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氣帶及含水層介質(zhì)對有機氯農(nóng)藥的吸附特性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6-12 03:44
有機氯農(nóng)藥具有低水溶性、高毒性、環(huán)境持久性等特點,危害生態(tài)系統(tǒng)和人類健康,甚至引起全球范圍的污染,因而進一步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以江漢平原中部潛江市附近的農(nóng)田土壤及淺水層沉積物為例,采用批量實驗方法,研究有機氯農(nóng)藥在不同土壤/沉積物中的吸附動力學、等溫吸附/解吸特征以及影響因素。首先,對土壤樣中HCHs和DDTs的吸附動力學進行分析,確定吸附實驗的振蕩時間為24h。然后討論HCHs和DDTs在不同土壤/沉積物中的等溫吸附/解吸特征,使用線性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進行擬合,計算解吸遲滯系數(shù)。結(jié)果顯示有機氯農(nóng)藥的吸附量/解吸量隨著農(nóng)藥濃度的增加而增大,且DDTs的吸附量明顯高于HCHs,等溫吸附/解吸過程與線性方程擬合更好。最后研究內(nèi)源與外源溶解性有機質(zhì)及粘土礦物對HCHs和DDTs吸附過程的影響。去除溶解性有機質(zhì)DOM后,HCHs在土樣1-1#和1-8#中的吸附量增加;DDTs在土樣1-8#和3-7#中的吸附量隨DOM的溶出增大。添加不同濃度的污泥DOM溶液,土壤對HCHs的吸附量隨外源DOM的濃度增大而增加,達到一定量之后反而有下降趨勢;土壤對DDTs的吸附量隨外源DOM的...
【文章來源】:武漢科技大學湖北省
【文章頁數(shù)】:4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HCHs在土樣上的吸附量隨時間的變化
圖 3-2 DDTs 在土樣上的吸附量隨時間的變化從圖 3.1 中可以看出,土壤對 α-HCH、β-HCH、γ-HCH 的吸附量 8 小時大值,在接下來的 8-12 小時內(nèi)又慢慢降低,15 小時之后變化不大,漸。對比 HCHs,DDTs 的吸附量幾乎在 1h 內(nèi)就達到了最大值,在 1-15 小下降,15 小時后吸附量雖有上下波動,但維持在一個較為穩(wěn)定的水平。吸附較快地達到平衡,隨著振蕩時間延長,一部分又會緩慢釋放,使沉分吸附質(zhì)解吸下來,即對 HCHs 和 DDTs 的吸附量達到最大值又緩慢下從圖中可以看出解吸速率小于吸附速率,存在“遲滯”現(xiàn)象,最終形成衡狀態(tài)。這種相對平衡就是,固相濃度不是不再變化,而是出現(xiàn)上下變質(zhì)在完成吸附、置換和解吸過程中達到最低能態(tài)時,其濃度會出現(xiàn)波動證土壤和沉積物對 HCHs 和 DDTs 的吸附盡可能達到平衡,確定本實驗間為 24 小時。由表 3.3 可見 HCHs 和 DDTs 在土壤中的吸附動力學過程與雙常數(shù)方程[36]
圖 3.3 土壤/沉積物對 HCHs 的等溫吸附解吸線從等溫吸附-解吸線看,在不同土壤及含水層沉積物上 α-HCH、β-HCH、γ-HC附/解吸趨勢一致。土壤/沉積物對 HCHs 的吸附量隨著它們平衡濃度的增大而,吸附等溫線的斜率最后反而有降低的趨勢。這表明 HCHs 和土壤/沉積物之間用力與濃度變化呈負相關(guān)性。并且,在初始階段等溫線的斜率還有增大的趨勢 HCHs 與固體土樣之間的作用過程很復(fù)雜,HCHs 分子之間通過引力作用而匯成一團。這是疏水性有機物在親水性固體表面的吸附過程。解吸曲線與吸附曲變化規(guī)律相同。如表 3.4 和 3.5 所示,現(xiàn)分別用常用的線性模型和 Freundlich 模型對 HCHs 實驗進行擬合,結(jié)果如下:線性模型edeq = KC(3-1n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聊城耕地土壤中OCPs的殘留特征和生態(tài)風險評價[J]. 王巖,張保華,賈富,吳建杰. 中國農(nóng)學通報. 2012(08)
[2]溶解性有機質(zhì)對菲在沉積物上吸附與解吸性能的影響[J]. 王志霞,葛小鵬,晏曉敏,林進,周巖梅,王東升. 中國環(huán)境科學. 2012(01)
[3]土壤和沉積物中疏水性有機污染物的鎖定及其環(huán)境效應(yīng)[J]. 段林,張承東,陳威. 環(huán)境化學. 2011(01)
[4]菲在渤海灣入海河流與河口沉積物上的吸附-解吸行為[J]. 焦立新,孟偉,鄭丙輝,趙興茹,張雷,秦延文. 環(huán)境科學. 2010(10)
[5]萘和p,p′-DDE在典型包氣帶介質(zhì)上的吸附動力學及吸附-解吸特征[J]. 馬文潔,何江濤,金愛芳,鞠曉明. 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 2010(07)
[6]Interactive effect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and phenanthrene on soil enzymatic activities[J]. Xinhua Zhan,Wenzhu Wu,Lixiang Zhou,Jianru Liang,Tinghui Jiang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China.Greenstar Plant Products Inc.,9430 198 St,Langley,BC,Canada V1M3C8..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0(04)
[7]菲在沉積物上的吸附-解吸研究[J]. 吳文伶,孫紅文. 環(huán)境科學. 2009(04)
[8]銀杏樹葉能否作為空氣中有機氯農(nóng)藥的生物監(jiān)示器[J]. 戴天有,朱曉華,孟偉,于云江,王瑋,李發(fā)生,劉鋒,楊永亮,烏大年. 中國科學(B輯:化學). 2008(08)
[9]珠江三角洲地下水有機氯農(nóng)藥分布特征的初探[J]. 黃冠星,孫繼朝,汪珊,杜海燕,盧耀東,支兵發(fā),陳彗川,陳璽,荊繼紅. 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 2008(04)
[10]膠州灣近岸沉積物中五氯酚鈉的吸附-解析研究[J]. 郎印海,聶新華,曹正梅,劉宗峰. 海洋環(huán)境科學. 2008(03)
碩士論文
[1]六六六在關(guān)中盆地典型土壤中的遷移轉(zhuǎn)化規(guī)律研究[D]. 馮秀芳.長安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225885
【文章來源】:武漢科技大學湖北省
【文章頁數(shù)】:4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HCHs在土樣上的吸附量隨時間的變化
圖 3-2 DDTs 在土樣上的吸附量隨時間的變化從圖 3.1 中可以看出,土壤對 α-HCH、β-HCH、γ-HCH 的吸附量 8 小時大值,在接下來的 8-12 小時內(nèi)又慢慢降低,15 小時之后變化不大,漸。對比 HCHs,DDTs 的吸附量幾乎在 1h 內(nèi)就達到了最大值,在 1-15 小下降,15 小時后吸附量雖有上下波動,但維持在一個較為穩(wěn)定的水平。吸附較快地達到平衡,隨著振蕩時間延長,一部分又會緩慢釋放,使沉分吸附質(zhì)解吸下來,即對 HCHs 和 DDTs 的吸附量達到最大值又緩慢下從圖中可以看出解吸速率小于吸附速率,存在“遲滯”現(xiàn)象,最終形成衡狀態(tài)。這種相對平衡就是,固相濃度不是不再變化,而是出現(xiàn)上下變質(zhì)在完成吸附、置換和解吸過程中達到最低能態(tài)時,其濃度會出現(xiàn)波動證土壤和沉積物對 HCHs 和 DDTs 的吸附盡可能達到平衡,確定本實驗間為 24 小時。由表 3.3 可見 HCHs 和 DDTs 在土壤中的吸附動力學過程與雙常數(shù)方程[36]
圖 3.3 土壤/沉積物對 HCHs 的等溫吸附解吸線從等溫吸附-解吸線看,在不同土壤及含水層沉積物上 α-HCH、β-HCH、γ-HC附/解吸趨勢一致。土壤/沉積物對 HCHs 的吸附量隨著它們平衡濃度的增大而,吸附等溫線的斜率最后反而有降低的趨勢。這表明 HCHs 和土壤/沉積物之間用力與濃度變化呈負相關(guān)性。并且,在初始階段等溫線的斜率還有增大的趨勢 HCHs 與固體土樣之間的作用過程很復(fù)雜,HCHs 分子之間通過引力作用而匯成一團。這是疏水性有機物在親水性固體表面的吸附過程。解吸曲線與吸附曲變化規(guī)律相同。如表 3.4 和 3.5 所示,現(xiàn)分別用常用的線性模型和 Freundlich 模型對 HCHs 實驗進行擬合,結(jié)果如下:線性模型edeq = KC(3-1n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聊城耕地土壤中OCPs的殘留特征和生態(tài)風險評價[J]. 王巖,張保華,賈富,吳建杰. 中國農(nóng)學通報. 2012(08)
[2]溶解性有機質(zhì)對菲在沉積物上吸附與解吸性能的影響[J]. 王志霞,葛小鵬,晏曉敏,林進,周巖梅,王東升. 中國環(huán)境科學. 2012(01)
[3]土壤和沉積物中疏水性有機污染物的鎖定及其環(huán)境效應(yīng)[J]. 段林,張承東,陳威. 環(huán)境化學. 2011(01)
[4]菲在渤海灣入海河流與河口沉積物上的吸附-解吸行為[J]. 焦立新,孟偉,鄭丙輝,趙興茹,張雷,秦延文. 環(huán)境科學. 2010(10)
[5]萘和p,p′-DDE在典型包氣帶介質(zhì)上的吸附動力學及吸附-解吸特征[J]. 馬文潔,何江濤,金愛芳,鞠曉明. 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 2010(07)
[6]Interactive effect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and phenanthrene on soil enzymatic activities[J]. Xinhua Zhan,Wenzhu Wu,Lixiang Zhou,Jianru Liang,Tinghui Jiang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China.Greenstar Plant Products Inc.,9430 198 St,Langley,BC,Canada V1M3C8..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0(04)
[7]菲在沉積物上的吸附-解吸研究[J]. 吳文伶,孫紅文. 環(huán)境科學. 2009(04)
[8]銀杏樹葉能否作為空氣中有機氯農(nóng)藥的生物監(jiān)示器[J]. 戴天有,朱曉華,孟偉,于云江,王瑋,李發(fā)生,劉鋒,楊永亮,烏大年. 中國科學(B輯:化學). 2008(08)
[9]珠江三角洲地下水有機氯農(nóng)藥分布特征的初探[J]. 黃冠星,孫繼朝,汪珊,杜海燕,盧耀東,支兵發(fā),陳彗川,陳璽,荊繼紅. 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 2008(04)
[10]膠州灣近岸沉積物中五氯酚鈉的吸附-解析研究[J]. 郎印海,聶新華,曹正梅,劉宗峰. 海洋環(huán)境科學. 2008(03)
碩士論文
[1]六六六在關(guān)中盆地典型土壤中的遷移轉(zhuǎn)化規(guī)律研究[D]. 馮秀芳.長安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22588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nykj/322588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