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試驗與模擬的區(qū)域農業(yè)旱災損失風險定量評估研究
本文關鍵詞:基于試驗與模擬的區(qū)域農業(yè)旱災損失風險定量評估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旱災損失風險 抗旱能力 定量評估 水分生產函數 加速遺傳算法 信息擴散 安徽省淮北平原
【摘要】:歷經60余年的建設和發(fā)展,安徽省各市的水利面貌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但近年來安徽省干旱災害呈現頻次增加、影響范圍擴大、損失加重的趨勢。鑒于此,為了定量評估區(qū)域農業(yè)旱災損失風險與實際抗旱能力水平,論文以安徽省淮北平原為實證區(qū)域,基于試驗模擬計算出自然狀態(tài)下的小麥產量,并結合實際狀態(tài)下的小麥產量,進行農業(yè)旱災損失風險定量評估,并在此基礎上,對農業(yè)抗旱能力進行了定量評估。論文取得如下研究結果:(1)根據試驗數據和加速遺傳算法建立了地下水利用量公式,結合收集的安徽省淮北平原碭山縣、宿州市、毫州市、阜陽市、蚌埠市5個站點的氣象數據與地下水埋深數據,模擬計算出安徽省淮北平原1975~2007年地下水利用量。結合地下水利用量數據、降雨數據和計算出的小麥蒸騰數據,運用水量平衡原理逐時段計算出1975~2007年小麥實際騰發(fā)量。結合試驗數據和加速遺傳算法率定作物水分生產函數參數,建立安徽省淮北平原地區(qū)小麥的作物水分生產函數,據此模擬計算出1976~2007年安徽省淮北平原5個站點所在地區(qū)自然狀態(tài)下小麥的產量。(2)通過探索小樣本集風險分析方法,運用交叉驗證和遺傳算法相結合改進了信息擴散方法,可以有效提高頻率密度的估計精度,并用于構建了基于交叉驗證與信息擴散的旱災損失風險定量評估模型,據此計算得到自然狀態(tài)下的小麥旱災損失風險和安徽省淮北平原農業(yè)旱災損失風險分布圖。安徽省淮北平原自然狀態(tài)下的農業(yè)旱災損失風險定量評估結果顯示:測站所在地區(qū)的因旱減產率均值從大到小排序依次是宿州市毫州市碭山縣阜陽市蚌埠市。因旱減產率均值在安徽省淮北平原北部較大,南部較小。(3)結合安徽省淮北平原各市實際小麥產量,得到實際狀態(tài)下小麥旱災損失風險和安徽省淮北平原農業(yè)旱災損失風險分布圖。實際狀態(tài)下的農業(yè)旱災損失風險定量評估結果顯示:各市因旱減產率均值從大到小排列依次是淮南市宿州市毫州市蚌埠市阜陽市淮北市,安徽省淮北平原基本呈現中南部受災較重,西部和東部受災較輕的格局。(4)對比自然狀態(tài)下與實際狀態(tài)下農業(yè)旱災損失風險分布圖,可分析出各地區(qū)農業(yè)抗旱能力的差異,并從抗旱能力的含義出發(fā),定義人類通過抗旱能力挽回的旱災損失的均值作為綜合抗旱能力指數,結合自然狀態(tài)下與實際狀態(tài)下的農業(yè)旱災損失風險已有計算成果,得到安徽省淮北平原綜合抗旱能力指數分布圖,發(fā)現安徽省淮北平原中南部綜合抗旱能力較弱,東北部綜合抗旱能力較強。通過抗旱能力影響因素分析,發(fā)現旱作物種植比例與溫度是主要影響因素。
【關鍵詞】:旱災損失風險 抗旱能力 定量評估 水分生產函數 加速遺傳算法 信息擴散 安徽省淮北平原
【學位授予單位】:合肥工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S423
【目錄】:
- 致謝7-8
- 摘要8-10
- ABSTRACT10-16
- 第1章 緒論16-22
- 1.1 研究背景16
- 1.2 研究進展16-19
- 1.2.1 旱災損失風險定量評估研究進展16-17
- 1.2.2 地下水利用量與埋深的關系研究進展17
- 1.2.3 水量平衡在農作物生產中的應用研究進展17-18
- 1.2.4 作物水模型應用到減產率計算的研究進展18
- 1.2.5 抗旱能力評估研究進展18-19
- 1.3 研究目的19
- 1.4 擬解決的問題19-20
- 1.5 研究內容與技術路線20-22
- 第2章 研究區(qū)域概況22-24
- 2.1 安徽省淮北平原概況22-23
- 2.1.1 區(qū)域概況22
- 2.1.2 氣候分析22
- 2.1.3 糧食產區(qū)22
- 2.1.4 近期水問題22-23
- 2.2 區(qū)域選擇依據23-24
- 第3章 基于模擬的小麥實際騰發(fā)量計算24-37
- 3.1 數據整理24
- 3.2 小麥潛在騰發(fā)量24-30
- 3.2.1 作物騰發(fā)量的計算方法24-27
- 3.2.2 小麥潛在騰發(fā)量的計算27-30
- 3.3 小麥地下水利用量30-31
- 3.4 小麥實際騰發(fā)量31-37
- 第4章 基于試驗的作物水分生產函數的構建37-42
- 4.1 作物水分生產函數37-38
- 4.2 受旱試驗處理設計38
- 4.3 試驗過程38-39
- 4.4 試驗數據處理39-40
- 4.5 基于加速遺傳算法的水分生產函數參數率定40-42
- 第5章 安徽省淮北平原自然狀態(tài)旱災損失風險定量評估42-60
- 5.1 小麥自然狀態(tài)下產量的計算42-44
- 5.2 小麥因旱減產率的計算44-47
- 5.3 基于交叉驗證的信息擴散方法47-49
- 5.4 基于交叉驗證與信息擴散的旱災損失風險定量評估模型的構建49-50
- 5.5 精度驗證50-51
- 5.6 小麥因旱減產率的頻率分布51-57
- 5.7 小麥因旱減產率頻率分布的討論與分析57-60
- 5.7.1 不同地區(qū)樣本對應窗寬值分析57
- 5.7.2 不同因旱減產率下的風險概率分析57-58
- 5.7.3 旱災損失風險分布圖分析58-60
- 第6章 安徽省淮北平原抗旱能力分析60-74
- 6.1 安徽省淮北平原實際狀態(tài)下小麥旱災損失風險定量評估60-69
- 6.1.1 因旱減產率的計算60
- 6.1.2 計算結果60-65
- 6.1.3 討論與分析65-69
- 6.2 安徽省淮北平原抗旱能力定性分析69-70
- 6.3 安徽省淮北平原抗旱能力定量分析70-74
- 第7章 結論與展望74-77
- 7.1 結論74-75
- 7.2 展望75-77
- 參考文獻77-83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的學術活動及成果情況83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屈艷萍;高輝;呂娟;蘇志誠;程曉陶;孫洪泉;;基于區(qū)域災害系統(tǒng)論的中國農業(yè)旱災風險評估[J];水利學報;2015年08期
2 徐建文;居輝;梅旭榮;劉勤;楊建瑩;;近30年黃淮海平原干旱對冬小麥產量的潛在影響模擬[J];農業(yè)工程學報;2015年06期
3 金菊良;酈建強;周玉良;費振宇;蔣尚明;袁瀟晨;何君;;旱災風險評估的初步理論框架[J];災害學;2014年03期
4 張強;韓蘭英;張立陽;王勁松;;論氣候變暖背景下干旱和干旱災害風險特征與管理策略[J];地球科學進展;2014年01期
5 費振宇;周玉良;金菊良;蔣尚明;;區(qū)域抗旱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模型的構建[J];災害學;2013年04期
6 梁忠民;酈建強;常文娟;胡義明;;抗旱能力研究理論框架[J];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2013年01期
7 黃偉昊;左利欽;李壽千;蓋永偉;;設計流量推求中特大值判斷方法的改進[J];水利水運工程學報;2012年05期
8 趙思健;;自然災害風險分析的時空尺度初探[J];災害學;2012年02期
9 李文芳;;基于非參數信息擴散模型的湖北水稻生產災害風險評估[J];江西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10 龐西磊;黃崇福;艾福利;;基于信息擴散理論的東北三省農業(yè)洪災風險評估[J];中國農學通報;2012年08期
,本文編號:84842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nykj/848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