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不同秸稈還田深度對黃棕壤土壤物理性質及其剖面變化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1-07-12 03:37
  為了解不同深度秸稈還田后土壤水力學參數(shù)等物理性質的變化,在2016~2018年以田間小區(qū)試驗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深度秸稈還田對黃棕壤0~40 cm土層土壤團聚體、土壤容重、總孔隙度和水力學性質的影響;試驗以無秸稈還田(CK)為對照,秸稈還田處理秸稈數(shù)量相同、還田深度不同,共設對照(CK)、秸稈表面覆蓋(T0)、秸稈10~20 cm還田(T10)、秸稈20~30 cm還田(T20)和秸稈30~40 cm還田(T30)6個處理,作物種植模式為冬小麥-玉米、一年兩熟。結果表明,秸稈還田一年后可有效地改善土壤團聚體狀況,水穩(wěn)性大團聚體數(shù)量、平均重量直徑(MWD)和幾何平均直徑(GMD)分別增加了0.89%~4.33%、16.27%~28.92%和14.65%~26.36%;土壤容重降低,總孔隙度增加;水分常量土壤飽和含水量、田間持水量、有效水含量和飽和導水率分別增加了37.31~61.39 g kg-1、25.51~38.70 g kg-1、36.21~52.80 g kg-1和0.69×10-5~1.11×10-5cm s-1,凋萎系數(shù)降低了9.59~14.12 g kg-1;秸稈還田后第二年... 

【文章來源】:土壤通報. 2020,51(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7 頁

【部分圖文】:

不同秸稈還田深度對黃棕壤土壤物理性質及其剖面變化的影響


2017年和2018年不同深度秸稈還田處理對土壤容重的影響

土壤圖,秸稈,土壤容重,總孔隙度


2017年和2018年不同深度秸稈還田處理對土壤總孔隙度的影響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渭北旱塬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團聚體穩(wěn)定性及其有機碳的影響[J]. 劉杰,馬艷婷,王憲玲,Sompouviset Thongsouk,李利敏,秦亞旭,趙志遠,鄭偉,翟丙年.  環(huán)境科學. 2019(07)
[2]連續(xù)秸稈還田和免耕對土壤團聚體及有機碳的影響[J]. 薛斌,黃麗,魯劍巍,李小坤,殷志遙,劉智杰,陳濤.  水土保持學報. 2018(01)
[3]秸稈施用和作物種植對土壤團聚體和微生物群落組成的影響[J]. 李增強,李丹丹,趙炳梓,張佳寶.  農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 2017(08)
[4]秸稈集中深還田對土壤水分特性及有機碳組分的影響[J]. 王勝楠,鄒洪濤,張玉龍,虞娜,張玉玲,范慶鋒,黃毅.  水土保持學報. 2015(01)
[5]高量秸稈不同深度還田對黑土有機質組成和酶活性的影響[J]. 矯麗娜,李志洪,殷程程,王曉飛,辛士穎,于磊.  土壤學報. 2015(03)
[6]秸稈和生物質炭對蘋果園土壤容重、陽離子交換量和氮素利用的影響[J]. 葛順峰,彭玲,任飴華,姜遠茂.  中國農業(yè)科學. 2014(02)
[7]免耕和秸稈還田對潮土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影響[J]. 路怡青,朱安寧,張佳寶,陳效民,朱強根,舒馨.  土壤. 2013(05)
[8]遙感技術監(jiān)測干旱區(qū)土壤水分研究進展[J]. 胡猛,馮起,席海洋.  土壤通報. 2013(05)
[9]耕作措施與秸稈還田對稻麥兩熟制農田土壤養(yǎng)分、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響[J]. 楊敏芳,朱利群,韓新忠,顧克軍,胡乃娟,張振文,卞新民.  水土保持學報. 2013(02)
[10]玉米秸稈還田對砂姜黑土水分動態(tài)及冬小麥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J]. 金友前,杜保見,郜紅建,常江,章力干.  麥類作物學報. 2013(01)

碩士論文
[1]東北黑土區(qū)秸稈還田深度對土壤水分動態(tài)及土壤酶、微生物C、N的影響[D]. 趙家煦.東北農業(yè)大學 2017



本文編號:327912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nykj/327912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56bbc***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