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八個樹種根圍土壤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結構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0-17 01:51
為了解內蒙古地區(qū)青杄(Picea wilsonii Mast.)、青海云杉(P.crassifolia Kom.)、華北落葉松(Larix gmelinii(Rupr.)Kuzen.var.principis-rupprechtii(Mayr)Pilg.)、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Carr.)、蒙古櫟(Quercus mongolica Fisch.ex Ledeb.)、白樺(Betula platyphylla Suk.)、黑樺(B.dahurica Pall.)、山楊(Populus davidiana Dode)的根圍土壤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s,ECM)真菌群落結構,本研究選取了赤峰市黑里河、賽罕烏拉以及阿拉善盟賀蘭山3個國家自然保護區(qū)作為研究區(qū)域,采集各樹種根圍土壤,利用Illumina Mi Seq測序平臺對真菌擴增子ITS1區(qū)進行高通量測序,測序結果可以反映實際情況。篩選出ECM真菌并進行統(tǒng)計,得到優(yōu)勢ECM真菌群落結構。結合測定的土壤理化性質鈣Ca、鎂Mg、鉀K、鈉Na、全碳(total organic carbon,TC)、全氮(total nitrogen,TN)、全磷(total phosphorus,TP)和p H,探討造成同一樹種不同采樣地間及同一采樣地不同樹種間ECM真菌群落結構差異的主要土壤理化性質,所得主要結果如下:1.所研究的8個樹種的根圍土壤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結構在屬水平上都呈現出“少數優(yōu)勢屬,多數稀有屬”的基本特征,且真菌組成都以Basidiomycota,Agaricomycetes為主。2.賽罕烏拉青杄根圍土壤ECM真菌序列劃分為264個OTU,隸屬于2個門,6個綱,12個目,24個科,34個屬,絕對優(yōu)勢屬有絲膜菌屬Cortinarius與紅菇屬Russula。3.賀蘭山青海云杉根圍土壤ECM真菌序列劃分為316個OTU,隸屬于2個門,5個綱,11個目,23個科,29個屬,絕對優(yōu)勢屬為Cortinarius。4.賀蘭山、黑里河道須溝及黑里河大壩溝華北落葉松根圍土壤ECM真菌序列劃分為436個OTU,隸屬于2個門,6個綱,12個目,26個科,41個屬;賀蘭山南寺與黑里河道須溝的群落結構更相似,絕對優(yōu)勢屬有鎖瑚菌屬Clavulina和Russula,主要是p H與Mg對二者的群落結構造成正相關影響;黑里河大壩溝的絕對優(yōu)勢屬為阿太菌屬Amphinema,主要是K與Ca對其群落結構造成正相關影響。5.賀蘭山南寺、賀蘭山北寺及黑里河油松根圍土壤ECM真菌序列劃分為408個OTU,隸屬于2個門,5個綱,11個目,25個科,38個屬;賀蘭山北寺與黑里河八溝道的群落結構更相似,絕對優(yōu)勢屬有絲蓋傘屬Inocybe和Russula,主要是p H、K與TC對二者的群落結構造成正相關影響;賀蘭山南寺的絕對優(yōu)勢屬有乳牛肝菌屬Suillus和Cortinarius,主要是Ca、Mg、TN與TP對其群落結構造成正相關影響。6.黑里河與賽罕烏拉蒙古櫟根圍土壤ECM真菌序列劃分為260個OTU,隸屬于2個門,5個綱,11個目,23個科,32個屬;二者的ECM真菌群落結構在總體的ECM真菌豐富度與多樣性和優(yōu)勢ECM屬的多樣性方面相似,而優(yōu)勢ECM屬的豐富度賽罕烏拉黑里河,絕對優(yōu)勢屬的類型存在差異:黑里河為Cortinarius,賽罕烏拉為Russula。7.賀蘭山、黑里河與賽罕烏拉白樺根圍土壤ECM真菌序列劃分為404個OTU,隸屬于2個門,6個綱,11個目,25個科,38個屬;賽罕烏拉與黑里河的群落結構更相似,二者的絕對優(yōu)勢屬有Russula和Clavulina,主要是p H與Na對其群落結構造成正相關影響;賀蘭山的絕對優(yōu)勢屬有Cortinarius和蠟殼耳屬Sebacina,主要是Ca與Mg對其群落結構造成正相關影響。8.黑里河與賽罕烏拉黑樺根圍土壤ECM真菌序列劃分為379個OTU,隸屬于2個門,6個綱,12個目,24個科,38個屬;二者的群落結構相似,絕對優(yōu)勢屬為Cortinarius。9.黑里河與賽罕烏拉山楊根圍土壤ECM真菌序列劃分為407個OTU,隸屬于2個門,6個綱,12個目,26個科,35個屬;二者的群落結構相似,絕對優(yōu)勢屬為Cortinarius。10.在賀蘭山、賽罕烏拉與黑里河每個地區(qū)分布的樹種總體基本以根圍土壤ECM真菌Cortinarius與Russula為優(yōu)勢屬。在賀蘭山,以TP與TC為呈正相關作用一組與Ca、Mg、K和p H構成的呈負相關作用的一組,是造成青海云杉、華北落葉松、油松和白樺根圍土壤ECM真菌群落結構存在差異的主要土壤理化性質;在黑里河,p H與Ca對蒙古櫟、黑樺和山楊ECM真菌群落結構造成正相關影響,而對華北落葉松造成負相關影響,p H、Na和TC對白樺和黑樺造成正相關影響,TP和Na對華北落葉松造成正相關影響,而對蒙古櫟、黑樺和山楊造成負相關影響;在賽罕烏拉,Na和K對青杄、蒙古櫟、白樺、黑樺和山楊的ECM真菌群落結構造成正相關影響,而Ca、TP與TN對其造成負相關影響。
【學位單位】:內蒙古農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S714.3
【部分圖文】:
2 材料與方法2.1 采樣地概況各個樹種的根圍土壤樣品采自內蒙古自治區(qū) 3 個地區(qū)的 11 個采樣位置,具體為阿拉善左旗賀蘭山(Helanshan)北寺和南寺,赤峰市寧城縣黑里河(Heilihe)國家自然保護區(qū)大壩溝 1、大壩溝 2、八溝道、道須溝 1 和道須溝 2,赤峰市巴林右旗賽罕烏拉(Saihanwula)國家自然保護區(qū)正溝 1、正溝 2、正溝 3 和西溝。這 11 個采樣位置的分布見圖 3,各個采樣地的地理坐標見表 1。根據 11 個采樣位置間的距離,總體劃分為三個區(qū)域:賀蘭山、黑里河、賽罕烏拉。
圖 5 華北落葉松采樣地間的 ECM 真菌 OTU 數量關系rical relationships of ECM fungal OTUs between Larix gmelinii var. principsites品中鑒定到的 ECM 真菌分為 2 個門,6 個綱,12 個目mycota 真菌占比達到 95.73%,而 Ascomycota 真菌 中僅有 Agaricomycetes 綱,而 Ascomycota 包含 5 個綱:D、Pezizomycetes、Eurotiomycetes、Sordariomycetes,9%、16.07%、1.32%、0.14%。Agaricomycetes 包括 2小于 0.01%的未標示百分比)依次為 Russulaceae21.32%)、Atheliaceae(16.60%)、Clavulinaceae(10.38%ebacinaceae(2.77%)、Thelephoraceae(2.48%)、Tllacea(e0.83%)、Hygrophoracea(e0.75%)、Sclerodermata0.26%)、球蓋菇科 Strophariaceae(0.05%)、雞油菌科菌科 Hydnaceae(0.03%)、Boletaceae、軸腹菌科 H
圖 6 華北落葉松各采樣地 ECM 真菌屬聚類熱圖Fig.6 Cluster heatmap of ECM fungal genera in Larix gmelinii var. principis-rupprechtii sample sites3.3.3.4 各采樣地 ECM 真菌優(yōu)勢屬差異分別在每個采樣地找出優(yōu)勢 ECM 真菌屬 OTU(占比≥1.00%)作百分比堆積(圖7),采樣地 LG1 的優(yōu)勢屬為 Clavulina、Cortinarius、Inocybe、Russula、Sebacina、Suillus、Amphinema、Cenococcum,占比最大的前 4 個屬為 Clavulina(57.43%)、Cortinarius(15.01%)、Inocybe(8.89%)、Russula(7.48%),共占比 88.82%;LG2 的優(yōu)勢屬為 Amphinema、Cortinarius、Inocybe、Piloderma、Meliniomyces、Clavulina、Russula,占比最大的前 4 個屬為 Amphinema(63.88%)、Cortinarius(10.59%)、Inocybe(7.65%)、Piloderma(7.11%),共占比 89.22%;LG3 的優(yōu)勢屬為 Russula、Cortinarius、Inocybe、Clavulina、Cenococcum、Tomentella、Sebacina、Piloderma、Tricholoma,占比最大的前 4 個屬為 Russula(47.20%)、Cortinarius(32.25%)、Inocybe(5.24%)、Clavulina(4.42%),共占比 89.11%。采樣地 LG1、LG2 與 LG3 在絕對優(yōu)勢屬的構成上各不相同,但都有 Cortinarius 和 Inocybe。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2844091
【學位單位】:內蒙古農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S714.3
【部分圖文】:
2 材料與方法2.1 采樣地概況各個樹種的根圍土壤樣品采自內蒙古自治區(qū) 3 個地區(qū)的 11 個采樣位置,具體為阿拉善左旗賀蘭山(Helanshan)北寺和南寺,赤峰市寧城縣黑里河(Heilihe)國家自然保護區(qū)大壩溝 1、大壩溝 2、八溝道、道須溝 1 和道須溝 2,赤峰市巴林右旗賽罕烏拉(Saihanwula)國家自然保護區(qū)正溝 1、正溝 2、正溝 3 和西溝。這 11 個采樣位置的分布見圖 3,各個采樣地的地理坐標見表 1。根據 11 個采樣位置間的距離,總體劃分為三個區(qū)域:賀蘭山、黑里河、賽罕烏拉。
圖 5 華北落葉松采樣地間的 ECM 真菌 OTU 數量關系rical relationships of ECM fungal OTUs between Larix gmelinii var. principsites品中鑒定到的 ECM 真菌分為 2 個門,6 個綱,12 個目mycota 真菌占比達到 95.73%,而 Ascomycota 真菌 中僅有 Agaricomycetes 綱,而 Ascomycota 包含 5 個綱:D、Pezizomycetes、Eurotiomycetes、Sordariomycetes,9%、16.07%、1.32%、0.14%。Agaricomycetes 包括 2小于 0.01%的未標示百分比)依次為 Russulaceae21.32%)、Atheliaceae(16.60%)、Clavulinaceae(10.38%ebacinaceae(2.77%)、Thelephoraceae(2.48%)、Tllacea(e0.83%)、Hygrophoracea(e0.75%)、Sclerodermata0.26%)、球蓋菇科 Strophariaceae(0.05%)、雞油菌科菌科 Hydnaceae(0.03%)、Boletaceae、軸腹菌科 H
圖 6 華北落葉松各采樣地 ECM 真菌屬聚類熱圖Fig.6 Cluster heatmap of ECM fungal genera in Larix gmelinii var. principis-rupprechtii sample sites3.3.3.4 各采樣地 ECM 真菌優(yōu)勢屬差異分別在每個采樣地找出優(yōu)勢 ECM 真菌屬 OTU(占比≥1.00%)作百分比堆積(圖7),采樣地 LG1 的優(yōu)勢屬為 Clavulina、Cortinarius、Inocybe、Russula、Sebacina、Suillus、Amphinema、Cenococcum,占比最大的前 4 個屬為 Clavulina(57.43%)、Cortinarius(15.01%)、Inocybe(8.89%)、Russula(7.48%),共占比 88.82%;LG2 的優(yōu)勢屬為 Amphinema、Cortinarius、Inocybe、Piloderma、Meliniomyces、Clavulina、Russula,占比最大的前 4 個屬為 Amphinema(63.88%)、Cortinarius(10.59%)、Inocybe(7.65%)、Piloderma(7.11%),共占比 89.22%;LG3 的優(yōu)勢屬為 Russula、Cortinarius、Inocybe、Clavulina、Cenococcum、Tomentella、Sebacina、Piloderma、Tricholoma,占比最大的前 4 個屬為 Russula(47.20%)、Cortinarius(32.25%)、Inocybe(5.24%)、Clavulina(4.42%),共占比 89.11%。采樣地 LG1、LG2 與 LG3 在絕對優(yōu)勢屬的構成上各不相同,但都有 Cortinarius 和 Inocybe。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明霞;袁玲;黃建國;周志峰;;4株外生菌根真菌對Al~(3+)吸收與吸附的研究[J];環(huán)境科學;2015年09期
2 魏杰;張文泉;閆偉;;樟子松4種深色外生菌根研究[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15年04期
3 孫婧玨;孫躍志;;林木根系與根際微生物的相互作用[J];世界林業(yè)研究;2015年02期
4 魏杰;閆偉;;油松外生菌根真菌名錄[J];北方園藝;2015年03期
5 崔磊;穆立薔;;紫椴根際土壤肥力與外生菌根侵染關系[J];生態(tài)學雜志;2015年01期
6 李月蛟;朱利英;尹華軍;劉慶;蔣先敏;趙春章;;連續(xù)三年夜間增溫和施氮對云杉外生菌根及菌根真菌多樣性的影響[J];生態(tài)學報;2015年09期
7 施漢鈺;張楠;;樟子松根系菌根菌與宿主共生關系的研究[J];森林工程;2014年04期
8 張亮;王明霞;張薇;黃建國;袁玲;;外生菌根真菌對土壤鉀的活化作用[J];微生物學報;2014年07期
9 田慧敏;劉鐵志;段永平;;內蒙古赤峰市紅菇科真菌物種資源及經濟評價[J];菌物研究;2014年02期
10 鐘帥;閆偉;張瑞霞;;褐環(huán)乳牛肝菌對輕基質營養(yǎng)包樟子松和油松苗的促生效應[J];林業(yè)科技開發(fā);2014年02期
本文編號:284409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nykj/284409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