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和樣帶尺度森林土壤有機碳駐留時間的變化及其影響因素
發(fā)布時間:2021-08-25 08:29
土壤有機碳駐留時間是評價土壤有機碳循環(huán)動態(tài)的重要指標,F(xiàn)階段地球系統(tǒng)模型對土壤碳匯動態(tài)的預測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這個不確定性很大程度上來自難以準確估算土壤有機碳的駐留時間。土壤有機碳駐留時間(transit time)是指單位時間內(nèi)所有離開土壤碳庫的碳原子的平均年齡。土壤有機碳駐留時間的估算難度主要源于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土壤有機碳駐留時間的定義模糊,用法混淆;另一方面是研究中所采用的不同的計算方法和假設(shè)條件導致土壤有機碳駐留時間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因此基于觀測數(shù)據(jù)的估算結(jié)果難以用于評估模型模擬。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國內(nèi)外大量研究從不同的時間尺度闡明了土壤有機質(zhì)的穩(wěn)定性機制。然而土壤有機碳駐留時間的空間變化及其影響因素尚未明晰。本研究在生態(tài)系統(tǒng)水平上,建立了土壤有機碳駐留時間的全球數(shù)據(jù)庫。基于該數(shù)據(jù)庫,本研究分析了土壤有機碳駐留時間的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同時,在區(qū)域尺度上,本研究采集了我國東部森林五個野外站點的土壤樣本,分析了我國東部森林土壤有機碳駐留時間的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此外,本研究還在站點尺度上探究了生物因子、環(huán)境因子和地形因子對土壤有機碳駐留時間的影響。主要結(jié)果如下:(1)本研究...
【文章來源】: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54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本文研究框架示意圖
第二章 建立土壤有機碳駐留時間數(shù)據(jù)庫壤碳庫的碳原子的平均年齡。而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測定的土壤碳駐留時間則是直接測定留在土壤碳庫中的碳原子的平均年齡。當生態(tài)系統(tǒng)處于穩(wěn)態(tài)及均質(zhì)假設(shè)條件下,留在土壤碳庫中的碳原子的平均年齡的分布與離開土壤碳庫中碳原子的年齡呈現(xiàn)一致分布。除了這四種野外測定的方法外,模型也有其自身的計算方法,在本文中稱為模型估計,為了與實測值的結(jié)果進行對比,模型的計算方法也在此章進行一并介紹。
2019 屆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C(t)表示在 t 時刻碳庫的碳儲量(g C m-2);I 表示碳庫 C(t)的此時 I 可以是大氣中放射性碳同位素值,大氣中的放射性碳的記錄(Hua et al. 2013)。C(t)表示給定時間的土壤碳儲量,分;k 表示土壤有機碳分解速率,單位為 yr-1,其倒數(shù)也就 τsoil(年); Catm14表示大氣中放射性碳同位素值,單位為放射性碳同位素值,單位為‰;λ 表示放射性同位素衰減周期t 表示年份,單位為年。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鐵促進土壤有機碳累積作用研究進展[J]. 王璐瑩,秦雷,呂憲國,姜明,鄒元春. 土壤學報. 2018(05)
[2]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orest litterfall in China[J]. Bingrui Jia,Zhenzhu Xu,Guangsheng Zhou,Xiaojie Yin.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2018(03)
[3]中國東部森林土壤有機碳組分的緯度格局及其影響因子[J]. 王春燕,何念鵬,呂瑜良. 生態(tài)學報. 2016(11)
[4]Comparison of Dryland Climate Change in Observations and CMIP5 Simulations[J]. JI Mingxia,HUANG Jianping,XIE Yongkun,LIU Ju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5(11)
[5]中亞熱帶山區(qū)土壤不同形態(tài)鐵鋁氧化物對團聚體穩(wěn)定性的影響[J]. 王小紅,楊智杰,劉小飛,林偉盛,楊玉盛,劉志江,趙本嘉,蘇瑞蘭. 生態(tài)學報. 2016(09)
[6]土壤團聚體與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J]. 李娜,韓曉增,尤孟陽,許玉芝.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 2013(09)
[7]基于土壤團聚體組分的14C分析及其在不同林齡土壤有機碳周轉(zhuǎn)研究中的應用[J]. 檀文炳,周力平,劉克新. 科學通報. 2013(14)
[8]浙江天童20ha常綠闊葉林動態(tài)監(jiān)測樣地的群落特征[J]. 楊慶松,馬遵平,謝玉彬,張志國,王樟華,劉何銘,李萍,張娜,王達力,楊海波,方曉峰,閻恩榮,王希華. 生物多樣性. 2011(02)
[9]東靈山4種落葉闊葉次生林的物種組成與群落結(jié)構(gòu)[J]. 李亮,劉海豐,白帆,祝燕,李廣起,李文超,桑衛(wèi)國. 生物多樣性. 2011(02)
[10]森林凋落物的微生物分解[J]. 嚴海元,辜夕容,申鴻. 生態(tài)學雜志. 2010(09)
博士論文
[1]八大公山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土壤碳氮空間變異及影響因素研究[D]. 李乾璽.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武漢植物園) 2016
碩士論文
[1]亞熱帶森林不同景觀位置土壤理化性質(zhì)的變化特征與森林的可持續(xù)發(fā)展[D]. 汪東亞.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2017
[2]蕨類植物鋁富集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D]. 代亞萍.華東師范大學 2017
本文編號:3361774
【文章來源】: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54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本文研究框架示意圖
第二章 建立土壤有機碳駐留時間數(shù)據(jù)庫壤碳庫的碳原子的平均年齡。而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測定的土壤碳駐留時間則是直接測定留在土壤碳庫中的碳原子的平均年齡。當生態(tài)系統(tǒng)處于穩(wěn)態(tài)及均質(zhì)假設(shè)條件下,留在土壤碳庫中的碳原子的平均年齡的分布與離開土壤碳庫中碳原子的年齡呈現(xiàn)一致分布。除了這四種野外測定的方法外,模型也有其自身的計算方法,在本文中稱為模型估計,為了與實測值的結(jié)果進行對比,模型的計算方法也在此章進行一并介紹。
2019 屆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C(t)表示在 t 時刻碳庫的碳儲量(g C m-2);I 表示碳庫 C(t)的此時 I 可以是大氣中放射性碳同位素值,大氣中的放射性碳的記錄(Hua et al. 2013)。C(t)表示給定時間的土壤碳儲量,分;k 表示土壤有機碳分解速率,單位為 yr-1,其倒數(shù)也就 τsoil(年); Catm14表示大氣中放射性碳同位素值,單位為放射性碳同位素值,單位為‰;λ 表示放射性同位素衰減周期t 表示年份,單位為年。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鐵促進土壤有機碳累積作用研究進展[J]. 王璐瑩,秦雷,呂憲國,姜明,鄒元春. 土壤學報. 2018(05)
[2]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orest litterfall in China[J]. Bingrui Jia,Zhenzhu Xu,Guangsheng Zhou,Xiaojie Yin.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2018(03)
[3]中國東部森林土壤有機碳組分的緯度格局及其影響因子[J]. 王春燕,何念鵬,呂瑜良. 生態(tài)學報. 2016(11)
[4]Comparison of Dryland Climate Change in Observations and CMIP5 Simulations[J]. JI Mingxia,HUANG Jianping,XIE Yongkun,LIU Ju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5(11)
[5]中亞熱帶山區(qū)土壤不同形態(tài)鐵鋁氧化物對團聚體穩(wěn)定性的影響[J]. 王小紅,楊智杰,劉小飛,林偉盛,楊玉盛,劉志江,趙本嘉,蘇瑞蘭. 生態(tài)學報. 2016(09)
[6]土壤團聚體與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J]. 李娜,韓曉增,尤孟陽,許玉芝.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 2013(09)
[7]基于土壤團聚體組分的14C分析及其在不同林齡土壤有機碳周轉(zhuǎn)研究中的應用[J]. 檀文炳,周力平,劉克新. 科學通報. 2013(14)
[8]浙江天童20ha常綠闊葉林動態(tài)監(jiān)測樣地的群落特征[J]. 楊慶松,馬遵平,謝玉彬,張志國,王樟華,劉何銘,李萍,張娜,王達力,楊海波,方曉峰,閻恩榮,王希華. 生物多樣性. 2011(02)
[9]東靈山4種落葉闊葉次生林的物種組成與群落結(jié)構(gòu)[J]. 李亮,劉海豐,白帆,祝燕,李廣起,李文超,桑衛(wèi)國. 生物多樣性. 2011(02)
[10]森林凋落物的微生物分解[J]. 嚴海元,辜夕容,申鴻. 生態(tài)學雜志. 2010(09)
博士論文
[1]八大公山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土壤碳氮空間變異及影響因素研究[D]. 李乾璽.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武漢植物園) 2016
碩士論文
[1]亞熱帶森林不同景觀位置土壤理化性質(zhì)的變化特征與森林的可持續(xù)發(fā)展[D]. 汪東亞.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2017
[2]蕨類植物鋁富集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D]. 代亞萍.華東師范大學 2017
本文編號:336177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nykj/336177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