施——上海崇明島東灘和北京豐臺長辛店[J];城市規(guī)劃;2008年08期
6 邢璐;單葆國;;基于Kaya公式的中國CO_2排放影響因素分解[J];能源技術經濟;2011年10期
7 梁進社,王e,
本文編號:17730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gjslw/1773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