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2011年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一季稻洪澇災害時空變化及風險評估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variation rule and risk distribution of rice flood disaster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from 1961 to 2011 and the data of rice development period from 1980 to 2011 were used to study the area yield data. Based on the cumulative wetting index,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the flood disaster in one season rice was analyzed. The risk assessment model was established considering the hazard risk factors, the vulnerability of disaster environment and the exposure of disaster bearing bodies, and the risk degree zoning was comple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past 51 years,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rice flooding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s significant, except for severe flooding, the frequency of disasters in most areas is 30 or 90. In the area of high incidence, the probability of occurrence of rice flood in the area of high incidence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border of Hunan and Hubei is more than 30%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coast and in the southeast coastal area of Zhejiang, and the disaster loss rate is 3.22% and 5.2%, which is approximately a ladder distribution, and decreases gradually from east to west. The planting ratio in most areas is lower than 10, and the planting rate in Jiangsu Province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other provinces, and the risk distribution is approximately on the Yangtze River axis, gradually decreasing from the Yangtze River coast to the outside, and the highest value appears in Shimen, Hunan Province, reaching 0.24.
【作者單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應用氣象學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氣象災害預警預報與評估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
【基金】:公益性行業(yè)(氣象)科研專項(GYHY201506018)資助
【分類號】:S511;S422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桑京京;查小春;;近60年陜西省洪澇災害對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影響研究[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11年07期
2 謝英美;廣西防治洪澇災害面臨的問題[J];廣西農(nóng)村經(jīng)濟;1994年05期
3 周寅康;淮河流域洪澇特征初步研究[J];地理研究;1996年01期
4 李惠豐,王衛(wèi)紅,蔣光美;浙江省近千年梅汛期洪澇特征[J];浙江氣象科技;1996年04期
5 李邦憲,蔣天麟;蘭江流域洪澇災害發(fā)生規(guī)律研究[J];浙江氣象科技;2000年04期
6 柳山民;;新鄭市洪澇災害的成因與對策[J];河南水利;2002年01期
7 高陽華,唐云輝,冉榮生,李軻;重慶市洪澇指標及其發(fā)生規(guī)律研究[J];西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2年06期
8 高鋒,董禮仁,張波;90年代吉林省洪澇災害的特征分析[J];吉林氣象;2002年02期
9 劉蘭芳,鐘順清,唐云松;農(nóng)業(yè)洪澇災害風險分析與評估——以湘南農(nóng)業(yè)洪澇易損性為例[J];農(nóng)業(yè)現(xiàn)代化研究;2003年05期
10 丁素媛,尹正平;山東省洪澇災害分級標準之我見[J];山東水利;2003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常國剛;鄒用昌;;湖南洪澇災害的氣象對策研究[A];新世紀 新機遇 新挑戰(zhàn)——知識創(chuàng)新和高新技術(shù)產(chǎn)業(yè)發(fā)展(上冊)[C];2001年
2 蔡敏;王政;;Z指數(shù)方法在小流域洪澇災害預警技術(shù)研究中的應用[A];第六屆長三角氣象科技論壇論文集[C];2009年
3 殷鵬;;九江洪澇災害研究[A];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上冊)[C];1999年
4 孫寧海;尹正平;;山東省洪澇災害發(fā)生的原因及對策措施[A];山東省2004年災情趨勢預測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4年
5 王偉;殷鵬;;氣象因子對洪澇災害的評估[A];中國氣象學會2006年年會“災害性天氣系統(tǒng)的活動及其預報技術(shù)”分會場論文集[C];2006年
6 王海東;項陽;;沿淮洪澇多發(fā)的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建議[A];中國氣象學會2006年年會“災害性天氣系統(tǒng)的活動及其預報技術(shù)”分會場論文集[C];2006年
7 楊健;;縉云縣洪澇誘發(fā)災害狀況與防御對策初探[A];第三屆浙江中西部科技論壇論文集(第二卷 氣象分卷)[C];2006年
8 郭慧;鄧茂芝;黃濤;沈永平;孫蘭東;黃進;林紓;陶健紅;把多輝;王小燕;;甘肅天水地區(qū)近45年強降水與洪澇災害特征分析[A];中國氣象學會2007年年會氣候?qū)W分會場論文集[C];2007年
9 邵天杰;趙景波;;涇洛流域唐代洪澇災害初步研究[A];地理學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shè)——中國地理學會2008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10 吳森清;;蘭溪洪澇個例庫建設(shè)及應用[A];第三屆長三角氣象科技論壇論文集[C];2006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倩;我市洪澇災害倒房重建進度過半[N];桂林日報;2008年
2 記者 何平;全國2719萬人遭受洪澇災害[N];光明日報;2013年
3 記者 何平;洪澇災害呈現(xiàn)四大特點[N];光明日報;2013年
4 陳清波;居安思危 防治洪澇[N];中國水利報;2013年
5 蔡冬梅邋康文彪;首府部分旗縣區(qū)遭受風雹洪澇災害[N];內(nèi)蒙古日報(漢);2008年
6 見習記者 雷蕾;加快實行汛期洪澇災害多渠道預警[N];人民政協(xié)報;2008年
7 本報記者 陳偉 周玉潔 實習生 江瑋;洪澇災害不會改變我國經(jīng)濟復蘇預期[N];經(jīng)濟參考報;2009年
8 記者 姚潤豐;16省發(fā)生洪澇災害[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9 淮委提供;淮河流域1991、2003、2007年洪澇災害統(tǒng)計表[N];中國水利報;2010年
10 記者 劉明亮;呂梁又遭洪澇災害[N];山西日報;200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喻海軍;城市洪澇數(shù)值模擬技術(shù)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2 葉正偉;江淮下游典型平原水網(wǎng)地區(qū)水循環(huán)變異的洪澇響應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3 曹瑋;洪澇災害的經(jīng)濟影響與防災減災能力評估研究[D];湖南大學;2013年
4 胡卓瑋;洪澇災害應急響應決策支持業(yè)務系統(tǒng)關(guān)鍵技術(shù)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5 丁志雄;基于RS與GIS的洪澇災害損失評估技術(shù)方法研究[D];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颯;區(qū)域洪澇災害承災極限理論及其應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2 桑學佳;基于DOA的四川省應急平臺中洪澇災害模型研究與初步應用[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3 張玉翠;資本約束下的洪澇災害的經(jīng)濟評估模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2年
4 葛鵬;區(qū)域洪澇災害的模糊評估模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3年
5 樊勇;基于承災極限原理的洪澇災害評估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6 葉正偉;重慶市洪澇災害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7 張淑杰;洪澇災害遙感監(jiān)測與災情評價方法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05年
8 路明浩;安徽沿江地區(qū)洪澇災害風險時空演變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1年
9 胡偉偉;基于洞庭湖的地學背景淺談該區(qū)洪澇災害的治理[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09年
10 韓平;巢湖流域洪澇災害損失評估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24984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nykj/2249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