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坡面深層土壤水分孔式調控技術及效應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S152.7
【圖文】:
8 黃土高原坡面深層土壤水分孔式調控技術及效應第二章 研究區(qū)概況、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2.1 研究區(qū)概況本試驗區(qū)位于寧夏南部黃土丘陵區(qū)的固原上黃區(qū)。上黃村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固原市河川鎮(zhèn),地理坐標為 106°26′-106°30′,35.59°59′-36°02′。從植被區(qū)劃來講,該區(qū)屬于森林草原向草原過度的灌叢草原類型(袁彩霞等 2017)。氣候類型為溫帶季風氣候,特點是冬春季干旱少雨,夏秋季多雨,且多暴雨及冰雹。從 1983 年到 2006 年,最大降雨量為 634.7 mm,最小為 259.9 mm,平均為 412.9 mm,降水量年際變化率為 24.6%。年內降水季節(jié)分配不均,6-9 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 73.7%。無霜期 152 天。區(qū)內地勢起伏,溝壑縱橫,水土流失嚴重,屬于黃土丘陵半干旱區(qū),坡度 10-25 °,海拔高度約1534-1822 m,土地總面積 7.61 km2。年內總輻射 5342 MJ,年平均氣溫 6.9 ℃。土壤為黃土母質發(fā)育的淡黑壚土、黃綿土。
土壤類型Soil Type黃綿土凋萎濕度Wilting coefficient(%)4.5田間持水量Field moisture capacity(%)18.9土壤容重Soil density(g cm-3)1.20 土壤水分測定方法(1)土壤的質量含水量通過烘干法測定。2016 年 6 月下旬、10 月中旬采樣。每個處理選擇 3 個魚鱗坑進行樣品采集,坑處理,在距入滲孔孔中心 10 cm、25 cm、40 cm 處為采樣點,其余處理以魚為采樣點。2017 年 10 月中旬,對于入滲孔處理,在距入滲孔中心 10 cm 處采處理采樣方式不變。背景值采樣點在等高處選擇三處。通過打鉆法采取 0-200 c,0-100 cm,每 10 cm 取一次樣;100-200 cm,每 20 cm 取一次樣。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夏紅玲;張源潤;董立國;蔡進軍;尚子華;;寧南山區(qū)坡地改造工程土壤水分動態(tài)研究[J];防護林科技;2009年04期
2 楊凱;馮永忠;李永平;楊世琦;楊改河;;黃土高原坡耕地不同耕作措施對土壤溫度和水分的作用效應[J];干旱地區(qū)農業(yè)研究;2009年04期
3 陳寶群;趙景波;李艷花;;黃土高原土壤干層形成原因分析[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9年03期
4 潘顏霞;王新平;蘇延桂;何明珠;賈榮亮;;荒漠人工固沙植被區(qū)土壤水分的時空變異性[J];生態(tài)學報;2009年02期
5 嚴應存;李鳳霞;顏亮東;肖建設;;長江、黃河源區(qū)土壤儲水量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J];干旱地區(qū)農業(yè)研究;2008年04期
6 賈生海;程建萍;;無紡布覆蓋水平溝對土壤溫濕度的影響[J];農業(yè)工程學報;2008年04期
7 孟秦倩;王健;吳發(fā)啟;;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qū)土壤水庫調蓄能力分析[J];節(jié)水灌溉;2008年01期
8 張海;張立新;柏延芳;柳江華;;黃土峁狀丘陵區(qū)坡地治理模式對土壤水分環(huán)境及植被恢復效應[J];農業(yè)工程學報;2007年11期
9 趙小鳳;趙鳳命;;秸稈覆蓋對旱地土壤水分的影響[J];山西農業(yè)科學;2007年09期
10 李華;吳發(fā)啟;張青峰;何先進;;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qū)土壤儲水量年變異特征[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7年13期
本文編號:272981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nykj/2729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