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培肥下紅壤有機碳組成與團聚體穩(wěn)定性的關系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fertilization measures on the composition of organic carbon and stability of aggregates in red soil,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c carbon and stability of aggregates,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measures (unfertilized CK, fertilizer NPK,) were selected through long-term location experiment. Typical red soil under fertilizer straw NPKS and manure AM) was studied. The difference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composition and aggregate stability were analyzed, and the changes of organic carbon composition and aggregate stability of different levels under three fertilization measures were reveal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especially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in soil surface layer (0 ~ 25 cm) could be increased by three fertilization measures. The effect of AM was the most significant, followed by NPKS. The stability order of aggregates in different layers of red soil under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measures is AMNPKSNPKCK.. Compared with CK, the effect of AM treatment on soil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and stability of aggregates in the lower layer (515 cm) was the most significant.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OC), average mass diameter of wet sieve method and rapid wetting (FW), were slowly wetted (SW),. The correlation of mean mass diameters among the three pre-wetting shock (WS) treatments was the best (R _ 2 / 0.79 ~ (0.80) ~ (0.80) ~ 0.66N _ (0.81), indicating that the mean mass diameters of the three treatments were relative to the other components.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is a good index for indirectly evaluating the stability of soil aggregates, which is more conducive to reducing dissipation and resisting mechanical breakage and thus enhancing the stability of aggregates.
【作者單位】: 農業(yè)部長江中下游耕地保育重點實驗室;華中農業(yè)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湖北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典型地帶性土壤團聚體抗侵蝕穩(wěn)定性及其與鐵鋁氧化物關系”(41471231)
【分類號】:S153.6;S152.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唐益群;張曉暉;佘恬鈺;楊坪;王建秀;;貴州石漠化地區(qū)棕黃色粘性土團聚體穩(wěn)定性研究[J];工程地質學報;2009年06期
2 劉瑋;蔣先軍;;耕作方式對土壤不同粒徑團聚體氮素礦化的影響[J];土壤;2013年03期
3 江耀宗;水和離子在不同粒徑團聚體的土柱中的移動[J];核農學報;1990年01期
4 J·S·C·Mbagwu;袁劍舫;;耕作措施對土壤團聚體性質的影響[J];土壤學進展;1991年01期
5 L.J.Hagen,E.L.Skidmore,劉正杰;風蝕—團聚體磨蝕系數(shù)的預測[J];水土保持科技情報;1994年03期
6 侯春霞,駱東奇,謝德體,魏朝富,朱波;不同利用方式對紫色土團聚體形成的影響[J];西南農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05期
7 孫天聰,李世清,邵明安;長期施肥對褐土有機碳和氮素在團聚體中分布的影響[J];中國農業(yè)科學;2005年09期
8 蘇永中;王芳;張智慧;杜明武;;河西走廊中段邊緣綠洲農田土壤性狀與團聚體特征[J];中國農業(yè)科學;2007年04期
9 張琪;方海蘭;史志華;李朝霞;蔡崇法;;侵蝕條件下土壤性質對團聚體穩(wěn)定性影響的研究進展[J];林業(yè)科學;2007年S1期
10 汪景寬;冷延慧;于樹;李雙異;陳麗芳;;不同施肥處理下棕壤有機碳庫對團聚體穩(wěn)定性的影響[J];土壤通報;2009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輝;竇森;;長期施用玉米秸桿對黑土團聚體中腐殖質組成和性質的影響[A];土壤資源持續(xù)利用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安全——中國土壤學會第十一屆二次理事擴大會議暨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2 關松;竇森;;培養(yǎng)條件下土壤腐殖質在黑土團聚體中的分布[A];土壤資源持續(xù)利用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安全——中國土壤學會第十一屆二次理事擴大會議暨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3 竇森;郝翔翔;;黑土團聚體與顆粒中腐殖質組成的比較[A];面向未來的土壤科學(上冊)——中國土壤學會第十二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九屆海峽兩岸土壤肥料學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4 胡樂寧;蘇以榮;何尋陽;;桂西北喀斯特典型土壤的團聚體分級特征[A];農業(yè)環(huán)境與生態(tài)安全——第五屆全國農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5 史奕;魯彩艷;陳欣;;不同利用方式下黑土團聚體水穩(wěn)定性與有機質關系[A];中國地壤學會第十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五屆海峽兩岸土壤肥料學術交流研討會文集(面向農業(yè)與環(huán)境的土壤科學專題篇)[C];2004年
6 劉彩霞;黃為一;;耐鹽堿細菌篩選及對鹽堿土團聚體形成和土壤活性的影響[A];中國土壤學會第十一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七屆海峽兩岸土壤肥料學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中)[C];2008年
7 郝翔翔;竇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黑土團聚體及其腐殖質數(shù)量特征[A];土壤資源持續(xù)利用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安全——中國土壤學會第十一屆二次理事擴大會議暨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8 史奕;陳欣;宋玉芳;沈善敏;;黑土輕組分C的積累分布變化及其與團聚體水穩(wěn)性的關系[A];中國土地資源態(tài)勢與持續(xù)利用研究[C];2004年
9 李凱;竇森;;施肥對土壤不同粒級團聚體中胡敏素數(shù)量和紅外光譜的影響[A];土壤資源持續(xù)利用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安全——中國土壤學會第十一屆二次理事擴大會議暨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10 蔣t@霽;金辰;江春;孫波;;紅壤團聚體中線蟲和微生物群落的協(xié)同分布及其對土壤呼吸熵的影響[A];面向未來的土壤科學(中冊)——中國土壤學會第十二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九屆海峽兩岸土壤肥料學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金花;秸稈還田對長期連作棉田土壤團聚體結構及有機碳穩(wěn)定性的影響[D];石河子大學;2015年
2 薛彥飛;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對X土團聚體膠結劑的影響[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年
3 劉冬;不同侵蝕度紅壤團聚體中粘粒礦物分布特征及其對團聚體穩(wěn)定性的影響[D];華中農業(yè)大學;2007年
4 許晨陽;土壤電場對粘土礦物團聚體穩(wěn)定性的影響[D];西南大學;2013年
5 李婕;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對X土團聚體碳、氮分布及碳礦化的影響[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年
6 劉振東;糞肥配施化肥對華北褐土團聚體穩(wěn)定性及養(yǎng)分含量的影響[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3年
7 杜介方;施肥對土壤團聚體分布及其中球囊霉素的影響[D];大連交通大學;2010年
8 鄭曉萍;表征富鐵土土壤侵蝕的團聚體穩(wěn)定性及其物理學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02年
9 陳曉俠;東北黑土團聚體的結構特征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東北地理與農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2013年
10 陳升龍;黑土團聚體的孔隙結構特征與有機碳礦化的關系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東北地理與農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2015年
,本文編號:238399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nykj/2383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