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淳安縣一帶土壤碳儲量分布特征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01-16 13:49
在浙江淳安一帶開展1∶25萬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運用成熟的土壤碳儲量計算方法,合理評估了該區(qū)的有機碳儲量和無機碳儲量分布特征,并估算了不同深度土壤碳儲量。結果表明該區(qū)碳儲量分布與土壤成土母質類型關系密切,不同土壤類型中有機碳、無機碳分布區(qū)域基本一致,高值區(qū)均位于黃壤和石灰?guī)r土土區(qū),低值區(qū)為紅壤、粗骨土和湖底泥區(qū)。土壤有機碳儲量在表層、中層、深層中表現(xiàn)一致,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無機碳儲量在表層、深層較低,中層含量豐富。土壤有機碳儲量較無機碳儲量受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綜合影響較大。通過土壤碳儲量的綜合研究對當?shù)靥厣a(chǎn)業(yè)經(jīng)濟具有指導意見。
【文章來源】:礦產(chǎn)勘查. 2020,11(08)
【文章頁數(shù)】:8 頁
【部分圖文】:
淳安縣一帶土壤類型圖
土壤無機碳由巖石化無機碳和土壤次生碳酸鹽組成。巖石化無機碳來源于成土母質或巖石,未經(jīng)風化成土作用而保存下來,未與成土環(huán)境發(fā)生交換作用。而調查區(qū)的無機碳多數(shù)為次生碳酸鹽。它們是巖石化碳酸降解和溶解,或碳酸鹽沉積物礦物和風化物再沉淀的產(chǎn)物,或者是通過CO2和Ca2+、Mg2+及其他鹽分在土壤中的沉淀作用形成。調查區(qū)氣候較為干旱的條件下,通過大氣-植被-土壤-水-沉淀作用的碳轉移系統(tǒng)構成了區(qū)內碳循環(huán)的主要機理與途徑。土壤無機碳的固失受CO2、pH等綜合因素控制(葉玲燕等,2012;周國模等,2006;羅薇等,2018;秦海龍等,2018),在干旱、CO2分壓小及較高的酸堿度等條件下,可促進土壤無機碳富集(肖瀟等,2010)。由于在調查區(qū)范圍內,氣候、CO2分壓、酸堿度基本相同,土壤無機碳富集的主要因素為土壤含鹽量。區(qū)內黃壤中無機碳儲量最為豐富,紫色土、石灰?guī)r土、紅壤、粗骨土依次減弱,其中石粗骨土中無機碳儲量低與其土壤容重低、Ca、Mg含量低有關。圖3 土壤中層有機碳儲量等級圖
圖2 土壤表層有機碳儲量等級圖調查區(qū)土壤類型無機碳儲量化學分析統(tǒng)計(表2)結果顯示調查區(qū)土壤表層、中層、深層土壤無機碳的分布不均勻,表層無機碳儲量較低,中層無機碳儲量較高,深層無機碳儲量介于兩者之間。分析認為表層無機碳較低是因為人為干擾土壤翻動,使未經(jīng)風化成土碳酸鹽較重物質下沉,大氣及土壤無機碳轉移和碳循環(huán)有關。深層無機碳儲量不高是因為巖石未破碎成土,顆粒物質大有關。中層無機碳儲量較高是表層和深層無機碳物質的匯集所致。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廣東省土壤有機碳儲量及分布特征[J]. 羅薇,張會化,陳俊堅,柳勇,李定強.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 2018(09)
[2]施肥方式對土壤活性有機碳及碳庫管理指數(shù)的影響[J]. 羅原駿,蒲玉琳,龍高飛,葉春,朱波. 浙江農業(yè)學報. 2018(08)
[3]廣東羅浮山土壤有機碳儲量與組分垂直分布特征[J]. 秦海龍,賈重建,盧瑛,郭彥彪,姜坤,李先霞,楊奇青,溫志滔. 西南林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 2018(03)
[4]長期不同施肥對潮土有機碳儲量的影響[J]. 魏猛,張愛君,李洪民,唐忠厚,陳曉光,王會,諸葛玉平,婁燕宏. 華北農學報. 2018(01)
[5]河南省森林土壤有機碳儲量及其空間分布格局[J]. 田耀武,賀春玲,劉楊,張寵,耿婉璐.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 2018(02)
[6]崇明島深層土壤有機碳空間分布及碳儲存特征分析[J]. 張翰林,宋科,施儉,吳裕,鄭憲清,何七勇,李雙喜,張娟琴,申廣榮,呂衛(wèi)光. 中國農業(yè)氣象. 2017(09)
[7]農田土壤有機碳儲量的影響因素研究[J]. 李俊超,靳靜靜. 農業(yè)與技術. 2017(08)
[8]浙江省土壤有機碳密度與儲量的初步研究[J]. 安玲玲,呂曉男,麻萬諸,任周橋,鄧勛飛,陳曉佳. 浙江農業(yè)學報. 2014(01)
[9]安徽滁州地區(qū)土壤有機碳儲量分布特征研究[J]. 陶春軍,賈十軍,邢潤華,陳永寧,陳富榮. 資源調查與環(huán)境. 2013(01)
[10]浙江省森林表層土壤基本化學性質和有機碳儲量的空間變異[J]. 葉玲燕,傅偉軍,姜培坤,李永夫,張國江,杜群. 浙江農林大學學報. 2012(06)
本文編號:3592785
【文章來源】:礦產(chǎn)勘查. 2020,11(08)
【文章頁數(shù)】:8 頁
【部分圖文】:
淳安縣一帶土壤類型圖
土壤無機碳由巖石化無機碳和土壤次生碳酸鹽組成。巖石化無機碳來源于成土母質或巖石,未經(jīng)風化成土作用而保存下來,未與成土環(huán)境發(fā)生交換作用。而調查區(qū)的無機碳多數(shù)為次生碳酸鹽。它們是巖石化碳酸降解和溶解,或碳酸鹽沉積物礦物和風化物再沉淀的產(chǎn)物,或者是通過CO2和Ca2+、Mg2+及其他鹽分在土壤中的沉淀作用形成。調查區(qū)氣候較為干旱的條件下,通過大氣-植被-土壤-水-沉淀作用的碳轉移系統(tǒng)構成了區(qū)內碳循環(huán)的主要機理與途徑。土壤無機碳的固失受CO2、pH等綜合因素控制(葉玲燕等,2012;周國模等,2006;羅薇等,2018;秦海龍等,2018),在干旱、CO2分壓小及較高的酸堿度等條件下,可促進土壤無機碳富集(肖瀟等,2010)。由于在調查區(qū)范圍內,氣候、CO2分壓、酸堿度基本相同,土壤無機碳富集的主要因素為土壤含鹽量。區(qū)內黃壤中無機碳儲量最為豐富,紫色土、石灰?guī)r土、紅壤、粗骨土依次減弱,其中石粗骨土中無機碳儲量低與其土壤容重低、Ca、Mg含量低有關。圖3 土壤中層有機碳儲量等級圖
圖2 土壤表層有機碳儲量等級圖調查區(qū)土壤類型無機碳儲量化學分析統(tǒng)計(表2)結果顯示調查區(qū)土壤表層、中層、深層土壤無機碳的分布不均勻,表層無機碳儲量較低,中層無機碳儲量較高,深層無機碳儲量介于兩者之間。分析認為表層無機碳較低是因為人為干擾土壤翻動,使未經(jīng)風化成土碳酸鹽較重物質下沉,大氣及土壤無機碳轉移和碳循環(huán)有關。深層無機碳儲量不高是因為巖石未破碎成土,顆粒物質大有關。中層無機碳儲量較高是表層和深層無機碳物質的匯集所致。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廣東省土壤有機碳儲量及分布特征[J]. 羅薇,張會化,陳俊堅,柳勇,李定強.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 2018(09)
[2]施肥方式對土壤活性有機碳及碳庫管理指數(shù)的影響[J]. 羅原駿,蒲玉琳,龍高飛,葉春,朱波. 浙江農業(yè)學報. 2018(08)
[3]廣東羅浮山土壤有機碳儲量與組分垂直分布特征[J]. 秦海龍,賈重建,盧瑛,郭彥彪,姜坤,李先霞,楊奇青,溫志滔. 西南林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 2018(03)
[4]長期不同施肥對潮土有機碳儲量的影響[J]. 魏猛,張愛君,李洪民,唐忠厚,陳曉光,王會,諸葛玉平,婁燕宏. 華北農學報. 2018(01)
[5]河南省森林土壤有機碳儲量及其空間分布格局[J]. 田耀武,賀春玲,劉楊,張寵,耿婉璐.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 2018(02)
[6]崇明島深層土壤有機碳空間分布及碳儲存特征分析[J]. 張翰林,宋科,施儉,吳裕,鄭憲清,何七勇,李雙喜,張娟琴,申廣榮,呂衛(wèi)光. 中國農業(yè)氣象. 2017(09)
[7]農田土壤有機碳儲量的影響因素研究[J]. 李俊超,靳靜靜. 農業(yè)與技術. 2017(08)
[8]浙江省土壤有機碳密度與儲量的初步研究[J]. 安玲玲,呂曉男,麻萬諸,任周橋,鄧勛飛,陳曉佳. 浙江農業(yè)學報. 2014(01)
[9]安徽滁州地區(qū)土壤有機碳儲量分布特征研究[J]. 陶春軍,賈十軍,邢潤華,陳永寧,陳富榮. 資源調查與環(huán)境. 2013(01)
[10]浙江省森林表層土壤基本化學性質和有機碳儲量的空間變異[J]. 葉玲燕,傅偉軍,姜培坤,李永夫,張國江,杜群. 浙江農林大學學報. 2012(06)
本文編號:359278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nykj/359278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