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秸稈還田腐解規(guī)律及土壤養(yǎng)分特性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1-18 05:20
作物秸稈中含有豐富的碳、氮、磷和鉀及多種微量元素,是農業(yè)生產中重要的營養(yǎng)源,秸稈還田具有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和生物學性狀、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產量等作用。秸稈還田可以將作物從土壤中吸收的養(yǎng)分部分歸還給土地,以緩解養(yǎng)分的過渡消耗。本研究針對黑龍江省寒地水稻生產特點,于2010-2014年在東北農業(yè)大學香坊植物試驗實習基地進行,用尼龍網袋法研究了水稻還田秸稈殘余物腐解規(guī)律及養(yǎng)分釋放特性;以小區(qū)試驗研究了連年和隔年秸稈還田對土壤養(yǎng)分和水稻產量的影響;以盆栽的方式研究了不同施肥量和不同秸稈還田量對土壤養(yǎng)分和水稻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還田水稻秸稈腐解率隨著還田年限的延長逐漸增加,以第一年腐解最快,用對數方程擬合效果良好,達到極顯著水平;方程為:y=8.954ln(x)+60.92,R2=0.977;秸稈還田第1年的腐解率達到60.92%,第2年腐解率達到67.13%,第3年秸稈腐解率達到70.76%,腐解率達到80%以上需要9年時間。還田水稻秸稈腐殖化系數隨還田年限的延長逐漸減小,至第2年以后變化較小。用對數方程擬合效果良好,達到極顯著水平,方程為:y=-0.09ln(x)+0.390,R2=0...
【文章來源】:東北農業(yè)大學黑龍江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137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試驗區(qū)地理位置圖
對兩組試驗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秸稈腐解的第一年殘余物重量減少最多。按照不同年際間分析秸稈重量變化,表 3-1 是秸稈腐解試驗第一年殘余物重量變化,表中可以看出,兩組試驗結果一致,隨著秸稈腐解時間的延長,殘余物重量逐漸降低,秸稈腐解第一個月(5 月 2日-6 月 26 日)殘余物重量減輕 27.41%,減少 15.13g;埋入 2 個月(5 月 26 日-7 月 26 日)圖 3-2 B 組試驗還田秸稈殘余物重量及腐解率變化Fig. 3-2 The change of residue straw weight and decomposition rate in group B
結合圖 3-1 和 3-2 兩組試驗秸稈腐解率數據,對平均秸稈腐解率進行數據分析擬合見圖 3-4,對數方程對秸稈腐解率的擬合效果良好,R2=0.977,方程為 y = 8.954l2,其中 y 為秸稈腐解率,x 為秸稈腐解年限。據方程計算秸稈還田 1 年后秸稈腐解0.92%,秸稈還田 2 年后秸稈腐解率達到 67.13%,據此方程推算,當還田秸稈腐解秸稈腐解率將超過 81.53%。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碳氮管理措施對冬小麥/夏玉米輪作體系作物產量、秸稈腐解、土壤CO2排放的影響[J]. 黃濤,仇少君,杜娟,史振俠,巨曉棠. 中國農業(yè)科學. 2013(04)
[2]不同水稻栽培模式下小麥秸稈腐解特征及對土壤生物學特性和養(yǎng)分狀況的影響[J]. 武際,郭熙盛,魯劍巍,萬水霞,王允青,許征宇,張曉玲. 生態(tài)學報. 2013(02)
[3]水稻秸稈還田對土壤溶液養(yǎng)分與酶活性的影響[J]. 閆超,刁曉林,葛慧玲,王曉偉,馬春梅,龔振平. 土壤通報. 2012(05)
[4]不同作物還田秸稈的養(yǎng)分釋放特征試驗[J]. 戴志剛,魯劍巍,李小坤,魯明星,楊文兵,高祥照. 農業(yè)工程學報. 2010(06)
[5]秸稈還田對水稻生育期間土壤溶液中養(yǎng)分變化的影響[J]. 刁曉林,曾祥亮,龔振平,馬春梅,張磊,董守坤. 東北農業(yè)大學學報. 2010(04)
[6]少免耕對小麥/玉米農田玉米還田秸稈腐解的影響[J]. 江曉東,遲淑筠,王蕓,寧堂原,李增嘉. 農業(yè)工程學報. 2009(10)
[7]麥稈、油菜稈還田腐解速率及養(yǎng)分釋放規(guī)律研究[J]. 李逢雨,孫錫發(fā),馮文強,秦魚生,王昌全,涂仕華. 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 2009(02)
[8]長期施鉀與秸稈還田對西北地區(qū)不同種植制度下作物產量及土壤鉀素的影響[J]. 譚德水,金繼運,黃紹文. 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 2008(05)
[9]不同還田方式作物秸稈腐解特征研究[J]. 王允青,郭熙盛. 中國生態(tài)農業(yè)學報. 2008(03)
[10]原位土壤溶液采樣及可溶性有機碳(DOC)的紫外吸收光譜直接測定探討[J]. 羅小三,倉龍,郝秀珍,李連禎,周東美. 土壤. 2007(06)
碩士論文
[1]水稻秸稈還田腐解規(guī)律及對土壤養(yǎng)分和酶活性的影響[D]. 閆超.東北農業(yè)大學 2012
[2]秸稈養(yǎng)分釋放規(guī)律及秸稈還田對作物產量和土壤肥力的影響[D]. 戴志剛.華中農業(yè)大學 2009
[3]不同耕作方式下稻草分解與養(yǎng)分釋放特點及對水稻氮素利用的影響[D]. 劉開強.廣西大學 2008
[4]還田秸稈腐解特征及其對稻田土壤碳庫的影響研究[D]. 陳尚洪.四川農業(yè)大學 2007
本文編號:2984353
【文章來源】:東北農業(yè)大學黑龍江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137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試驗區(qū)地理位置圖
對兩組試驗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秸稈腐解的第一年殘余物重量減少最多。按照不同年際間分析秸稈重量變化,表 3-1 是秸稈腐解試驗第一年殘余物重量變化,表中可以看出,兩組試驗結果一致,隨著秸稈腐解時間的延長,殘余物重量逐漸降低,秸稈腐解第一個月(5 月 2日-6 月 26 日)殘余物重量減輕 27.41%,減少 15.13g;埋入 2 個月(5 月 26 日-7 月 26 日)圖 3-2 B 組試驗還田秸稈殘余物重量及腐解率變化Fig. 3-2 The change of residue straw weight and decomposition rate in group B
結合圖 3-1 和 3-2 兩組試驗秸稈腐解率數據,對平均秸稈腐解率進行數據分析擬合見圖 3-4,對數方程對秸稈腐解率的擬合效果良好,R2=0.977,方程為 y = 8.954l2,其中 y 為秸稈腐解率,x 為秸稈腐解年限。據方程計算秸稈還田 1 年后秸稈腐解0.92%,秸稈還田 2 年后秸稈腐解率達到 67.13%,據此方程推算,當還田秸稈腐解秸稈腐解率將超過 81.53%。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碳氮管理措施對冬小麥/夏玉米輪作體系作物產量、秸稈腐解、土壤CO2排放的影響[J]. 黃濤,仇少君,杜娟,史振俠,巨曉棠. 中國農業(yè)科學. 2013(04)
[2]不同水稻栽培模式下小麥秸稈腐解特征及對土壤生物學特性和養(yǎng)分狀況的影響[J]. 武際,郭熙盛,魯劍巍,萬水霞,王允青,許征宇,張曉玲. 生態(tài)學報. 2013(02)
[3]水稻秸稈還田對土壤溶液養(yǎng)分與酶活性的影響[J]. 閆超,刁曉林,葛慧玲,王曉偉,馬春梅,龔振平. 土壤通報. 2012(05)
[4]不同作物還田秸稈的養(yǎng)分釋放特征試驗[J]. 戴志剛,魯劍巍,李小坤,魯明星,楊文兵,高祥照. 農業(yè)工程學報. 2010(06)
[5]秸稈還田對水稻生育期間土壤溶液中養(yǎng)分變化的影響[J]. 刁曉林,曾祥亮,龔振平,馬春梅,張磊,董守坤. 東北農業(yè)大學學報. 2010(04)
[6]少免耕對小麥/玉米農田玉米還田秸稈腐解的影響[J]. 江曉東,遲淑筠,王蕓,寧堂原,李增嘉. 農業(yè)工程學報. 2009(10)
[7]麥稈、油菜稈還田腐解速率及養(yǎng)分釋放規(guī)律研究[J]. 李逢雨,孫錫發(fā),馮文強,秦魚生,王昌全,涂仕華. 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 2009(02)
[8]長期施鉀與秸稈還田對西北地區(qū)不同種植制度下作物產量及土壤鉀素的影響[J]. 譚德水,金繼運,黃紹文. 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 2008(05)
[9]不同還田方式作物秸稈腐解特征研究[J]. 王允青,郭熙盛. 中國生態(tài)農業(yè)學報. 2008(03)
[10]原位土壤溶液采樣及可溶性有機碳(DOC)的紫外吸收光譜直接測定探討[J]. 羅小三,倉龍,郝秀珍,李連禎,周東美. 土壤. 2007(06)
碩士論文
[1]水稻秸稈還田腐解規(guī)律及對土壤養(yǎng)分和酶活性的影響[D]. 閆超.東北農業(yè)大學 2012
[2]秸稈養(yǎng)分釋放規(guī)律及秸稈還田對作物產量和土壤肥力的影響[D]. 戴志剛.華中農業(yè)大學 2009
[3]不同耕作方式下稻草分解與養(yǎng)分釋放特點及對水稻氮素利用的影響[D]. 劉開強.廣西大學 2008
[4]還田秸稈腐解特征及其對稻田土壤碳庫的影響研究[D]. 陳尚洪.四川農業(yè)大學 2007
本文編號:298435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nykj/298435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