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南旬陽壩地區(qū)土壤水分影響因子及貯存模型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3-10-01 22:11
秦嶺作為我國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線,在維護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自1998年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以來,秦嶺地區(qū)森林覆蓋率提高,使得森林土壤貯水量增加,從而改善了秦嶺的土壤環(huán)境;诖,研究秦嶺中山區(qū)土壤水分對于秦嶺土壤水分合理利用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本文以秦嶺中山區(qū)為研究對象,通過文獻收集、實驗設計、野外實地考察與土壤樣品采集,借助SPSS、GS+、SAS等分析軟件,采用數理統(tǒng)計、多元回歸分析等方法對樣品數據進行處理,分析了研究區(qū)內不同土地類型土壤水分、有機質、容重和粒度的理化性質,探討了土壤水分空間分布規(guī)律、影響因素、主控因子,建立了土壤水分貯存量預測模型,為陜南秦嶺旬陽壩地區(qū)土壤水分空間合理利用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 本文的主要內容和結論如下: (1)研究區(qū)不同土地類型下,陽坡和陰坡的土壤有機質含量有差別,含量范圍分別介于39.6g/kg~53.01g/kg、40.54g/kg~59.78g/kg之間;平均土壤容重值陽坡和陰坡無明顯差別,平均容重在1.14g/cm3~1.32g/cm3范圍內變化。各類型用地的有機質和土壤容重呈現出弱變異程度或中等變異程度。土壤主要為...
【文章頁數】:6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進展
1.2.1 土壤水分測量技術
1.2.2 土壤水分異質性
1.2.3 土壤水分空間相關性
1.2.4 土壤水分模擬
1.3 研究內容及技術路線
1.3.1 研究內容
1.3.2 技術路線
第二章 研究區(qū)概況與研究方法
2.1 研究區(qū)概況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質地貌
2.1.3 氣候與水文
2.1.4 土壤與植被
2.2 社會經濟概況
2.3 研究方法
2.3.1 土壤樣品采集
2.3.2 土壤理化性質的測定
2.3.3 實驗數據處理與分析
第三章 表層土壤理化性質的統(tǒng)計特征
3.1 土壤有機質
3.2 土壤容重
3.3 土壤粒度
3.4 小結
第四章 土壤水分的空間格局及影響因子分析
4.1 表層土壤水分的統(tǒng)計特征
4.1.1 林地表層土壤水分
4.1.2 撂荒地土壤水分
4.1.3 園地土壤水分
4.1.4 農耕地土壤水分
4.2 表層土壤水分的空間格局
4.2.1 土壤水分的分布檢驗
4.2.2 土壤水分的趨勢效應
4.2.3 土壤水分半變異函數模型
4.3 土壤水分的影響因子分析
4.3.1 坡度對土壤水分的影響
4.3.2 坡向對土壤水分的影響
4.3.3 坡位對土壤水分的影響
4.3.4 有機質對土壤水分的影響
4.3.5 土壤容重對土壤水分的影響
4.3.6 土壤粒徑對土壤水分的影響
4.3.7 土壤水分的綜合影響因子分析
4.4 小結
第五章 土壤水分的貯存模型
5.1 模型的選擇
5.2 土壤水分貯存量模型的建立
5.2.1 林地水分貯存量模型
5.2.2 撂荒地水分貯存量模型
5.2.3 園地水分貯存量模型
5.2.4 農耕地水分貯存量模型
5.3 土壤水分貯存量模型的精度性檢驗
第六章 結論
6.1 結論
6.2 不足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研究成果
本文編號:3849527
【文章頁數】:6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進展
1.2.1 土壤水分測量技術
1.2.2 土壤水分異質性
1.2.3 土壤水分空間相關性
1.2.4 土壤水分模擬
1.3 研究內容及技術路線
1.3.1 研究內容
1.3.2 技術路線
第二章 研究區(qū)概況與研究方法
2.1 研究區(qū)概況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質地貌
2.1.3 氣候與水文
2.1.4 土壤與植被
2.2 社會經濟概況
2.3 研究方法
2.3.1 土壤樣品采集
2.3.2 土壤理化性質的測定
2.3.3 實驗數據處理與分析
第三章 表層土壤理化性質的統(tǒng)計特征
3.1 土壤有機質
3.2 土壤容重
3.3 土壤粒度
3.4 小結
第四章 土壤水分的空間格局及影響因子分析
4.1 表層土壤水分的統(tǒng)計特征
4.1.1 林地表層土壤水分
4.1.2 撂荒地土壤水分
4.1.3 園地土壤水分
4.1.4 農耕地土壤水分
4.2 表層土壤水分的空間格局
4.2.1 土壤水分的分布檢驗
4.2.2 土壤水分的趨勢效應
4.2.3 土壤水分半變異函數模型
4.3 土壤水分的影響因子分析
4.3.1 坡度對土壤水分的影響
4.3.2 坡向對土壤水分的影響
4.3.3 坡位對土壤水分的影響
4.3.4 有機質對土壤水分的影響
4.3.5 土壤容重對土壤水分的影響
4.3.6 土壤粒徑對土壤水分的影響
4.3.7 土壤水分的綜合影響因子分析
4.4 小結
第五章 土壤水分的貯存模型
5.1 模型的選擇
5.2 土壤水分貯存量模型的建立
5.2.1 林地水分貯存量模型
5.2.2 撂荒地水分貯存量模型
5.2.3 園地水分貯存量模型
5.2.4 農耕地水分貯存量模型
5.3 土壤水分貯存量模型的精度性檢驗
第六章 結論
6.1 結論
6.2 不足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研究成果
本文編號:38495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nykj/384952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