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灌區(qū)不同摻沙量對重度鹽堿土壤水鹽運移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1-11-03 04:22
采用室內(nèi)土柱模擬試驗,研究不同摻沙量對土壤入滲特征與水鹽運移的影響。共設(shè)置了CK(不摻沙)、S1(摻沙2%)、S2(摻沙4%)、?、S15(摻沙30%)16個試驗處理,測定不同處理試驗期間土壤含水率和含鹽量的變化。結(jié)果表明:1)隨著土壤表層摻沙量的增加,土壤的累積入滲量與濕潤峰運移速度都呈逐漸增加的趨勢;當摻沙比例為18%~24%時,土壤穩(wěn)定入滲速率在0.065~0.091 mm/min之間;摻沙比例為26%~30%時,土壤穩(wěn)定入滲速率大于0.1 mm/min,土壤持水能力較低。2)不同處理在7、11、15 d的土壤平均含水率差異顯著(P<0.05),適當增大摻沙量可以有效促進土壤水分向下運移,摻沙比例過大會降低土壤的持水能力。3)當摻沙比例小于24%時,不同處理7 d的土壤含鹽量差異顯著(P<0.05);S9~S12處理在20 d時30 cm土層的土壤含鹽量相比不摻沙的處理降低90%以上,能夠同時保證土壤的脫鹽能力和持水能力。4)Kostiakov模型能夠很好地在本研究中對土壤水分入滲過程進行模擬。該研究結(jié)果可為表層土壤摻沙改良河套灌區(qū)重度鹽堿地提供理論支持。
【文章來源】:農(nóng)業(yè)工程學報. 2020,36(10)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頁數(shù)】:8 頁
【部分圖文】:
土柱試驗圖
由圖3可知,土壤的濕潤峰深度隨著時間的變化趨勢與累積入滲量相似,開始時濕潤峰運移速度較快,不同處理隨著時間的增加濕潤峰運移的速度逐漸變緩,摻沙比例越大的處理濕潤峰到達40 cm越快。CK入滲40 cm歷時22 d,S15歷時3 d。圖3 各處理濕潤峰運移距離隨時間的變化曲線
各處理濕潤峰運移距離隨時間的變化曲線
本文編號:3473039
【文章來源】:農(nóng)業(yè)工程學報. 2020,36(10)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頁數(shù)】:8 頁
【部分圖文】:
土柱試驗圖
由圖3可知,土壤的濕潤峰深度隨著時間的變化趨勢與累積入滲量相似,開始時濕潤峰運移速度較快,不同處理隨著時間的增加濕潤峰運移的速度逐漸變緩,摻沙比例越大的處理濕潤峰到達40 cm越快。CK入滲40 cm歷時22 d,S15歷時3 d。圖3 各處理濕潤峰運移距離隨時間的變化曲線
各處理濕潤峰運移距離隨時間的變化曲線
本文編號:347303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nykj/347303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