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6年北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土壤水分含量數(shù)據(jù)集
發(fā)布時間:2021-09-30 02:38
土壤水分含量是研究土壤水分狀況和動態(tài)的基礎指標,是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水環(huán)境長期定位觀測的重要指標之一。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是我國北亞熱帶地帶性的植被類型。研究區(qū)域位于湖北西部神農架地區(qū),是三峽庫區(qū)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集水區(qū)。本數(shù)據(jù)集收集了湖北神農架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暨中國科學院神農架生物多樣性定位研究站(簡稱神農架站)2009年5月至2016年12月的土壤水分含量數(shù)據(jù),總數(shù)據(jù)量7425條。測定方法為時域反射法(Time Domain Reflectometry,TDR)定點連續(xù)觀測,觀測深度為0–10 cm、10–20cm、20–30 cm、30–40 cm、40–50 cm,觀測頻度為每月2次。在20 m×5 m(水平投影)的人工徑流場的上部、中部和下部分別埋設了3根測管,共9根測管。用戶可以按照觀測時間、觀測深度和坡位進行數(shù)據(jù)檢索。初步統(tǒng)計表明:1)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2009–2016年土壤水分含量(體積比)平均值為0.313±0.165,最大值為0.647,最小值為0.000。2)2009年(5-12月)土壤水分含水量最大,為0.342;其次2012年,為0.340。...
【文章來源】:中國科學數(shù)據(jù)(中英文網絡版). 2020,5(02)
【文章頁數(shù)】:11 頁
【部分圖文】:
2009–2016年土壤含水量月動態(tài)
從表層到深層,儲水量逐漸增加。2009–2016年0–50 cm各層土壤平均儲水量分別為8.57(±3.55)mm、22.40(±4.24)mm、35.95(±4.64)mm、43.22(±4.64)mm和46.86(±4.04)mm。2.5.2 水量調節(jié)能力
觀測設施的安裝:如圖3所示,在人工徑流場坡面的上部、中部和下部各埋設3根TDR測管。測管的水平位置分別距徑流場左右邊界約1 m各1根,中間1根。坡面的上部、中部和下部測管的位置分別為:1)上部:距人工徑流場上界約1 m,2)中部:人工徑流場中部,3)下部:距人工徑流場下界約1 m。TDR測管為TECANAT制成的透明塑料管,安裝時保持測管外壁與土壤緊密接觸,并保持垂直。特別是將測管底部用塞子密閉,頂端蓋好蓋子,避免測管進水。儀器標定與校準:每年將TRIME-T3管式TDR系統(tǒng)帶到專業(yè)機構進行標定和校正,保證儀器的正常運行和數(shù)據(jù)準確性。
本文編號:3414956
【文章來源】:中國科學數(shù)據(jù)(中英文網絡版). 2020,5(02)
【文章頁數(shù)】:11 頁
【部分圖文】:
2009–2016年土壤含水量月動態(tài)
從表層到深層,儲水量逐漸增加。2009–2016年0–50 cm各層土壤平均儲水量分別為8.57(±3.55)mm、22.40(±4.24)mm、35.95(±4.64)mm、43.22(±4.64)mm和46.86(±4.04)mm。2.5.2 水量調節(jié)能力
觀測設施的安裝:如圖3所示,在人工徑流場坡面的上部、中部和下部各埋設3根TDR測管。測管的水平位置分別距徑流場左右邊界約1 m各1根,中間1根。坡面的上部、中部和下部測管的位置分別為:1)上部:距人工徑流場上界約1 m,2)中部:人工徑流場中部,3)下部:距人工徑流場下界約1 m。TDR測管為TECANAT制成的透明塑料管,安裝時保持測管外壁與土壤緊密接觸,并保持垂直。特別是將測管底部用塞子密閉,頂端蓋好蓋子,避免測管進水。儀器標定與校準:每年將TRIME-T3管式TDR系統(tǒng)帶到專業(yè)機構進行標定和校正,保證儀器的正常運行和數(shù)據(jù)準確性。
本文編號:341495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nykj/341495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