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施工技術論文 >

冷彎薄壁C型鋼—輕骨料混凝土組合梁受力性能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02-22 18:56

  本文關鍵詞: 組合梁 冷彎薄壁C型鋼 輕骨料混凝土 滑移 撓度 出處:《西安工業(yè)大學》2013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冷彎薄壁C型鋼-輕骨料混凝土組合梁集合了冷彎薄壁型鋼和輕骨料混凝土結構的雙重優(yōu)勢,具有承載能力高、延性和抗震性能好、自重輕、節(jié)約鋼材等突出優(yōu)點。這種新型組合梁應用于高層建筑、大跨度結構及輕鋼結構中,可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具有很好的發(fā)展前景。但目前我國對冷彎薄壁C型鋼-輕骨料混凝土組合梁的研究工作還不系統(tǒng)、不完善,所以非常有必要對其進行深入研究。本論文借助非線性有限元理論及現(xiàn)有的鋼-混凝土組合梁的理論分析方法,根據內蒙古科技大學趙根田教授的冷彎薄壁C型鋼-輕骨料混凝土組合梁試驗,選取其中-根組合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研究分析:1.使用ANSYS分析軟件對組合梁進行模擬,考慮到實際中冷彎薄壁型鋼與輕骨料混凝土翼緣板之間的相對滑移,建立合理的考慮滑移效應的組合梁有限元受力模型,把有限元模擬結果與試驗結果作對比分析。2.由于現(xiàn)行的《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7-2003)對組合梁的變形計算采用的是折減剛度法,主要是針對傳統(tǒng)的工字型鋼-混凝土組合梁,其公式是否適用冷彎薄壁C型鋼-輕骨料混凝土組合梁,尚不明確。本文選取組合梁交界面的微元體進行力學平衡分析,結合組合梁交界面的滑移及曲率關系,推導出組合梁的撓度微分方程,形成冷彎薄壁C型鋼-輕骨料混凝土組合梁變形的數(shù)值算法。3.通過改變組合梁的有關參數(shù),主要改變輕骨料混凝土的強度等級及混凝土翼緣板的厚度兩方面來探討對組合梁撓度的影響因素。組合梁的截面抗彎剛度對其撓度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ANSYS建模及計算公式的結果得出,混凝土翼緣板的改變可以有效地提高組合梁的工作性能,減小撓度值。
[Abstract]:Cold-formed thin-walled C-shaped steel-light aggregate concrete composite beams combine the dual advantages of cold-formed thin-walled steel and lightweight aggregate concrete structures, with high load-carrying capacity, good ductility and seismic resistance, and light self-weight. This new type of composite beam can be used in high-rise buildings, large span structures and light steel structures, and can obtain better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But the research work of cold-formed thin-walled C-shaped steel-light aggregate concrete composite beams in China is not systematic and perfect. So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it deeply. In this paper, the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theory and the existing theoretical analysis method of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eam are used. 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 of cold-formed thin-walled C-shaped steel-light aggregate concrete composite beam by Professor Zhao Gentian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composite beam is selected and analyzed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1.Using ANSYS analysis software to simulate the composite beam. Considering the relative slippage between cold formed thin-walled steel and lightweight aggregate concrete flange slab, a reasonable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composite beam considering slip effect is established. The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test results. 2. Because the present Code for Design of Steel structures (GB50017-2003)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deformation of composite beams, the stiffness reduction method is used, which is mainly aimed at the traditional I-shaped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eams. It is not clear whether the formula is suitable for cold-formed thin-walled C-shaped steel-light aggregate concrete composite beams. In this paper, the microelement of the interface of composite beams is selected for mechanical balance analysi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lippage and curvature at the interface of composite beams is analyzed. The deflection differential equation of composite beam is derived, and the numerical algorithm of deformation of cold-formed thin-walled C-section steel-light aggregate concrete composite beam is formed. 3. By changing the parameters of composite beam, The influence factors on the deflection of composite beams are discussed by changing the strength grade of lightweight aggregate concrete and the thickness of concrete flange slabs. The section flexural stiffness of composite beam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flection of composite beams. Through the results of ANSYS modeling and calculation formula,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hange of concrete flange slab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working performance of composite beam and reduce the deflection value.
【學位授予單位】:西安工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TU398.9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連廣,許偉,朱浮聲,劉之洋;鋼板與輕骨料混凝土組合梁試驗研究[J];東北大學學報;2002年12期

2 薛偉辰,李昆,李杰;鋼混凝土組合梁低周反復荷載試驗研究[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2年06期

3 周天華,何保康,李鑫全,王光煜,丁兆如;帽形冷彎薄壁型鋼混凝土組合梁的試驗研究[J];建筑結構;2003年01期

4 舒小娟,鐘新谷,沈明燕;差分法計算鋼箱-混凝土組合梁的純扭轉剛度及剪應力[J];南方冶金學院學報;2003年05期

5 聶建國,王洪全,譚英,陳戈;鋼-高強混凝土組合梁的試驗研究[J];建筑結構學報;2004年01期

6 鐘新谷;舒小娟;沈明燕;莫時旭;謝文;;鋼箱-混凝土組合梁彎曲性能試驗研究[J];建筑結構學報;2006年01期

7 莫時旭;鐘新谷;舒小娟;趙人達;;鋼箱-混凝土組合梁試驗研究與承載能力計算[J];工業(yè)建筑;2006年S1期

8 莫時旭;鐘新谷;鄭艷;沈明燕;;鋼箱-混凝土組合梁力學性能分析與試驗研究[J];哈爾濱商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6期

9 沈明燕;鐘新谷;舒小娟;;鋼箱-混凝土組合梁抗彎性能的試驗研究[J];工業(yè)建筑;2007年S1期

10 谷永軍;;鋼-混凝土組合梁的研究與應用[J];中國科技信息;2008年2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施耀忠;;鋼筋混凝土組合梁結合面抗剪模型研究[A];第二屆全國公路科技創(chuàng)新高層論壇論文集(上卷)[C];2004年

2 劉航;李晨光;魯昂;聶建國;;預應力鋼與混凝土組合梁試驗研究[A];土木工程與高新技術——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2年

3 劉航;李晨光;魯昂;聶建國;高璀旭;;簡支預應力鋼與混凝土組合梁試驗研究[A];新世紀預應力技術創(chuàng)新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2年

4 舒小娟;鐘新谷;沈明燕;;差分法分析鋼箱-混凝土組合梁純扭轉問題[A];中國鋼協(xié)鋼-混凝土組合結構分會第九次年會論文集[C];2003年

5 張延林;韓慶華;李凱敏;;鋼與混凝土組合梁結構在水運工程中的應用研究[A];慶祝劉錫良教授八十華誕暨第八屆全國現(xiàn)代結構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6 張旭;秦國鵬;;鋼骨高性能再生混凝土組合梁非線性分析[A];第22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Ⅲ冊[C];2013年

7 方秦;柳景春;張亞棟;;爆炸荷載作用下鋼板與鋼筋混凝土組合梁動力響應分析[A];第六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三卷)[C];1997年

8 夏培秀;鄒廣平;王開亞;;集中載荷作用下鋼板夾芯混凝土組合梁的變形分析[A];中國力學大會——2013論文摘要集[C];2013年

9 王力;黃?;吳振聲;朱聘儒;;用有限單元法分析鋼筋混凝土組合梁若干問題[A];混凝土結構基本理論及應用第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第三卷)[C];1990年

10 劉殿忠;劉寒冰;;鋼-輕骨料混凝土組合梁的有效寬度分析[A];中國鋼協(xié)鋼-混凝土組合結構分會第十一次年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夏軍;實現(xiàn)維修加固舊有橋梁交通不中斷[N];科技日報;2006年

2 ;預應力鋼——混疑土組合梁受力性能與設計方法研究[N];湖南日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解恒燕;內置鋼箱—混凝土組合梁受力性能與設計方法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7年

2 夏培秀;鋼板夾芯混凝土組合梁力學性能與破壞機理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2年

3 劉殿忠;鋼—輕骨料混凝土組合梁計算方法與試驗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4 張格明;預應力內置灌漿方鋼管桁架混凝土組合梁基本問題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7年

5 柳旭東;空腹灌漿圓鋼管桁架—混凝土組合梁受力性能研究及應用[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7年

6 代艷杰;鋼—輕骨料混凝土組合梁設計與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7 莫時旭;鋼箱—混凝土組合梁結構行為試驗研究與分析[D];西南交通大學;2007年

8 王德選;預應力CFRP布加固鋼箱梁與混凝土組合梁力學性能[D];東北大學 ;2009年

9 王鈞;內置H型鋼預應力混凝土組合梁受力性能與設計方法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寶軍;索—混凝土組合梁結構抗震性能研究[D];河北理工大學;2008年

2 范思冬;索—混凝土組合梁結構非線性分析[D];河北理工大學;2010年

3 湯德亮;冷彎薄壁型鋼—混凝土組合梁受力性能分析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0年

4 周期源;冷彎薄壁型鋼—混凝土組合梁抗彎承載性能研究[D];南昌大學;2006年

5 談遂;鋼桁架—混凝土組合梁空間有限元分析[D];中南大學;2007年

6 李春月;鋼板—混凝土組合梁受力性能研究[D];湘潭大學;2011年

7 張延林;鋼與混凝土組合梁結構在水運工程中的應用研究[D];天津大學;2008年

8 劉滔;鋼箱—混凝土組合梁粘結滑移性能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12年

9 鄧嘯;鋼筋桁架混凝土組合梁試驗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4年

10 黃文歡;薄壁型鋼—混凝土組合梁抗火性能試驗研究[D];華僑大學;2008年

,

本文編號:152506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gjslw/152506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e1346***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