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煙色棒束孢發(fā)酵條件及對刺吸式口器害蟲控制潛力研究
【學位單位】: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S476.12
【部分圖文】:
圖 3-1 菌株室內(nèi)致病力測定Fig.3-1 Laboratory assessment on fungal pathogenicity注:左圖是人工氣候箱,右圖是聚乙烯盒。Note: The left picture is an artificial climate box, and the right picture is a polyethylene box.3.2.7 玫煙色棒束孢 Ifu-13-a 菌株的溫室試驗3.2.7.1 溫室試驗設計于九月中旬對棉蚜和溫室白粉虱成蟲進行溫室試驗。每個處理設置 6 組重復,分別對棉蚜、溫室白粉虱成蟲設置兩個處理組:對照組:噴灑 0.05%吐溫 80 作為空白對照(CK)。處理組:噴灑 1.0×107孢子/ml 孢子懸浮液。
圖 3-1 菌株室內(nèi)致病力測定Fig.3-1 Laboratory assessment on fungal pathogenicity注:左圖是人工氣候箱,右圖是聚乙烯盒。Note: The left picture is an artificial climate box, and the right picture is a polyethylene box.3.2.7 玫煙色棒束孢 Ifu-13-a 菌株的溫室試驗3.2.7.1 溫室試驗設計于九月中旬對棉蚜和溫室白粉虱成蟲進行溫室試驗。每個處理設置 6 組重復,分別對棉蚜、溫室白粉虱成蟲設置兩個處理組:對照組:噴灑 0.05%吐溫 80 作為空白對照(CK)。處理組:噴灑 1.0×107孢子/ml 孢子懸浮液。
繞每棵植株噴霧兩圈。噴霧接種后第二天開始每天觀察棉蚜和溫室白粉虱,記錄蟲口數(shù),并將死蟲挑出,放在培養(yǎng)皿中保濕培養(yǎng),以確定真菌侵染情在溫室內(nèi)放置溫濕度計,每天觀察并記錄溫度和濕度,記錄完畢后進行校零.8 玫煙色棒束孢 Ifu-13-a 菌株的田間試驗.8.1 田間試驗設計于九月下旬對棉蚜進行田間試驗。每個處理設置 10 組重復,每組 50 只棉對棉蚜成蟲設置兩個處理組:對照組:噴灑 0.05%吐溫 80 作為空白對照(CK)。處理組:噴灑 1.0×107孢子/ml 孢子懸浮液。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侯明明;劉義豪;王濱;;昆蟲病原真菌對梨網(wǎng)蝽防治潛力的室內(nèi)評測[J];中國生物防治學報;2015年06期
2 孟豪;田晶;付淑慧;刁紅亮;馬瑞燕;;玫煙色棒束孢與球孢白僵菌對桃蚜致病力對比[J];植物保護學報;2014年06期
3 張亞平;吳圣勇;王海鴻;雷仲仁;;球孢白僵菌液體生長營養(yǎng)和培養(yǎng)條件優(yōu)化[J];植物保護;2014年06期
4 張偉;呂利華;何余容;謝梅瓊;王德森;念曉歌;;環(huán)境因子及常用農(nóng)藥對玫煙色棒束孢SCAU-IFCF01孢子萌發(fā)的影響[J];中國生物防治學報;2013年01期
5 劉玉軍;陳名君;湯強;王濱;黃勃;;小菜蛾高致病力玫煙色棒束孢菌株的篩選[J];熱帶作物學報;2012年10期
6 柴同海;梅成彬;翟暉;霍立強;郭麗偉;劉奎勝;梁建輝;馬繼芳;;二點委夜蛾化學防治方法研究[J];植物保護;2012年02期
7 展茂魁;何玲敏;陳名;王濱;李增智;;防治假眼小綠葉蟬的蟲生真菌高毒菌株的篩選及田間防治效果[J];中國生物防治學報;2012年01期
8 蔣巧根;朱江濤;;桔小實蠅化學防治方法的研究[J];上海農(nóng)業(yè)科技;2012年01期
9 李彥蓉;任璐;韓巨才;;溫室白粉虱對常用殺蟲劑的敏感性測定[J];山西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2期
10 王玉玲;;同型巴蝸牛的化學防治方法研究[J];北方園藝;2011年03期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周立峰;萊氏野村菌的發(fā)酵工藝與田間應用潛力評測[D];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2011年
2 陳宜濤;玫煙色擬青霉雙相發(fā)酵工藝及分生孢子粉貯存生理研究[D];浙江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285135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nykj/2851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