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空氣復合熱源熱泵熱水系統(tǒng)
本文關鍵詞:太陽能-空氣復合熱源熱泵熱水系統(tǒng) 出處:《化工學報》2014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太陽能 熱泵 性能系數(shù) 壓縮機 再生能源
【摘要】:針對光伏發(fā)電效率較低和空氣源熱泵在寒冷地區(qū)應用中存在的問題,研發(fā)了一種新型復合蒸發(fā)器,將平板微熱管陣列太陽能光伏光熱(PV/T)集熱器與空氣源熱泵相結合,組成新型太陽能-空氣復合熱源熱泵熱水系統(tǒng)。并對該熱水系統(tǒng)在不同運行工況下的水箱水溫、吸排氣壓力、壓縮機功率和性能等進行了實驗研究。實驗結果表明,在環(huán)境溫度分別為5、10和15℃的條件下,熱泵加熱73 L水,水溫從15℃加熱到50℃時,雙熱源運行工況的加熱時間比單空氣熱源運行工況依次縮短了5.14%、10.29%和11.38%,COP依次提高了5.99%、9.28%和11.96%。
[Abstract]:Aiming at the low efficiency of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and air source heat pump in cold area application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type of composite plate evaporator, heat pipe array solar photovoltaic thermal (PV/T) collector and the air source heat pump combined with the heat pump hot water system consists of solar air composite heat source and the water temperature. Under different operating conditions of the hot water system, suction and exhaust pressure, compressor power and performance are experimentally studi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environmental temperature was 5,10 and 15 respectively under high temperature, heat pump heating 73 L water, the water temperature from 15 DEG C is heated to 50 DEG C, the heating time of dual source operating conditions the ratio of single air source heat operation reduced in turn 5.14%, 10.29% and 11.38%, COP increased by 5.99% and 9.28% respectively, 11.96%.
【作者單位】: 北京工業(yè)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3121002) 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012BAA13B02)~~
【分類號】:TU831
【正文快照】: 引言開發(fā)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提高現(xiàn)有能源的利用效率是目前解決能源危機的主要途徑。我國是太陽能資源十分豐富的國家,年日照時數(shù)大于2200 h,太陽年輻射總量高于5016 MJ·m?2的地區(qū)占全國總面積的2/3以上,具有利用太陽能的良好條件[1]。聯(lián)系人:全貞花。第一作者:王崗(1987—),男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寅;周光輝;李安桂;張超;;太陽能輔助空氣源熱泵空調低溫特性研究[J];低溫與超導;2009年10期
2 俞麗華;馬國遠;徐榮保;;低溫空氣源熱泵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J];建筑節(jié)能;2007年03期
3 鐘浩;李志民;羅會龍;鐵燕;李明;夏朝鳳;;空氣源熱泵輔助供熱太陽能熱水系統(tǒng)實驗研究[J];建筑節(jié)能;2011年03期
4 張海軍;;太陽能/空氣源熱泵復合系統(tǒng)研究[J];廣西輕工業(yè);2011年05期
5 楊磊;張小松;;復合熱源太陽能熱泵熱水系統(tǒng)性能模擬[J];化工學報;2009年09期
6 張月紅;徐國英;張小松;;太陽能與空氣復合源熱泵熱水系統(tǒng)多模式運行實驗特性[J];化工學報;2010年02期
7 趙耀華;王宏燕;刁彥華;王欣悅;鄧月超;;平板微熱管陣列及其傳熱特性[J];化工學報;2011年02期
8 羅會龍;鐵燕;李明;鐘浩;;空氣源熱泵輔助加熱太陽能熱水系統(tǒng)熱性能研究[J];建筑科學;2009年02期
9 封家平;許濤;楊飛;馬最良;;空氣源熱泵在我國暖通空調中的應用與發(fā)展[J];建筑熱能通風空調;2005年05期
10 柴沁虎,馬國遠;空氣源熱泵低溫適應性研究的現(xiàn)狀及進展[J];能源工程;2002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宏燕;鄧月超;郝麗敏;趙耀華;;平板微熱管陣列在LED散熱裝置中的應用[J];半導體技術;2012年03期
2 付冰;劉亮;;空氣源熱泵熱水機組節(jié)能分析[J];節(jié)能與環(huán)保;2008年09期
3 楊景;王瑞祥;;橫式水箱空氣源熱泵熱水器性能實驗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4 高亞南;李永安;王琳;王建宇;;地道風的空氣源熱泵在寒區(qū)應用研究[J];低溫建筑技術;2009年08期
5 周光輝;郭其訓;;地下水輔助空氣源復合熱泵系統(tǒng)的制冷特性研究[J];低溫與超導;2009年01期
6 張科;吳兆林;周志鋼;唐華杰;;渦旋壓縮機經(jīng)濟器系統(tǒng)的數(shù)學模型研究與性能分析[J];低溫與超導;2009年05期
7 周光輝;陳圣潔;劉寅;張岑;;空氣-地源雙熱源復合熱泵低溫制熱特性實驗研究[J];低溫與超導;2009年10期
8 劉寅;周光輝;李安桂;張超;;氣液雙熱源耦合熱泵空調性能模擬研究[J];低溫與超導;2012年04期
9 周文和;曹篤彬;;熱泵技術在蘭州地區(qū)的推廣應用[J];建筑節(jié)能;2008年07期
10 潘際淼;;一種基于熱力循環(huán)(熱泵)的全熱式新排風熱回收空氣處理機的分析與改進[J];建筑節(jié)能;2010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高亞南;張風琴;鄭楓;李永安;;基于地道風的空氣源熱泵系統(tǒng)在冬季運行工況的研究[A];2011年全國冷凍冷藏行業(yè)與山東制冷空調行業(yè)年會暨綠色低碳新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戎衛(wèi)國;賈瑩;;渦旋式壓縮機噴氣增焓系統(tǒng)的熱力學分析及優(yōu)化設計研究[A];2011年全國冷凍冷藏行業(yè)與山東制冷空調行業(yè)年會暨綠色低碳新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3 趙會霞;馬國遠;;準二級壓縮熱泵系統(tǒng)的熱力學分析[A];中國制冷學會2005年制冷空調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4 龐衛(wèi)科;馬國遠;李準;許樹學;;寒冷地區(qū)用空氣源熱泵機組的運行特性研究[A];中國制冷學會2007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陳松;李建軍;邱成;丁建根;吳大偉;;商用低溫空氣源熱泵機組的實現(xiàn)方式探討[A];第十三屆全國熱泵與系統(tǒng)節(jié)能技術大會論文集[C];2008年
6 彭瓏;馬國遠;許樹學;;渦旋壓縮機過冷貯液器熱泵系統(tǒng)的性能分析[A];全國暖通空調制冷2008年學術文集[C];2008年
7 高亞南;李永安;王琳;王建宇;;基于地道風的空氣源熱泵在寒冷地區(qū)的應用研究[A];山東制冷空調——2009年山東省制冷空調學術年會“煙臺冰輪杯”優(yōu)秀論文集[C];2009年
8 肖婧;王偉;郭慶慈;路偉鵬;趙耀華;;空氣源熱泵在北京低溫環(huán)境下運行性能的現(xiàn)場實測研究[A];全國暖通空調制冷2010年學術年會學術文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韓志濤;空氣源熱泵常規(guī)除霜與蓄能除霜特性實驗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7年
2 范亞明;湖庫塘開式水源熱泵的水體傳熱與系統(tǒng)性能研究[D];重慶大學;2009年
3 劉寅;太陽能—空氣復合熱源熱泵系統(tǒng)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0年
4 李永存;無霜型空氣源熱泵系統(tǒng)的理論與實驗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5 齊子姝;地能利用熱泵系統(tǒng)能量多樣化機制及其效能[D];吉林大學;2012年
6 金旭;變容量雙級壓縮熱泵級間匹配耦合特性[D];大連理工大學;2013年
7 王晨;用于電子冷卻的平板熱管均熱器及其傳熱特性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13年
8 牛福新;三套管蓄能型熱泵集成系統(tǒng)運行特性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2年
9 吳加勝;冷卻塔逆用理論與水—水熱泵制熱運行優(yōu)化研究[D];湖南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啟任;寒冷地區(qū)太陽能—空氣源熱泵系統(tǒng)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2 鐵燕;新型空氣源熱泵輔助供熱太陽能熱水系統(tǒng)熱力性能及運行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0年
3 李善可;太陽能—水源熱泵輔助供暖系統(tǒng)的研究[D];沈陽建筑大學;2011年
4 崔四齊;太陽能—地能雙熱源復合式熱泵性能研究[D];中原工學院;2011年
5 康玉東;寒冷地區(qū)村鎮(zhèn)住宅建筑太陽能采暖系統(tǒng)研究[D];山東建筑大學;2011年
6 余星;空調熱水一體機復合除霜控制技術的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7 江勇;新型熱泵式兩段加熱型開水器的研制[D];江蘇科技大學;2011年
8 劉雨曦;空氣源熱泵輔助太陽能熱水系統(tǒng)在夏熱冬冷地區(qū)的運行模擬和應用研究[D];重慶大學;2011年
9 趙會霞;渦旋壓縮機閃發(fā)器熱泵系統(tǒng)的理論分析與實驗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05年
10 俞麗華;準二級壓縮—噴射復合熱泵系統(tǒng)的性能模擬與實驗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06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錢伯章;;世界能源消費現(xiàn)狀和可再生能源發(fā)展趨勢(上)[J];節(jié)能與環(huán)保;2006年03期
2 劉曉為;辛欣;霍明學;徐磊;;微型多槽道平板熱管傳熱特性分析及最大傳熱量預測[J];傳感技術學報;2007年09期
3 李舒宏,武文彬,張小松,殷勇高;太陽能熱泵熱水裝置試驗研究與應用分析[J];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01期
4 范春利,曲偉,楊立,華順芳,馬同澤;電子器件冷卻用微型熱管的蒸發(fā)傳熱分析[J];電子器件;2003年03期
5 曠玉輝,王如竹;直膨式太陽能熱泵熱水器的實驗研究[J];工程熱物理學報;2005年03期
6 徐國英;張小松;;復合熱源熱泵系統(tǒng)集熱/蒸發(fā)器的模型[J];工程熱物理學報;2006年S1期
7 趙耀華;劉建榮;刁彥華;楊開篇;康曉龍;;微槽群相變散熱器傳熱性能的實驗研究[J];工程熱物理學報;2008年05期
8 路煜,馬最良;分列式房間空調器性能的試驗研究[J];哈爾濱建筑工程學院學報;1984年04期
9 陳金建;汪雙鳳;;平板熱管散熱技術研究進展[J];化工進展;2009年12期
10 徐國英;張小松;楊磊;;兩種集熱結構的太陽能光伏/光熱一體化熱泵性能分析[J];化工學報;2008年S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江輝民;帶熱水供應的熱泵空調器的運行特性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6年
2 陽季春;間接膨脹式太陽能多功能熱泵系統(tǒng)的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陳衛(wèi)星;雙熱源太陽能熱泵模式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4年
2 趙會霞;渦旋壓縮機閃發(fā)器熱泵系統(tǒng)的理論分析與實驗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宮克勤;劉逸;劉丹;姜文英;;太陽能地源熱泵式空調系統(tǒng)研究[J];太陽能學報;2007年04期
2 ;太陽能輸水裝置[J];能源研究與信息;1989年03期
3 鄒占武;韓春梅;;太陽能尟水間[J];太陽能;1990年04期
4 ;太陽能冷庫[J];暖通空調;1991年02期
5 ;太陽能住宅[J];航天技術與民品;2000年04期
6 吉佳;太陽能與建筑共生輝[J];中國沼氣;2002年01期
7 曹明;做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的先行者——訪北京索陽公司總經(jīng)理韓培學先生[J];中國住宅設施;2002年03期
8 吳春海,吳貴才;太陽能在城市照明的應用前景[J];照明工程學報;2005年02期
9 羅運俊;;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是北京城市建筑發(fā)展的必然趨勢[J];中國建設動態(tài)(陽光能源);2005年02期
10 張三元;;屋面排氣管改進一法[J];建筑工人;2008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志毅;李建軍;吳東波;;太陽能液體除濕蒸發(fā)冷卻空調系統(tǒng)設計研究[A];第五屆全國制冷空調新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2 于喜哲;李德英;高巖;;北京市某農(nóng)村居民住宅太陽能地板輻射供暖系統(tǒng)的實驗分析[A];全國暖通空調制冷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3 李忠;鄭瑞澄;何濤;;太陽能在建筑物供暖空調系統(tǒng)中的應用[A];21世紀太陽能新技術——2003年中國太陽能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4 苑金芳;李紅;;太陽能+熱泵熱水工程節(jié)能分析[A];土木建筑學術文庫(第13卷)[C];2010年
5 李春梅;王曦;李德堅;徐全勇;吳錦發(fā);;太陽能地板輻射采暖系統(tǒng)及測試[A];全國住宅工程太陽能熱水應用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朱培世;;小城鎮(zhèn)太陽能住宅——馨園小筑[A];全國住宅工程太陽能熱水應用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趙群;李桂文;;太陽能建筑的整合設計[A];全國住宅工程太陽能熱水應用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韓晶;石久勝;;太陽能與采暖熱源互補式供暖、供熱水系統(tǒng)形式的研究[A];全國暖通空調制冷2004年學術年會資料摘要集(1)[C];2004年
9 劉樹森;劉俊杰;;在農(nóng)村推廣太陽能供暖淋浴系統(tǒng)的可行性研究[A];全國暖通空調制冷2006學術年會資料集[C];2006年
10 胡松濤;李緒泉;霍尚龍;施志鋼;田郁;陳茂科;;可再生能源在青島地區(qū)的應用[A];全國暖通空調制冷2008年學術年會資料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義杰 通訊員 趙盟;全省再生能源應用面積將占新建建筑35%[N];河北日報;2007年
2 李道明;河北:全面執(zhí)行太陽能一體化技術[N];中華新聞報;2008年
3 本報記者 李芳芳;主題館將成為兆瓦級發(fā)電站[N];建筑時報;2009年
4 本報記者 呂佳琪;取熱為能 建筑新方向[N];中國房地產(chǎn)報;2010年
5 梁鋼華;廣東新建公共建筑將強制使用太陽能[N];中國建材報;2006年
6 洪崇恩;公元公司太陽能小屋亮相住博會[N];中國建材報;2009年
7 保旭;中國加快推進太陽能建筑一體化建設[N];中國建設報;2010年
8 記者 周曉方;無錫產(chǎn)太陽能屋頂聳立浦江岸[N];無錫日報;2010年
9 本報記者 李靜華;集中分散式熱水系統(tǒng) 解高層太陽能應用之困[N];中國房地產(chǎn)報;2010年
10 王芳 范曉東;浙江天臺推行太陽能建筑一體化[N];中國建設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蔣愛國;戶用多功能太陽能熱泵系統(tǒng)的實驗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8年
2 丁靜;開式吸附式除濕輪空調系統(tǒng)的模擬與實驗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1996年
3 崔雙雙;RC框架結構整體抗震性能系數(shù)與綜合反應修正系數(shù)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
4 熊珍琴;熱致濃度差兩級雙溶液除濕系統(tǒng)理論與實驗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5 黃群武;耐候性太陽選擇性吸收涂層的研究[D];天津大學;2007年
6 王芳;太陽能土壤蓄熱供暖(冷)系統(tǒng)埋地換熱器性能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9年
7 范力;裝配式預制混凝土框架結構抗震性能研究[D];同濟大學;2007年
8 韓崇巍;太陽能雙效溴化鋰吸收式制冷系統(tǒng)的性能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9年
9 林少華;太陽能固定膜光催化氧化去除飲用水中污染物研究[D];同濟大學;2007年
10 陳威;溫室-蓄熱層-采暖房系統(tǒng)中的傳熱與流動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逸;太陽能地源熱泵式空調系統(tǒng)研究[D];大慶石油學院;2006年
2 王曉冬;太陽能煙囪數(shù)值模擬與自然通風的非線性研究[D];中南大學;2007年
3 陳詠紅;鋼筋混凝土屋面構造技術研究[D];湖南大學;2005年
4 周穎;利用太陽能強化室內自然通風的研究[D];河北工業(yè)大學;2006年
5 曹艷芝;太陽能吸附式空調器吸附與解吸過程分析[D];北京化工大學;2006年
6 谷鐵柱;太陽能相變蓄熱輔助土壤源熱泵研究[D];河北工程大學;2008年
7 蔣祚賢;太陽能兩級轉輪除濕空調系統(tǒng)試驗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8 張村;太陽能液體除濕空調系統(tǒng)除濕過程傳熱傳質研究[D];東南大學;2004年
9 楊登科;集中供暖住宅太陽能生活熱水系統(tǒng)的設計和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7年
10 鞠洪磊;邯鄲農(nóng)村住宅節(jié)能設計策略研究[D];河北工程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43296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gjslw/1432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