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對表居土壤動物不同取食功能群多度分布的影響
本文選題:土壤動物群落 + 食性��; 參考:《土壤學報》2017年01期
【摘要】:物種多度分布格局是群落生態(tài)學研究的前沿領域之一。海拔梯度下開展土壤動物多度分布研究有利于認識分解者群落的構建過程如何響應環(huán)境變化。選用5種常見的生態(tài)位分配模型(斷棍模型、生態(tài)位優(yōu)先占領模型、生態(tài)位重疊模型、隨機分配模型和優(yōu)勢優(yōu)先模型),分別采用個體數(shù)量與生物量作為多度表征指標,對分布于北京東靈山遼東櫟林下不同海拔范圍的表居土壤動物群落整體與不同取食功能群(雜食者、植食者、捕食者、腐食者)的相對多度分布進行研究。結果表明,擬合表居土壤動物群落整體的最優(yōu)生態(tài)位分配模型不受海拔影響,均為斷棍模型。但表居土壤動物各功能群多度分布受海拔影響,雜食者隨海拔升高,最優(yōu)模型由斷棍模型轉變?yōu)樯鷳B(tài)位優(yōu)先占領模型,而植食者與之相反。多度表征指標選擇影響擬合表居土壤動物不同功能群(捕食者和腐食者)多度分布的最優(yōu)模型。總體而言,海拔和多度指標選擇并未影響表居土壤動物整體的多度分布,但對表居土壤動物中不同取食功能群的多度分布有影響。
[Abstract]:Species abundance distribution pattern is one of the frontier fields in community ecology. The study of soil animal abundance distribution at the altitude gradient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how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decomposer community responds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Five common niche allocation models (broken stick model, niche priority occupation model, niche overlap model, random allocation model and dominant priority model) were selected. The distribution of relative abundance of soil fauna communities and different feeding function groups (omnivore, herbivore, predator, saproot) under the oak forest in Dongling Mountain, Beijing,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al niche allocation model of the soil fauna community was not affected by altitude, but was a broken bar model. However, the abundance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functional groups of soil fauna was affected by altitude. The optimal model of omnivore changed from the broken stick model to the niche priority occupation model with the increase of altitude, whereas the herbivore was the opposite. The optimal model for fitting the abundance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functional groups of soil animals (predator and saproot) was studied. In general, the selection of altitude and abundance index did not affect the abundance distribution of the soil animals, but had an effect on the abundance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feeding function groups in the soil animals.
【作者單位】: 中國科學院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中心城市與區(qū)域生態(tài)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大學;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470481)資助~~
【分類號】:S15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許振文,劉剛,左偉;長白山余脈土們嶺土壤動物調查與分析[J];土壤;2003年02期
2 吾瑪爾·阿布力孜,艾尼瓦爾·吐米爾;資源土壤動物簡介[J];生物學通報;2004年03期
3 徐國良,莫江明,Brown Sandra,李德軍;土壤動物對模擬N沉降的響應[J];生態(tài)學報;2004年10期
4 李安萍;太原地區(qū)土壤動物資源調查初報[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4期
5 吾瑪爾·阿布力孜,艾尼瓦爾·吐米爾,馬合木提·哈力克,依迪熱斯·哈斯木;新疆大學農場資源土壤動物調查初報[J];干旱區(qū)研究;2005年02期
6 朱永恒;趙春雨;王宗英;濮勵杰;;我國土壤動物群落生態(tài)學研究綜述[J];生態(tài)學雜志;2005年12期
7 楊冬青,高峻,肖烈桂,韓紅霞;城市特定生境下土壤動物的生態(tài)分布[J];云南環(huán)境科學;2005年01期
8 武海濤;呂憲國;楊青;姜明;;土壤動物主要生態(tài)特征與生態(tài)功能研究進展[J];土壤學報;2006年02期
9 潘林;董原;郭繼勛;;扎龍濕地自然保護區(qū)土壤動物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6年24期
10 張志罡;孫繼英;胡波;顏亨梅;;土壤動物研究綜述[J];生命科學研究;2006年S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向昌國;楊旭;;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地峽谷地貌土壤動物的多樣性[A];第三屆全國農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樊云龍;陳滸;蘇孝良;;退化生態(tài)系統(tǒng)土壤動物研究概況[A];土壤資源持續(xù)利用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安全——中國土壤學會第十一屆二次理事擴大會議暨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3 付秀芹;張志罡;張巍;劉立軍;顏亨梅;;轉Bt基因水稻對土壤動物的影響[A];第五屆廣東、湖南、江西、湖北四省動物學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4 王海霞;殷秀琴;;松嫩草原區(qū)農牧林復合系統(tǒng)中小型土壤動物生態(tài)研究[A];地理教育與學科發(fā)展——中國地理學會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5 胡鋒;劉滿強;李輝信;;土壤動物對土壤質量的影響及研究展望[A];中國土壤學會第十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五屆海峽兩岸土壤肥料學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面向農業(yè)與環(huán)境的土壤科學綜述篇)[C];2004年
6 李安萍;高晉華;;太原森林公園的土壤動物多樣性[A];中國動物學會北方七省市動物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高梅香;張雪萍;;石灰和EM處理條件下土壤動物多樣性及在落葉分解過程中的作用[A];中國地理學會百年慶典學術論文摘要集[C];2009年
8 高艷;柯欣;;轉蘇蕓金桿菌(Bt)毒素基因玉米及殺蟲劑對土壤動物的影響[A];生態(tài)學與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國生態(tài)學會第七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論文摘要薈萃[C];2004年
9 孔垂華;;根分泌物與根際化學作用[A];中國第四屆植物化感作用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土壤里的昆蟲世界[N];云南科技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閆修民;全球變暖對松嫩西部草原中小型土壤動物多樣性的影響[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東北地理與農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2015年
2 林琳;不同管理措施的耕作黑土土壤動物與微生物群落關系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4年
3 戰(zhàn)麗莉;農田黑土中小型土壤動物多樣性特征及其影響因素[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東北地理與農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2013年
4 王邵軍;武夷山不同海拔土壤動物對凋落物分解的影響[D];南京林業(yè)大學;2009年
5 許士國;黃河三角洲土壤動物群落結構特征及演替[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譚波;長江上游不同海拔代表性森林土壤動物對凋落葉分解的影響[D];四川農業(yè)大學;2013年
7 熊燕;熱帶、亞熱帶土壤動物群落多樣性及彈尾綱系統(tǒng)發(fā)生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8 李偉;太湖岸帶濕地種子庫及土壤動物多樣性研究[D];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2012年
9 董煒華;內蒙古公路路域土壤動物群落特征及其在生態(tài)恢復中的作用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10 李曉強;長白山岳樺林凋落物分解與土壤動物的相互作用[D];東北師范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時利和;伏牛山自然保護區(qū)土壤動物群落生態(tài)學研究[D];河南大學;2009年
2 安洋;松遼平原玉米帶土壤動物多樣性特征研究[D];吉林農業(yè)大學;2011年
3 齊艷紅;長春市主要綠地類型土壤動物的生態(tài)地理特征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4 宋博;開封市土壤動物及其對土壤污染的響應[D];河南大學;2005年
5 劉繼亮;左家自然保護區(qū)土壤動物生態(tài)序列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6 楊貴凱;土壤環(huán)境脅迫對土壤動物多樣性的影響[D];山西師范大學;2012年
7 劉國華;草原地區(qū)及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土壤動物研究[D];鄭州大學;2013年
8 薛文麗;長白山玄武巖臺地土壤動物多樣性及其生態(tài)分布[D];東北師范大學;2015年
9 張林杰;銀杏復合經營系統(tǒng)土壤動物和昆蟲多樣性研究[D];南京林業(yè)大學;2015年
10 李江;小白山等跳科系統(tǒng)分類及桃樹林土壤動物多樣性研究[D];東北農業(yè)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99968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nykj/1999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