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生物質炭土壤中底物礦化過程及其物理與生物學機理
發(fā)布時間:2022-02-09 01:40
生物質炭在土壤固碳作用中的研究已被廣泛報道。底物碳源作為進入土壤中的重要“新碳”,其在含生物質炭土壤中礦化分解、與土壤有機質礦化的交互作用等碳周轉過程仍不清楚,相關機制研究至今仍無統(tǒng)一結論。關于生物質炭如何通過對土壤化學性質、土壤物理結構及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影響決定外源底物的礦化,仍有待深入研究。因此,針對含生物質炭土壤中碳過程(底物礦化、有機質激發(fā)作用)及其機制這一科學問題,通過采集我國不同生態(tài)系統(tǒng)、不同時空尺度下火燒(含殘留生物質炭)或人工生物質炭添加的土壤,開展室內培養(yǎng)試驗,研究底物類型及土壤性質等對含生物質炭土壤中底物礦化的影響,并結合高通量測序與X-ray CT掃描等技術,分析生物質炭對微生物群落結構以及土壤孔隙結構的改變,綜合探究含生物質炭土壤中底物礦化的物理與生物學機制,得到以下結論:(1)通過對不同生態(tài)系統(tǒng)土壤理化性質與底物礦化差異的相關性分析,發(fā)現(xiàn)土壤的碳氮比與底物累積礦化量(14天)呈顯著負相關。因此,本底土壤碳氮比可能是決定底物在含生物質炭土壤中礦化作用的重要基礎性質。(2)通過對不同火燒歷史中不同土壤層次底物礦化量的分析發(fā)現(xiàn),在時間尺度上,底物在火燒年限為12年的...
【文章來源】:浙江大學浙江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8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1.1火燒形成天然生物質炭在(a)灰白色地表下含量最高(b)漂浮在樹干上(c)隨著雨水??沖擊與沉降作用流動(d)在一個自然儲蓄池內的垂直分布(Santinera/.,2016)D??
子顯微鏡下的新鮮生物質炭(a,b)和田間施用五年老化后的生物質的箭頭表不新形成的小孔結構(Rechberger?e/a/.,2017)。??炭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生物質炭對土壤微生物豐度與微生物活
葡萄糖、玉米秸稈兩種底物加入富陽森林及農田兩種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土壤內均??增加了土壤C02累積釋放量。相比于鄰近未火燒土壤,火燒增加了富陽森林土??壤C〇2累積釋放量,但降低了富陽農田土壤C〇2累積釋放量(圖2.1)。在富陽森??林體系內,玉米秸稈加入火燒后的森林土壤(FBM)內有最大的C02累積釋放量??15??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生物炭施用量對紫色水稻土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J]. 祁樂,高明,郭曉敏,牛海東,李婷,孫濤,曹群羚,湯鎵豪. 環(huán)境科學. 2018(05)
[2]基于功能基因的微生物碳循環(huán)分子生態(tài)學研究進展[J]. 劉洋熒,王尚,厲舒禎,鄧曄. 微生物學通報. 2017(07)
[3]土壤大孔隙及其研究方法[J]. 劉偉,區(qū)自清,應佩峰.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01(03)
本文編號:3616141
【文章來源】:浙江大學浙江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8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1.1火燒形成天然生物質炭在(a)灰白色地表下含量最高(b)漂浮在樹干上(c)隨著雨水??沖擊與沉降作用流動(d)在一個自然儲蓄池內的垂直分布(Santinera/.,2016)D??
子顯微鏡下的新鮮生物質炭(a,b)和田間施用五年老化后的生物質的箭頭表不新形成的小孔結構(Rechberger?e/a/.,2017)。??炭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生物質炭對土壤微生物豐度與微生物活
葡萄糖、玉米秸稈兩種底物加入富陽森林及農田兩種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土壤內均??增加了土壤C02累積釋放量。相比于鄰近未火燒土壤,火燒增加了富陽森林土??壤C〇2累積釋放量,但降低了富陽農田土壤C〇2累積釋放量(圖2.1)。在富陽森??林體系內,玉米秸稈加入火燒后的森林土壤(FBM)內有最大的C02累積釋放量??15??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生物炭施用量對紫色水稻土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J]. 祁樂,高明,郭曉敏,牛海東,李婷,孫濤,曹群羚,湯鎵豪. 環(huán)境科學. 2018(05)
[2]基于功能基因的微生物碳循環(huán)分子生態(tài)學研究進展[J]. 劉洋熒,王尚,厲舒禎,鄧曄. 微生物學通報. 2017(07)
[3]土壤大孔隙及其研究方法[J]. 劉偉,區(qū)自清,應佩峰.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01(03)
本文編號:361614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nykj/361614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