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覆蓋物對土壤性質(zhì)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0-02-19 23:30
【摘要】:【目的】比較不同覆蓋物處理下,深度為0~5、≥5~10 cm處土壤的性質(zhì)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的變化,以期明確適宜‘日香桂’種植的覆蓋物!痉椒ā坎捎5種覆蓋物(無覆蓋對照(CK)、馬尼拉草皮覆蓋(T)、五針白皮松樹皮覆蓋(W)、鵝卵石礫覆蓋(G)、陶土顆粒覆蓋(C))處理,每種覆蓋3塊重復并按隨機區(qū)組排列。處理后,對土壤樣品進行pH、全氮、有效氮、全磷、有效磷含量、脲酶活性、磷酸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進行測定!窘Y果】從整體看,覆蓋材料對土壤密度和全氮含量的影響不顯著,但是可以提高土壤有機物含量。在0~5 cm土壤深度,T和W覆蓋處理降低了土壤pH,而G和C覆蓋處理增加了pH。覆蓋T與W比其他覆蓋處理更有效地提高了土壤有效磷、有效氮含量,以及土壤脲酶、磷酸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其中W覆蓋在提高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上表現(xiàn)更突出。在≥5~10 cm土壤深度,覆蓋物均對土壤pH有提高作用,無機覆蓋G和C對土壤性質(zhì)和微生物生物量影響甚微;T和W覆蓋的作用效果雖比0~5 cm的作用效果有所下降,但對土壤脲酶、磷酸酶、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提升作用依然存在!窘Y論】無論是0~5 cm,還是≥5~10 cm深度,在對于土壤性質(zhì)和微生物改善方面,松鱗樹皮和馬尼拉草覆蓋(W和T覆蓋)都表現(xiàn)出優(yōu)于其他覆蓋的效果,且W覆蓋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有效氮的促進作用更顯著。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梁貽倉;王俊;劉全全;劉文兆;;地表覆蓋對黃土高原土壤有機碳及其組分的影響[J];干旱地區(qū)農(nóng)業(yè)研究;2014年05期

2 張林森;劉富庭;張永旺;李雪薇;李丙智;胥生榮;谷潔;韓明玉;;不同覆蓋方式對黃土高原地區(qū)蘋果園土壤有機碳組分及微生物的影響[J];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2013年15期

3 李利利;王朝輝;王西娜;張文偉;李小涵;李生秀;;不同地表覆蓋栽培對旱地土壤有機碳、無機碳和輕質(zhì)有機碳的影響[J];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2009年02期

4 賈國梅;張寶林;劉成;成霄峰;陳芳清;;三峽庫區(qū)不同植被覆蓋對土壤碳的影響[J];生態(tài)環(huán)境;2008年05期

5 ;Effect of different mulch materials on winter wheat production in desalinized soil in Heilonggang region of North China[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Life Science);2006年11期

6 卜玉山,邵海林,王建程;不同覆蓋材料對玉米幼苗生長和土壤養(yǎng)分含量及分布的影響[J];水土保持學報;2002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崔東;肖治國;趙玉;鄧霞;孟祥霞;羅青青;;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對伊犁地區(qū)土壤活性有機碳庫和碳庫管理指數(shù)的影響[J];水土保持研究;2017年01期

2 倪雪;張煥朝;楊秀蓮;王良桂;;覆蓋物對土壤性質(zhì)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響[J];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年01期

3 胡彬;程東娟;張潔;;秸稈條施對土壤水分運移分布的影響[J];灌溉排水學報;2017年01期

4 趙丹丹;王俊;付鑫;;長期定位施肥對旱作農(nóng)田土壤有機碳及其組分的影響[J];干旱地區(qū)農(nóng)業(yè)研究;2017年01期

5 付鑫;王俊;趙丹丹;;覆蓋方式對旱作小麥田土壤團聚體有機碳的影響[J];干旱地區(qū)農(nóng)業(yè)研究;2016年06期

6 董志強;呂麗華;崔永增;申海平;張經(jīng)廷;姚艷榮;賈秀領;;不同種植模式對冬小麥產(chǎn)量及水分利用特性的影響[J];麥類作物學報;2016年11期

7 席穎;賈國梅;王旭;何立;;三峽庫區(qū)不同植被覆蓋對土壤氮的影響[J];湖北農(nóng)業(yè)科學;2016年16期

8 趙德英;徐鍇;袁繼存;程存剛;閆帥;;樹盤覆蓋對早酥梨園土壤有機碳及其組分的影響[J];中國南方果樹;2016年04期

9 賈國梅;?;何立;;三峽庫區(qū)不同植被對土壤碳氮磷生態(tài)化學計量學特征的影響[J];湖北農(nóng)業(yè)科學;2016年14期

10 李尚瑋;楊文權;趙冉;韓明玉;寇建村;;果樹行間生草對蘋果園土壤肥力的影響[J];草地學報;2016年04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林海;郜二虎;夢夢;魏孝榮;;黃土高原小流域不同地形下土壤有機碳分布特征[J];生態(tài)學報;2013年01期

2 崔鳳娟;劉景輝;李立軍;高婕;李倩;;免耕秸稈覆蓋對土壤活性有機碳庫的影響[J];西北農(nóng)業(yè)學報;2012年09期

3 張四偉;張武益;王梁;朱利群;顧克軍;章紅運;卞新民;;耕作方式與秸稈還田對麥田土壤有機碳積累的影響[J];江西農(nóng)業(yè)學報;2012年08期

4 蔡太義;黃會娟;黃耀威;路文濤;賈志寬;楊寶平;;不同量秸稈覆蓋還田對土壤活性有機碳及碳庫管理指數(shù)的影響[J];自然資源學報;2012年06期

5 吳榮美;王永鵬;李鳳民;李小剛;;秸稈還田與全膜雙壟集雨溝播耦合對半干旱黃土高原玉米產(chǎn)量和土壤有機碳庫的影響[J];生態(tài)學報;2012年09期

6 陳吉;趙炳梓;張佳寶;沈林林;張輝;欽繩武;;長期施肥潮土在玉米季施肥初期的有機碳礦化過程研究[J];土壤;2009年05期

7 王新建;張仁陟;畢冬梅;汪娟;;保護性耕作對土壤有機碳組分的影響[J];水土保持學報;2009年02期

8 李利利;王朝輝;王西娜;張文偉;李小涵;李生秀;;不同地表覆蓋栽培對旱地土壤有機碳、無機碳和輕質(zhì)有機碳的影響[J];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2009年02期

9 胡君利;林先貴;尹睿;褚海燕;張華勇;王俊華;曹志洪;;浙江慈溪旱作農(nóng)田土壤微生物學性狀的時空演變特征[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8年09期

10 吳鳳芝;王學征;潘凱;;小麥和大豆茬口對黃瓜土壤微生物生態(tài)特征的影響[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8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秀娟;胡玉昆;房飛;公延明;柳妍妍;陳廷艦;;不同類型鹽堿土有機碳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垂直分布特征[J];生態(tài)學雜志;2013年05期

2 陳果;劉岳燕;姚槐應;黃昌勇;;一種測定淹水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的方法:液氯熏蒸浸提—水浴法[J];土壤學報;2006年06期

3 殷勤燕,陳宗澤;大豆土微生物生物量碳的測定方法[J];微生物學雜志;1997年02期

4 黃輝;陳光水;謝錦升;黃朝法;;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其影響因子研究進展[J];湖北林業(yè)科技;2008年04期

5 譚周進;戴素明;謝桂先;田慧;;旅游踩踏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影響[J];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06年11期

6 郭芳芳;李永梅;李朝麗;王自林;;納板河流域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有機碳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影響[J];生態(tài)學雜志;2012年10期

7 馬驛;陳杖榴;;恩諾沙星對土壤細菌數(shù)量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響[J];生態(tài)毒理學報;2008年02期

8 姚斌;張超蘭;;除草劑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呼吸的影響[J];生態(tài)環(huán)境;2008年02期

9 李輝;張軍科;江長勝;郝慶菊;吳艷;謝德體;;耕作方式對紫色水稻土有機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響[J];生態(tài)學報;2012年01期

10 朱紅梅;李國華;崔靜;陳廣;郭華;潘東;楊紅;;重金屬鉛對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響[J];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1年06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付宇佳;施肥對泡桐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特性及酶活性的影響[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15年

2 陳果;淹水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測定方法的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3 姜桂英;不同耕作方式和輪作模式對河南褐潮土肥力的影響[D];福建農(nóng)林大學;2009年

,

本文編號:258114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nykj/258114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1ead5***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