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粉大尾蚜(半翅目:蚜科)形態(tài)變異研究
本文關鍵詞:桃粉大尾蚜(半翅目:蚜科)形態(tài)變異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桃粉大尾蚜 取食偏好 寄主植物 地理分布 COI基因
【摘要】:昆蟲與植物間存在著復雜的關系,蚜蟲作為一類典型的營寄生方式生活的植食性昆蟲,多數種類的寄主植物不止1種。寄主選擇行為作為蚜蟲取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一直是研究蚜蟲與寄主植物相互關系的熱點問題之一。寄主植物除了作為蚜蟲營養(yǎng)物質的來源,也為其提供了生長發(fā)育及繁殖的場所,是蚜蟲生活的小生境,而寄主所處的大環(huán)境同樣與蚜蟲息息相關。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因環(huán)境條件的差異蚜蟲種群的形態(tài)特征發(fā)生了分化。寄主植物及地理分布對蚜蟲種群產生的影響不容忽視,探究桃粉大尾蚜對不同寄主植物的取食偏好、寄主植物及地理分布因素對其形態(tài)變異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桃粉大尾蚜Hyalopterus pruni (半翅目Hemiptera:蚜科Aphididae),隸屬于大尾蚜屬Hyalopterus。本論文以其原生寄主粘核毛桃Amygdalus persica、紫葉李Prunus cerasifera和次生寄主蘆葦Phragmites australis作為寄主植物代表,采用葉碟法探究桃粉大尾蚜對3種供試寄主植物葉片的取食偏好情況;選取并測量上海及華東地區(qū)3種寄主上不同蚜蟲種群的多個形態(tài)特征,比較分析種群間的形態(tài)差異;初步探究了華東地區(qū)桃粉大尾蚜線粒體COI基因的遺傳分化情況。主要研究內容和結果如下:1.桃粉大尾蚜的取食偏好性采自3種寄主植物上的蚜蟲抵達葉碟的最高總頭數有一定差別:采自粘核毛桃上的為20.67頭(80 min時),采自紫葉李上的為14.67頭(50 mmin時),來自蘆葦上的為19.33頭(50 min時)。采自不同寄主植物上的蚜蟲對3種葉碟的選擇性也存在差異:粘核毛桃和蘆葦上的種群對3種葉碟的總體喜食程度依次為蘆葦粘核毛桃紫葉李,紫葉李上的種群對3種葉碟的喜食程度為蘆葦粘核毛桃=紫葉李。2.不同寄主上桃粉大尾蚜種群的形態(tài)變異上海地區(qū)桃粉大尾蚜種群5個形態(tài)特征間差異顯著(P0.05),分別為觸角節(jié)Ⅱ長,觸角末節(jié)鞭部長,喙末端長,前足跗節(jié)Ⅰ長和中足脛節(jié)長,主要是與蚜蟲取食和附著于寄主植物表面相關的特征。主成分分析篩選出的7個主成分的特征值之和占總特征值的80.269%,能夠反映較高的種群形態(tài)變異的信息;系統(tǒng)聚類和典型判別分析的結果顯示,采自蘆葦上的桃粉大尾蚜區(qū)別于粘核毛桃和紫葉李上的,歸為一類,同為薔薇科植物的紫葉李和粘核毛桃上的桃粉大尾蚜克隆有小部分重疊。華東地區(qū)種群間共計11個形態(tài)特征存在極顯著差異(P0.01)。蘆葦上的蚜蟲種群具有較長的觸角、足節(jié)及較鈍的喙末端,粘核毛桃上的次之,紫葉李上的種群最;粘核毛桃上的種群喙末端較長,紫葉李上的次之,蘆葦上的種群最短;紫葉李上的種群體長、中足跗節(jié)Ⅱ和后足爪的長度最短,其它2種寄主上的種群無顯著性差異;主成分分析篩選出的6個主成分的特征值之和占總特征值的85.849%,同樣反映較高的種群形態(tài)變異的信息;聚類分析將蘆葦和粘核毛桃上的種群歸為一類,紫葉李上的歸為一類,與單因素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較的結果相符;判別分析發(fā)現(xiàn)同為薔薇科的粘核毛桃和紫葉李上的蚜蟲種群相關性較高,表明所篩選的13個形態(tài)指標可作為區(qū)分不同科寄主上桃粉大尾蚜種群的依據。3.不同地理分布桃粉大尾蚜種群的形態(tài)變異華東地區(qū)桃粉大尾蚜不同地理種群的33個形態(tài)特征間無顯著差異(P0.05),僅中足股節(jié)長度差異極顯著(P0.01)。江西省蚜蟲種群中足股節(jié)最短,其它各地區(qū)中足股節(jié)長度差異不顯著(P0.05),可見地理分布因素對蚜蟲形態(tài)變異的影響相對較;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寄主植物對種群形態(tài)變異的影響比地理分布因素更大。聚類分析顯示江西省與其它地區(qū)間相關性較弱。4.線粒體COI基因遺傳分化定義了桃粉大尾蚜2種單倍型,安徽和山東省紫葉李上的種群共有21個變異位點,與其它種群間的遺傳距離為0.03295,華東北部地區(qū)紫葉李上的種群親緣關系較近,其余26種群間親緣關系較近。綜上所述,桃粉大尾蚜對3種供試寄主植物葉片的取食選擇存在差異,不同寄主上蚜蟲種群的部分形態(tài)特征差異顯著,地理分布對形態(tài)變異的影響相對寄主植物較小,遺傳變異分析定義了華東地區(qū)桃粉大尾蚜2種單倍型,采自華東地區(qū)北部地區(qū)紫葉李上的蚜蟲種群與其它種群有一定區(qū)別。
【關鍵詞】:桃粉大尾蚜 取食偏好 寄主植物 地理分布 COI基因
【學位授予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S433.39
【目錄】:
- 摘要7-9
- ABSTRACT9-16
- 第一章 緒論16-27
- 1.1 昆蟲取食偏好性研究進展18-20
- 1.1.1 昆蟲的取食偏好性18-19
- 1.1.2 蚜蟲的取食偏好性19-20
- 1.2 昆蟲形態(tài)變異研究進展20-23
- 1.2.1 昆蟲的形態(tài)變異21
- 1.2.2 蚜蟲的形態(tài)變異21-23
- 1.3 昆蟲線粒體COI基因遺傳變異研究進展23-25
- 1.3.1 昆蟲的遺傳變異23-24
- 1.3.2 蚜蟲的遺傳變異24-25
- 1.4 研究目的與意義25
- 1.5 主要研究內容25
- 1.6 技術路線與可行性分析25-27
- 1.6.1 技術路線25-26
- 1.6.2 可行性分析26-27
- 第二章 桃粉大尾蚜取食偏好性研究27-32
- 2.1 材料與方法27-28
- 2.1.1 供試蟲源與寄主植物27
- 2.1.2 實驗方法27-28
- 2.2 結果與分析28-30
- 2.3 討論與結論30-32
- 第三章 上海地區(qū)3種寄主植物上桃粉大尾蚜種群形態(tài)變異研究32-44
- 3.1 材料與方法32-37
- 3.1.1 供試蟲源32
- 3.1.2 實驗方法32-36
- 3.1.3 形態(tài)特征數據分析36-37
- 3.2 結果與分析37-42
- 3.2.1 不同寄主植物上桃粉大尾蚜種群主要形態(tài)特征差異37-39
- 3.2.2 主成分分析、聚類分析和判別分析39-42
- 3.3 討論與結論42-44
- 第四章 華東地區(qū)3種寄主植物上桃粉大尾蚜種群形態(tài)變異研究44-63
- 4.1 材料與方法44-48
- 4.1.1 供試蟲源44
- 4.1.2 實驗方法44-45
- 4.1.3 形態(tài)特征數據分析45-48
- 4.2 結果與分析48-61
- 4.2.1 特征間相關性48-51
- 4.2.2 不同寄主植物上桃粉大尾蚜種群主要形態(tài)特征差異51-56
- 4.2.3 主成分分析56-58
- 4.2.4 聚類分析58-60
- 4.2.5 判別分析60-61
- 4.3 討論61-63
- 第五章 不同地理分布的桃粉大尾蚜種群形態(tài)變異研究63-70
- 5.1 材料與方法63-64
- 5.1.1 供試蟲源63
- 5.1.2 實驗方法63
- 5.1.3 形態(tài)特征數據分析63-64
- 5.2 結果與分析64-69
- 5.2.1 不同地理分布的桃粉大尾蚜種群主要形態(tài)特征差異64-67
- 5.2.2 聚類分析67
- 5.2.3 桃粉大尾蚜的形態(tài)變異67-69
- 5.3 討論與結論69-70
- 第六章 桃粉大尾蚜種群的遺傳分化70-80
- 6.1 材料與方法70-74
- 6.1.1 實驗材料70-72
- 6.1.2 實驗方法72-74
- 6.2 結果與分析74-78
- 6.2.1 COI基因擴增74-75
- 6.2.2 COI基因序列信息75
- 6.2.3 線粒體COI基因差異性分析75-76
- 6.2.4 系統(tǒng)發(fā)育關系的探討76-78
- 6.3 討論與結論78-80
- 第七章 總結與展望80-83
- 7.1 總結80-81
- 7.2 展望81-82
- 7.3 創(chuàng)新之處82-83
- 參考文獻83-95
- 附錄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和參加的科研項目95-96
- 圖版Ⅰ96-97
- 圖版Ⅱ97-99
- 致謝99-100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賴曉春;;杭梅桃粉大尾蚜空間分布及抽樣技術[J];福建果樹;1992年03期
2 徐志鴻;;如何防治桃粉大尾蚜[J];農藥市場信息;2014年13期
3 武海斌;張坤鵬;楊福;于欣;張學萍;孫瑞紅;;3種殺蟲劑對杏樹桃粉大尾蚜的防治試驗[J];農藥;2012年01期
4 張仁福;王登元;王華;于江南;;杏樹桃粉大尾蚜及其天敵種群動態(tài)研究[J];植物保護;2013年01期
5 公茂蓮;畢守東;鄒運鼎;付文鋒;陶金昌;李先秀;趙鵬;王曉翠;徐玉蕊;徐增恩;;強星和好年冬對李園桃粉大尾蚜的防治效果及對李園節(jié)肢動物擾動的田間試驗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07年24期
6 張新;趙莉;汗佐熱木·艾爾肯;;九種殺蟲劑對桃粉大尾蚜的毒力測定[J];新疆農業(yè)科學;2010年11期
7 賴學連,賴曉春;模糊聚類分析青梅桃粉大尾蚜種群動態(tài)[J];昆蟲知識;1992年02期
8 唐樺,王建義,朱國軍;二星瓢蟲對桃粉大尾蚜的功能反應[J];森林病蟲通訊;1993年01期
9 劉永紅;;早春桃樹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J];河北農業(yè)科技;2008年04期
10 張利軍;曹揮;劉素琪;李宏剛;關彩虹;;兩種植物根甲醇提取物對桃粉大尾蚜的忌避作用[J];山西農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4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王曉娟;桃粉大尾蚜(半翅目:蚜科)形態(tài)變異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6年
2 張仁福;新疆庫車縣杏樹主要害蟲生物學、生態(tài)學及防治技術研究[D];新疆農業(yè)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74595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nykj/745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