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較不同播栽方式與秸稈還田對雙季稻生長與產(chǎn)量的影響,分析早稻秸稈還田與播栽方式互作對晚稻田溫室氣體排放以及其對稻田土壤碳庫的影響,以期為雙季稻高產(chǎn)高效栽培方式提供選擇依據(jù)。以秸稈還田為主處理因素,播栽方式為副處理因素,主處理因素設(shè)秸稈還田(N1)與不還田(N0)兩個水平,副處理因素設(shè)人工手栽(T1)、拋栽(T2)、機插(T3)和直播(T4)四個水平,通過大田裂區(qū)試驗設(shè)計方法進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結(jié)果如下:(1)T3處理早稻產(chǎn)量最高,達到了6737.40kg/hm~2,較其它處理增加了4.23%~21.87%,主要原因是其結(jié)實率較其它處理提高了4.25%~10.34%。(2)N1T3處理晚稻產(chǎn)量最高達到7264.5 kg/hm~2,分別比N0T1、N0T2、N0T3、N0T4、N1T1、N1T2和N1T4增加了7.26%、26.16%、4.98%、15.21%、4.67%、23.42%和11.09%,主要原因是N1T3每穗粒數(shù)和千粒重較其它處理提高了0.73%~24.73%和0.38%~3.35%。(3)不同播栽方式下分蘗期直播比手栽、拋栽、機插葉面積指數(shù)高3.24%~25.45%,但孕穗期、齊穗期和乳熟期機插最高較其它3種播栽方式高2.66%~37.22%、1.58%~23.17%和2.16%~27.15%。播栽方式與秸稈還田互作效應對水稻孕穗期地上部分干物質(zhì)積累量差異顯著,但對分蘗期、齊穗期和乳熟期影響差異不顯著。(4)秸稈還田因素下水稻孕穗期、齊穗期和乳熟期的光合速率分別比不還田提高了5.07%~26.07%、1.3%~13.47%和8.16%~25.33%。人工手栽在水稻孕穗期和齊穗期的光合速率最高,較其它3種播栽方式分別高出了0.7%~20.9%和1.85%~19.01%。(5)晚稻N1T2的N_2O累積排放量最高,達到了1.37 kg/hm~2,較其它處理提高了0.48%~36.42%,與N1T4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但與其它處理均顯著差異;N1T3的CH_4累積排放量最高,達到了405.94 kg/hm~2,比其它處理增加了7.23%~94.20%,且與其它各處理差異顯著;N1T3的增溫潛勢(GWP)最大,達到了11249 kgCO_2eq/hm~2,比其它處理增加了15.02%~102.21%,且與其它處理差異均達到顯著水平;N1T3處理的溫室氣體排放強度(GHGI)最大,達到了1.72 kgCO_2eq/kg稻谷,比其它處理提高了12.45%~78.83%;相同播栽方式下秸稈還田處理CH_4累積排放量、N_2O累積排放量、GWP和GHGI比不還田差異顯著,分別增加了7.24%~30.96%、8.94%~16.06%、7.70%~30.16%和5.91%~27.22%。(6)秸稈還田顯著提高了土壤有機碳(SOC)和活性有機碳(EOC)含量,0~5cm土層中稻田SOC和EOC含量秸稈還田比不還田分別增加了0.58%~3.96%和10.98%~31.96%;秸稈還田條件下0~5cm和5~10cm水稻土壤EOC含量手栽和機插均大于直播和拋栽,但10~20cm水稻土壤EOC含量各處理差異不顯著;相同播栽方式下秸稈還田土壤碳庫管理指數(shù)(CPMI)比秸稈不還田高12.77%~26.33%,差異顯著,但秸稈還田條件下不同播栽方式之間土壤CPMI差異不顯著。綜上所述,秸稈還田機插處理有利于提高產(chǎn)量;秸稈不還田手栽有利于減排溫室氣體;綜合考慮水稻產(chǎn)量、稻田溫室氣體減排與固碳效應,秸稈還田機插種植模式最優(yōu)。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S511.33;S153.6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麗君;李布青;王光宇;周婷婷;肖文娜;張揚;;麥秸還田對大豆生長和產(chǎn)量的影響[J];貴州農(nóng)業(yè)科學;2015年07期
2 劉紅江;蔣銀濤;陳留根;鄭建初;;不同播栽方式對水稻根系生長及產(chǎn)量形成的影響[J];江蘇農(nóng)業(yè)學報;2015年02期
3 韓新忠;朱利群;楊敏芳;俞琦;卞新民;;不同小麥秸稈還田量對水稻生長、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響[J];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12年11期
4 段華平;牛永志;卞新民;;耕作方式和秸稈還田對直播稻田土壤有機碳及水稻產(chǎn)量的影響[J];水土保持通報;2012年03期
5 李育娟;王堅鋼;周正權(quán);龔克成;;太湖稻區(qū)機插稻高產(chǎn)關(guān)鍵技術(shù)研究[J];北方水稻;2012年01期
6 陳鮮妮;岳西杰;葛璽祖;王旭東;;長期秸稈還田對X土耕層土壤有機碳庫的影響[J];自然資源學報;2012年01期
7 張鵬;李涵;賈志寬;王維;路文濤;張惠;楊寶平;;秸稈還田對寧南旱區(qū)土壤有機碳含量及土壤碳礦化的影響[J];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11年12期
8 曾研華;吳建富;潘曉華;石慶華;吳自明;鄧偉明;楊小華;吳玉成;;不同稻草還田方式下土壤碳庫管理指數(shù)的研究[J];中國農(nóng)學通報;2011年30期
9 董守坤;劉麗君;馬秀峰;唐遠征;孫占峰;馬春梅;龔振平;;秸稈還田對白漿土養(yǎng)分含量的影響[J];作物雜志;2011年01期
10 程建平;羅錫文;樊啟洲;張集文;吳建平;王在滿;臧英;;不同種植方式對水稻生育特性和產(chǎn)量的影響[J];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0年01期
,
本文編號:
259223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nykj/2592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