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湟水流域土壤養(yǎng)分時空變異及影響因素
【圖文】:
N和100o42′~103o04′E之間,流域面積約1.62萬km2(見圖2-1)。北鄰祁連山系達坂山,南至拉脊山,西抵日月山,東部與甘肅省莊浪河流域接壤。流域海拔介于1 634~4 882 m之間,起伏高差懸殊,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高山丘陵交錯分布,地貌類型復雜多變,以黃土地貌發(fā)育最典型,溝壑縱橫。屬于高原干旱、半干旱大陸性氣候,流域年均溫為2.5~7.5℃,年均降水量為350~600 mm,多年平均蒸發(fā)量為80~1 000 mm。湟水河屬黃河上游的一級支流,發(fā)源于青海省海晏縣境內的達坂山南麓,其干流全長374 km
[59],如采樣點分布圖2-2所示,分布在湟水流域的剖面樣點共46 個,合計178個土層。第二次土壤普查資料中剖面樣點的位置主要依據(jù)其描述記錄的大致地點以及景觀信息,,結合行政區(qū)劃、地形地貌、土地利用、土壤類型分布等信息對其進行空間化。2015年湟水流域典型樣點采樣方案為:收集流域1:50萬的土壤圖、1:400萬地質圖、交通圖、土地利用圖、行政區(qū)劃圖等資料,以及湟水流域的氣溫和降水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流域土壤圖上的土壤類型、分布、圖斑數(shù)量及大小等基本情況,按照每個土壤類型提取10~20個典型圖斑的方法篩選出擬采圖斑;疊加流域土地利用圖,提取擬采樣圖斑的土地利用類型,盡量使每個土壤類型的每種土地利用類型至少有2~5 個擬采圖斑;疊加流域水系、道路、行政區(qū)等基礎地理底圖
【學位授予單位】:青海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S158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珊;廖桂堂;熊鴻焰;羅侯勇;張玎;代光銀;;川南丘陵區(qū)近30a來土壤養(yǎng)分時空變化[J];水土保持通報;2015年05期
2 于洋;趙業(yè)婷;常慶瑞;;渭北臺塬區(qū)耕地土壤速效養(yǎng)分時空變異特征[J];土壤學報;2015年06期
3 楊秋香;牛峗;敬文茂;;祁連山東段哈溪林區(qū)不同海拔高度青海云杉林土壤全磷和全鉀分布特征[J];防護林科技;2015年09期
4 白一君;任春穎;王宗明;全斌;;松嫩平原西部農田土壤有機質和全氮的空間分布影響因素分析[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年01期
5 趙小敏;邵華;石慶華;張佳佳;;近30年江西省耕地土壤全氮含量時空變化特征[J];土壤學報;2015年04期
6 李龍;姚云峰;秦富倉;高玉寒;張美麗;;黃花甸子流域土壤全氮含量空間分布及其影響因素[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5年05期
7 馬文瑛;趙傳燕;王超;王陽;;祁連山天老池小流域土壤有機碳空間異質性及其影響因素[J];土壤;2014年03期
8 趙業(yè)婷;常慶瑞;李志鵬;劉佳岐;;渭北臺塬區(qū)耕地土壤有機質與全氮空間特征[J];農業(yè)機械學報;2014年08期
9 武婕;李玉環(huán);李增兵;方正;鐘豫;;南四湖區(qū)農田土壤有機質和微量元素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J];生態(tài)學報;2014年06期
10 范夫靜;宋同清;黃國勤;曾馥平;彭晚霞;杜虎;鹿士楊;時偉偉;譚秋錦;;西南峽谷型喀斯特坡地土壤養(yǎng)分的空間變異特征[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4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趙業(yè)婷;基于GIS的陜西省關中地區(qū)耕地土壤養(yǎng)分空間特征及其變化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馬樺薇;煤炭基地村莊復墾土壤養(yǎng)分時空變化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2 姜悅;近30年銅川市土壤養(yǎng)分時空變異分析[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4年
3 楊艷麗;江蘇北部土壤屬性空間變異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60699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nykj/2606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