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化磷石膏-疏浚淤泥混合土的工程性質研究
本文關鍵詞: 磷石膏 疏浚淤泥 固化 出處:《四川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2014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基于傳統(tǒng)的固化技術,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將磷石膏和疏浚淤泥預先混合成基質土,再添加水泥進行固化的方法,以期達到經(jīng)濟有效地將廢棄物轉化為良質土資源的目的。在幾種養(yǎng)護齡期下,通過對固化的不同混合比磷石膏-疏浚淤泥混合土進行無側限抗壓強度試驗、直剪試驗和滲透試驗以明確合理的磷石膏/疏浚淤泥混合比例以及固化混合土的工程性質。根據(jù)試驗結果,在綜合分析了固化混合土的強度及滲透性的基礎上,得出基質土中的磷石膏和疏浚淤泥最佳質量混合比約為1∶3.5~1.2∶1,此混合比例的基質土中在僅摻ac=100 kg/m3的水泥的情況下無側限抗壓強度可達450~900 kPa左右,滲透系數(shù)k在10-5~10-6cm/s數(shù)量級。
[Abstract]: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uring technology, the method of pre-mixing phosphogypsum and dredged silt into matrix soil and adding cement to solidify was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onverting wastes into good soil resources economically and effectively, the unconfined compressive strength tests of different mixed gypsum / dredged mixed soils with different curing ratios were carried out under several curing ages. Direct shear test and permeation test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reasonable mixture ratio of phosphogypsum / dredged silt and the engineering properties of solidified mixed soil. Based on the test results, the strength and permeability of solidified mixed soil we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The optimum mass mixing ratio of phosphogypsum and dredged silt is about 1: 3.5 / 1.2: 1. The unconfined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the mixed matrix soil with only ac=100 kg/m3 cement can reach 450 ~ 900 kPa.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k is in the order of 10 ~ (-5) ~ 10 ~ (-6) cm / s.
【作者單位】: 昆明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中國有色金屬工業(yè)昆明勘察設計研究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資助項目(51108217) 云南省科技廳應用基礎研究計劃資助項目(2011FZ047)
【分類號】:TU521.3
【正文快照】: 為了保持湖泊、水庫的蓄水能力及改善水質,常需進行疏浚,由此產(chǎn)生大量的疏浚淤泥[1-2]。在云南昆明地區(qū),有“高原明珠”之稱的滇池正進行大規(guī)模疏浚工作。至今已從滇池及周邊河流中疏浚出1.0×107m3的淤泥,但這僅占湖區(qū)淤泥預計總量的1∶10左右,預計還有8×107至1.2×109m3的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偉,張春雷,劉漢龍,高玉峰;疏浚泥處理再生資源技術的現(xiàn)狀[J];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2002年04期
2 薛步高;;昆明滇池周圍磷礦資源現(xiàn)狀及開發(fā)前景[J];化工礦產(chǎn)地質;2008年03期
3 黃仲權;依托資源優(yōu)勢強化云南磷業(yè)基礎[J];礦產(chǎn)保護與利用;2001年02期
4 陶俊法;云南磷肥工業(yè)展望[J];磷肥與復肥;2004年05期
5 潘長云;云南磷礦資源及可持續(xù)利用對策研究[J];云南地質;2003年03期
6 姬鳳玲,朱偉,張春雷;疏浚淤泥的土工材料化處理技術的試驗與探討[J];巖土力學;2004年12期
7 趙艷;石名磊;;磷石膏混合料的再生[J];巖土力學;2007年S1期
8 丁建文;張帥;洪振舜;劉松玉;;水泥-磷石膏雙摻固化處理高含水率疏浚淤泥試驗研究[J];巖土力學;2010年09期
9 黃仲權;云南磷礦資源優(yōu)勢與深度開發(fā)[J];中國地質礦產(chǎn)經(jīng)濟;1995年04期
10 朱偉,張春雷,高玉峰,范昭平;海洋疏浚泥固化處理土基本力學性質研究[J];浙江大學學報(工學版);2005年10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利鋒;韋獻革;黃雁云;任露陸;溫琰茂;余光輝;何樹悠;張磊;駱海萍;;佛山水道疏浚底泥處置方案選擇[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6年08期
2 姬鳳玲;呂擎峰;馬殿光;;沿海地區(qū)廢棄疏浚淤泥的資源化利用技術[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7年15期
3 王月香;陳茂林;;污泥處理處置的研究進展[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1年17期
4 桂躍;高玉峰;李振山;宋文智;蔡超;;高含水率疏浚淤泥材料化土擊實時機選擇研究[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10年05期
5 張旭東,祁繼英;疏浚底泥的資源化利用[J];北方環(huán)境;2005年02期
6 胥煥巖;李艷;李平;劉偉超;;工業(yè)廢棄物粉煤灰基砌塊養(yǎng)護方法的對比研究[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2012年01期
7 羨雪穎;;淺談河道淤泥填筑路基效益分析[J];城市道橋與防洪;2012年06期
8 施維成;;疏浚泥處理方法綜述[J];常州工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9 丁建文;石名磊;劉維正;;道路底基層中磷石膏-石灰二灰土再生試驗研究與應用[J];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1期
10 桂躍;張慶;楊發(fā)海;;新型復合固化劑固化淤泥效果試驗研究[J];低溫建筑技術;2012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薛步高;;昆明滇池周圍磷礦資源現(xiàn)狀及開發(fā)前景[A];銀齡睿智——為“十一五”規(guī)劃建言獻策論文選編[C];2006年
2 張春雷;朱偉;大木宜章;;湖泊污染底泥的固化資源化技術在工程中的應用[A];2008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卷)[C];2008年
3 朱峰;鄔健明;朱偉;陳樂;;淤泥固化對太湖水環(huán)境的改善作用——以無錫市為例[A];水力學與水利信息學進展 2009[C];2009年
4 姬鳳玲;朱偉;范昭平;;疏浚淤泥再生泡沫塑料混合輕量土的試驗研究[A];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第九屆土力學及巖土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下冊)[C];2003年
5 馬殿光;劉新;岳翠平;;疏浚泥制作新型土工材料的力學特性研究[A];港口工程分會技術交流文集[C];2005年
6 張春雷;朱偉;黃英豪;劉青松;大木宜章;;固化淤泥三軸試驗研究[A];第一屆中國水利水電巖土力學與工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7 張春雷;汪順才;朱偉;劉青松;大木宜章;;初始含水率對水泥固化淤泥效果的影響[A];第二屆中國水利水電巖土力學與工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一)[C];2008年
8 鄭修軍;朱偉;李磊;徐志榮;屈陽;;污泥固化材料優(yōu)選試驗研究[A];第二屆中國水利水電巖土力學與工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一)[C];2008年
9 王建勛;王保田;;真空預壓聯(lián)合石灰穩(wěn)定法改良淤泥土試驗研究[A];第二屆中國水利水電巖土力學與工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一)[C];2008年
10 劉青松;張春雷;汪順才;朱偉;大木宜章;;淤泥堆場人工硬殼層地基極限承載力室內(nèi)模擬研究[A];第二屆中國水利水電巖土力學與工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一)[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卿黎;膠磷礦柱浮選試驗及理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0年
2 李瑛;軟黏土地基電滲固結試驗和理論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3 張明;深圳前灣吹填淤泥固結性狀研究[D];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2010年
4 劉毅;中國磷代謝與水體富營養(yǎng)化控制政策研究[D];清華大學;2004年
5 姬鳳玲;淤泥泡沫塑料顆粒輕質混合土力學特性研究[D];河海大學;2005年
6 杜長學;鋁土礦礦泥物理力學性質及固化技術研究[D];中南大學;2006年
7 李磊;污泥固化處理技術及重金屬污染控制研究[D];河海大學;2006年
8 張春雷;基于水分轉化模型的淤泥固化機理研究[D];河海大學;2007年
9 張慶;固化疏浚淤泥—磷石膏混合土工程性質及膨脹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陶君;河道疏浚底泥處理與資源利用方案研究[D];天津理工大學;2010年
2 蒲凡;固化海涂淤泥的強度和變形特性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3 李家春;吹填土固化結構強度增長特性的試驗研究[D];武漢科技大學;2010年
4 丁楠;利用磷礦石、鉀長石同步提取磷和鉀的基礎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0年
5 陳啟亮;基于GIS的云天化磷礦資源信息系統(tǒng)的設計與開發(fā)[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6 盧淑雯;沿海固化雙層地基應力與變形的研究[D];沈陽建筑大學;2011年
7 鄒升升;污泥固化和焚燒及其重金屬浸出的試驗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1年
8 艾琦;工業(yè)廢渣磷石膏與赤泥在陶瓷中的綜合利用[D];武漢理工大學;2011年
9 周麒麟;巢湖疏浚底泥的邊坡生態(tài)修復基質資源化研究[D];海南大學;2011年
10 柏學凱;城市河道底泥污染分析與抑制方法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偉,張春雷,劉漢龍,高玉峰;疏浚泥處理再生資源技術的現(xiàn)狀[J];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2002年04期
2 沈衛(wèi)國,周明凱,趙青林,梁修生,萬銘芳;粉煤灰磷石膏高早強路面基層材料的研究[J];粉煤灰綜合利用;2001年02期
3 朱夢良;;磷石膏碾壓混凝土[J];國外公路;1991年02期
4 東野脈興;揚子地塊陡山沱期與梅樹村期磷礦區(qū)域成礦規(guī)律[J];化工礦產(chǎn)地質;2001年04期
5 田升平,王慶龍,朱紅軍,朱彥農(nóng),周建民,王吉平;西南地區(qū)風化磷礦定量勘查評價[J];化工礦產(chǎn)地質;2004年04期
6 侯長軍,霍丹群;磷石膏廢渣特性與開發(fā)應用[J];化工礦山技術;1997年02期
7 傅伯杰,陳利頂,于秀波;中國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新特點及其對策[J];環(huán)境科學;2000年05期
8 陳萍;張振營;李小山;崔e,
本文編號:149057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gjslw/1490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