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培養(yǎng)條件下生物質炭添加對土壤有機碳礦化的影響研究
【圖文】:
不同處理下土壤co2釋放速率均隨培養(yǎng)時間的延長迅速下降并逐漸趨于穩(wěn)定,逡逑土壤co2累積釋放量亦隨著培養(yǎng)時間的延長呈先迅速增加后緩慢增長的趨勢(圖逡逑5.1)。在整個培養(yǎng)階段,添加木荷生物質炭處理的土壤C02排放速率和累積排放量逡逑均表現(xiàn)為邋S2M350>S2M550>S2M750>S2邋的變化趨勢,在培養(yǎng)第邋3邋天,S2、S2M35Q、S2M550、逡逑S2M750處理間土壤C02釋放速率和累積釋放量存在顯著差異,其他培養(yǎng)時段,s2m550逡逑和S2M750處理間無明顯差異。而添加杉木生物質炭處理的土壤(:02排放速率和累積逡逑排放量表現(xiàn)為S2S35G>S2>S2S750>S2S550的變化趨勢,整個培養(yǎng)期間,S2S55()和S2S750逡逑處理的土壤C02排放速率和累積排放量差異不顯著,在培養(yǎng)后期(84?丨12邋d),S2S550逡逑和S2S75。處理的土壤C02排放速率逐漸小于對照土壤,且在第112天處理間差異顯逡逑著。經112邋d培養(yǎng),同一熱解溫度下木荷生物質炭添加的土壤<:02累積排放量均顯逡逑著高于杉木生物質炭處理。相比對照土壤,木荷生物質炭添加均顯著增加了土壤C02逡逑累積釋放量,,僅350°C制備的杉木生物質炭添加顯著增加了土壤C02累積釋放量,逡逑其余兩種溫度制備處理均顯著減少了土壤C02累積釋放量,且木荷生物質炭處理的逡逑土壤C02累積釋放量是杉木生物質炭處理的1.1倍。逡逑--逡逑
水平;而對于S2S350、S2S550和S2S750處理,杉木生物質炭分解率依次為丨.6%、逡逑、0.8%,處理間差異也達到了顯著水平。隨著熱解溫度的升高,木荷生物質木生物質的分解率均呈下降趨勢,且同一熱解溫度下木荷生物質炭的分解率于杉木生物質炭(圖5.2)。逡逑表5.2不同材料和熱解溫度下生物質炭分解量動態(tài)逡逑.5.2邋Dynamics邋of邋C()2邋derived邋from邋the邋mineralization邋of邋biochar邋under邋different邋feedstock邋and邋pyrolysis逡逑temperature邋(邋mg邋C邋kg'1邋soil)逡逑s邐S2邐S2M350邐S2M550邐S2M750邐S2S350邐S2S550逡逑邐I53.91±5.31a邐120.11邋土邋8.37b邐64.23±4.l3d邐94.88±4.49c邐63.80±3.03d邐52.26士邋1.01邋e逡逑7邐75.03±2.95a邐11.78±邋1.49c邐7.13±0.87d邐24.11±0.92b邐10.38±0.24cd邐7.60±0.87d逡逑4邐28.63±2.82a邐8.62±邋1.48c邐5.67±0.55c邐15.30±0.22b邐7.49±0.54c邐6.02±0.27c逡逑28邐22.78±2.44a邐7.22±邋1.23c邐5.26邋土邋1.29c邐14.85±0.33b邐6.47邋土邋0.98c邐5.62邋土邋0.44c逡逑56邐25.35±3.12a邐7.41±0.83邐7.33±l.I5c邐17.67±0.27b邐7.01±0.89c邐7.03邋土邋0.79c逡逑84邐15.53
【學位授予單位】:福建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S153.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蒙;李曉兵;;放牧對土壤有機碳的影響及相關過程研究進展[J];草地學報;2018年02期
2 徐均華;黃國強;菅攀峰;胡慶輝;李智勇;郭松;柳立;江智敏;;土壤有機碳研究進展及在農田生產中的應用[J];耕作與栽培;2018年02期
3 黃錦學;熊德成;劉小飛;楊智杰;謝錦升;楊玉盛;;增溫對土壤有機碳礦化的影響研究綜述[J];生態(tài)學報;2017年01期
4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tài)與地理研究所在土壤有機碳組分對土地利用的響應特征方面取得進展[J];干旱區(qū)地理;2017年02期
5 馬昕昕;;溫度對太谷縣農田土壤有機碳礦化的影響[J];山西農業(yè)科學;2017年05期
6 王慧杰;常順利;張毓?jié)?李翔;韓燕梁;;天山雪嶺云杉林土壤有機碳密度空間分異及其與森林發(fā)育的關系[J];山地學報;2017年03期
7 鄧飄云;陳建國;閆文德;;武陵山脈龍山段土壤有機碳密度分布及控制機制[J];黑龍江農業(yè)科學;2017年08期
8 李龍;姚云峰;秦富倉;郭月峰;王欣;常偉東;;小流域土壤有機碳密度空間變異特征的尺度效應研究[J];土壤;2014年05期
9 王東波;陳麗;;土壤有機碳及其影響因素[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年27期
10 李龍;姚云峰;秦富倉;郭月峰;平春;;赤峰市小流域地形因子對土壤有機碳密度的影響[J];中國水土保持;2014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涂成龍;陸曉輝;崔麗峰;;貴州省農業(yè)土壤有機碳和氮化學計量在近50年里的變化[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九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16屆學術年會文集[C];2017年
2 雷娜;;延安治溝造地工程對土壤有機碳的影響[A];環(huán)境工程2017增刊2下冊[C];2017年
3 秦小光;寧波;殷志強;穆燕;;末次間冰期以來渭南黃土地區(qū)土壤有機碳碳庫的演變[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屆(2011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中)[C];2012年
4 吳慶標;王效科;郭然;;土壤有機碳穩(wěn)定性研究進展[A];生態(tài)學與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國生態(tài)學會第七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論文摘要薈萃[C];2004年
5 汪青;張平究;;退耕還濕對菜子湖濕地土壤有機碳組分與質量的影響[A];自然地理學與生態(tài)安全學術論文摘要集[C];2012年
6 李富山;韓貴琳;唐楊;吳起鑫;;喀斯特地區(qū)不同生態(tài)系統(tǒng)土壤有機碳氮特征:以貴州普定為例[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4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專輯[C];2013年
7 邱海源;黃志偉;王憲;;區(qū)域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有機碳的影響[A];第三屆全國環(huán)境化學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5年
8 郭沂林;潘劍君;;寒溫帶與中亞熱帶森林土壤有機碳密度對比研究[A];面向未來的土壤科學(上冊)——中國土壤學會第十二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九屆海峽兩岸土壤肥料學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9 趙營;郭鑫年;劉汝亮;王世榮;;寧夏灌區(qū)不同類型農田土壤有機碳及活性組分含量特征[A];面向未來的土壤科學(上冊)——中國土壤學會第十二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九屆海峽兩岸土壤肥料學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10 周衛(wèi)軍;王凱榮;劉鑫;;有機物料循環(huán)對紅壤稻田系統(tǒng)土壤有機碳轉化的影響[A];第九屆中國青年土壤科學工作者學術討論會暨第四屆中國青年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科學工作者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記者 李麗云 實習生 陰浩;用技術手段恢復黑土肥力[N];科技日報;2017年
2 步宣;全球循環(huán)與土壤有機碳[N];中國礦業(yè)報;2010年
3 本報記者 李禾;我國應加強土壤固碳能力研究[N];科技日報;2010年
4 ;拿什么留住你,黑土地[N];農民日報;2015年
5 記者 李大慶;400歲森林能持續(xù)積累碳[N];科技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婧;全球和樣帶尺度森林土壤有機碳駐留時間的變化及其影響因素[D];華東師范大學;2019年
2 阿里凱(KASHIF ALI KUBAR);秸稈還田和免耕對土壤有機碳特性及水穩(wěn)性團聚體的影響[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8年
3 黃金權;水力侵蝕作用下小區(qū)尺度土壤有機碳動態(tài)及其微生物學機制[D];湖南大學;2014年
4 魏宗強;城市封閉土壤有機碳變化及其影響因素[D];南京大學;2013年
5 張勇;鳳陽山不同林分類型對土壤有機碳的影響[D];南京林業(yè)大學;2018年
6 黃曉磊;稻麥輪作系統(tǒng)中弱晶質氧化鐵與土壤有機碳的相互作用機制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7年
7 姜義亮;黑土區(qū)坡耕地土壤侵蝕對土壤有機碳流失的影響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9年
8 張文娟;氣候變化與放牧管理對三江源草地生物量和土壤有機碳的影響[D];蘭州大學;2018年
9 任立寧;川南毛竹林土壤有機碳和土壤微生物研究[D];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2018年
10 沈雅飛;除灌、采伐處理對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機碳及其相關過程的影響[D];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201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紅偉;黃土高原不同植被帶植被恢復土壤有機碳穩(wěn)定性及其與土壤性質相關性研究[D];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中心);2019年
2 羅夢嬌;半干旱黃土區(qū)退耕林地土壤有機碳垂直分布特征研究[D];延安大學;2019年
3 張瑤瑤;甘南州草地土壤有機碳、全氮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D];蘭州大學;2019年
4 張倩;長期地膜覆蓋和秸稈還田對土壤有機碳周轉的影響[D];蘭州大學;2019年
5 尹艷;不同培養(yǎng)條件下生物質炭添加對土壤有機碳礦化的影響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8年
6 張星星;不同樹種對土壤有機碳組分的影響[D];福建師范大學;2018年
7 張銳;土壤有機碳Vis-NIR光譜信號挖掘及其預測精度提升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7年
8 王永慧;華北潮土不同地力土壤有機碳特征與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9年
9 張美玲;西南沿邊南卡江支流土壤有機碳格局及其影響因子[D];云南大學;2017年
10 劉梅;大興安嶺地區(qū)土壤有機碳空間變異及空間分布特征的主控因素分析[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9年
本文編號:264152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nykj/2641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