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廢棄地植物種植模式對土壤改良效果
本文選題:礦山廢棄地 + 植物種植模式。 參考:《水土保持學報》2017年03期
【摘要】:為探討不同植物種植模式對礦山廢棄地土壤肥力快速改良的效果,選取8種典型的植物種植模式(黑麥草、草木樨、沙打旺、小冠花、紫穗槐、紫穗槐+小冠花、紫穗槐+黑麥草和草木樨+黑麥草)。通過野外土壤采樣與室內養(yǎng)分測定并結合主成分分析方法,對不同植物及種植模式下的土壤肥力進行了相關分析。結果表明:不同種植模式均能較好的改善土壤水分狀況,土壤含水率平均值比對照高8.7%;不同種植模式下土壤含水率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總體呈增加—減少—增加—穩(wěn)定的變化趨勢;植物對土壤蓄水保水效果的改良主要體現(xiàn)在0—40cm的土層;土壤中的各養(yǎng)分指標質量分數(shù)總體表現(xiàn)為0—10cm土層大于10—20cm土層,呈現(xiàn)出一定的表聚效應;植物生長初期,不同種植模式對礦山廢棄地土壤的改良效果依次為沙打旺草木樨黑麥草草木樨+黑麥草紫穗槐+小冠花紫穗槐+黑麥草紫穗槐小冠花,單播種植模式相對優(yōu)于混播種植模式。研究結果可為今后礦山廢棄地重構土壤的水分變化研究、優(yōu)良種植模式選擇及土壤肥力的快速改良提供參考。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plant planting patterns on soil fertility improvement in mine wasteland, 8 typical plant planting patterns (ryegrass, sweet clover, Astragalus japonica, small crown flower, Sophora japonica, Sophora japonica + small crown flower, Sophora japonica + ryegrass and sweet clover + ryegrass) were selected. Soil sampling and indoor nutrient determination combined with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method, the soil fertility of different plants and planting patterns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fferent planting patterns could improve the soil water condition better, the average value of soil water content was 8.7%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and the soil moisture content in different planting patterns increased with the depth of soil layer, and the total increased to the stability. The improvement of soil water storage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soil layer of 0 to 40cm, and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he nutrient index in the soil is 0 to 10cm soil layer greater than 10 20cm soil layer, showing a certain effect of surface aggregation; in the early stage of plant growth, the improvement effect of different planting patterns on the soil of mine abandoned land is in turn. The study results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soil water change in the reconstructive soil of mine abandoned land, the selection of fine planting pattern and the rapid improvement of soil fertility in the future.
【作者單位】: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
【基金】: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農(nóng)田水土保持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2011BAD31B01)
【分類號】:S15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芝源;張麗萍;李先恩;陳斌;;豆科植物對復墾區(qū)土壤理化性狀的影響[J];山西農(nóng)業(yè)科學;2015年06期
2 羅珠珠;牛伊寧;李玲玲;蔡立群;張仁陟;謝軍紅;;隴中黃土高原不同種植年限苜蓿草地土壤水分及產(chǎn)量響應[J];草業(yè)學報;2015年01期
3 寧曉萍;段宗亮;;景洪森林公園旁采礦廢棄地植被群落恢復技術[J];水土保持應用技術;2013年06期
4 趙葉舟;王浩銘;汪自強;;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在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地位和作用[J];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與發(fā)展;2013年04期
5 郭志彬;王道中;;半干旱黃土高原引入2種豆科植物對退化耕地土壤質量的影響(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3年02期
6 王從彥;曹震;王磊;劉雪艷;;豆科植物對根際土壤微生物種群及代謝的影響[J];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2013年01期
7 李婷;趙世偉;李曉曉;馬帥;;寧南山區(qū)不同年限苜蓿地土壤有機質官能團特征[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2年12期
8 杜天慶;苗果園;郝建平;楊錦忠;崔福柱;薛建福;;黃土母質生土上4種豆科牧草根系生長特征的研究[J];草地學報;2012年01期
9 王學春;李軍;郝明德;;長武旱塬草糧輪作田土壤水分可持續(xù)利用模式模擬[J];農(nóng)業(yè)工程學報;2011年S1期
10 康冰;劉世榮;蔡道雄;盧立華;何日明;高妍夏;迪瑋峙;;南亞熱帶不同植被恢復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質[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0年10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徐斌;不同植物對黃土高原溝壑區(qū)棄土場土壤培肥效應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5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帥;高照良;白皓;羅珂;李玉亭婷;齊星圓;;礦山廢棄地植物種植模式對土壤改良效果[J];水土保持學報;2017年03期
2 杜洋文;鄧先珍;李雙龍;;桐藥間作對林地土壤物理性質影響研究[J];湖北林業(yè)科技;2017年02期
3 崔高仰;容麗;李曉東;檀迪;;喀斯特高原峽谷石漠化治理過程中土壤理化性質的變化[J];生態(tài)學雜志;2017年05期
4 禹娟紅;包振國;王秉忠;劉玲玲;車樹理;;不同植被恢復模式對土壤纖毛蟲群落特征的影響[J];林業(yè)科技通訊;2017年04期
5 施志娟;白彥鋒;孫睿;彭陽;姜春前;汪思龍;;杉木人工林伐后2種恢復模式碳儲量的比較[J];林業(yè)科學研究;2017年02期
6 周瑋;王應飛;李玲;;黔中巖溶區(qū)不同土層厚度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轉化酶的活性[J];貴州農(nóng)業(yè)科學;2017年03期
7 王憶涵;王瑞;;新優(yōu)矮灌木馬棘的育種和應用研究現(xiàn)狀[J];河北農(nóng)機;2017年03期
8 鄔靜淳;歐陽;熊興政;萬盼;劉蕓;;三峽庫區(qū)消落帶2種樹木林下土壤的物理性質比較[J];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年04期
9 字洪標;劉敏;阿的魯驥;胡雷;王長庭;;三江源區(qū)不同建植年限對人工草地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樣性的影響[J];生態(tài)學雜志;2017年04期
10 王家彬;徐明鋒;蔣謙才;蘇志堯;張毅;王永強;;不同林分類型及土層對土壤養(yǎng)分的影響[J];湖北林業(yè)科技;2017年01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羅珂;不同施肥條件下植物對礦山廢棄地土壤肥力改良的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6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曹銀貴;白中科;張耿杰;周偉;王金滿;余勤飛;杜振州;;山西平朔露天礦區(qū)復墾農(nóng)用地表層土壤質量差異對比[J];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13年12期
2 趙葉舟;王浩銘;汪自強;;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在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地位和作用[J];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與發(fā)展;2013年04期
3 折鳳霞;郝明德;臧逸飛;;黃土高原溝壑區(qū)苜蓿生產(chǎn)力及養(yǎng)分特性的研究[J];草業(yè)學報;2013年02期
4 馬霞;王麗麗;李衛(wèi)軍;宋江平;何媛;羅明;;不同施氮水平下接種根瘤菌對苜蓿固氮效能及種子生產(chǎn)的影響[J];草業(yè)學報;2013年01期
5 吳旭東;張曉娟;謝應忠;徐坤;楊菁;;不同種植年限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土壤有機碳及土壤酶活性垂直分布特征[J];草業(yè)學報;2013年01期
6 段宗亮;楊德軍;邱瓊;陳顯兵;陳勇;;景洪市廢棄石礦區(qū)人工植被恢復技術研究[J];水土保持應用技術;2012年05期
7 王從彥;向繼剛;杜道林;;2種入侵植物對根際土壤微生物種群及代謝的影響[J];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2012年07期
8 戴蓮;李會娜;蔣智林;萬方浩;劉萬學;;外來植物紫莖澤蘭入侵對根際土壤有益功能細菌群、酶活性和肥力的影響[J];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2012年02期
9 李艷;劉國道;張如蓮;郇恒福;高玲;;施用熱帶豆科綠肥對磚紅壤pH值的動態(tài)影響及其機制研究[J];土壤;2012年01期
10 梁智惠;;生態(tài)環(huán)境現(xiàn)狀及改善對策[J];綠色科技;2011年12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高霞;不同施肥條件下植物對棄土場土壤改良效果的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4年
2 陳士超;神東礦區(qū)采煤沉陷區(qū)復墾土壤培肥技術研究[D];內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2009年
3 李榮霞;不同施肥水平對紫花苜蓿產(chǎn)量、營養(yǎng)吸收及土壤肥力的影響[D];新疆農(nóng)業(yè)大學;2007年
4 強學彩;秸稈還田量的農(nóng)田生態(tài)效應研究[D];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敖子強;熊繼海;王順發(fā);吳永明;桂雙林;;植物穩(wěn)定技術在金屬礦山廢棄地修復中的利用[J];廣東農(nóng)業(yè)科學;2011年20期
2 陳青安;;礦山廢棄地復墾技術綜述[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年34期
3 趙永紅;張濤;成先雄;;礦山廢棄地植物修復中微生物的協(xié)同作用[J];中國礦業(yè);2008年10期
4 李永庚,蔣高明;礦山廢棄地生態(tài)重建研究進展[J];生態(tài)學報;2004年01期
5 吳歡,周興;礦山廢棄地生態(tài)恢復研究[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S1期
6 張波;趙曜;;礦山廢棄地治理中植物修復作用的研究[J];山西建筑;2011年02期
7 楊期和;劉德良;李姣清;涂常青;劉惠娜;;粵東北礦山廢棄地植被恢復模式探討[J];亞熱帶植物科學;2012年01期
8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肖唐付;林文杰;;貴州礦山廢棄地植物修復研究[A];全國環(huán)境生態(tài)地球化學調查與評價論文摘要集[C];2006年
2 賀堯;劉軼群;;有色金屬礦山廢棄地生態(tài)恢復研究[A];中國有色金屬學會安全學術委員會2011年年會、中國有色金屬工業(yè)安全生產(chǎn)職業(yè)健康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1年
3 吳歡;周興;;礦山廢棄地生態(tài)恢復研究進展[A];生態(tài)安全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廣西生態(tài)學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4 孫一琳;田濤;趙廷寧;楊建英;;礦山廢棄地植被恢復技術模式初步研究——以北京周邊礦山為例[A];工程綠化理論與技術進展——全國工程綠化技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5 高琳;;銅、金生產(chǎn)礦山環(huán)境生態(tài)重要進展[A];中國實用礦山地質學(上冊)[C];2010年
6 高林;楊修;;礦山廢棄地生態(tài)恢復與重建-以江西德興銅礦為例[A];緩解礦山資源危機——中國資源危機礦山對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7 楊永峰;謝英祁;何志勇;楊凱;;礦山廢棄地生態(tài)修復與景觀再造的研究——以葫蘆島市楊家杖子礦山綜合治理項目為例[A];2012北京園林綠化與宜居城市建設[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冬子;邯鄲大力治理礦山廢棄地[N];中國礦業(yè)報;2007年
2 張春紅;遼寧工礦廢棄地復墾任重道遠[N];中國礦業(yè)報;2008年
3 記者 黎曉艷 實習生 江娟;兩萬余畝礦山廢棄地復墾[N];黃石日報;2008年
4 記者 稅玉海;寧夏治理恢復10651公頃礦山廢棄地[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張偉;河北省礦山廢棄地治理模式與適宜性評價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1年
2 常冬寅;安徽省礦山廢棄地分布及礦山重金屬處理實驗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4年
3 宋書巧;礦山開發(fā)的環(huán)境響應與資源環(huán)境一體化研究[D];中山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鄒蘊琪;礦山廢棄地恢復性景觀評價研究[D];沈陽建筑大學;2015年
2 孔祥南;遼西金屬礦山廢棄地生態(tài)恢復與可持續(xù)技術研究[D];大連工業(yè)大學;2015年
3 羅珂;不同施肥條件下植物對礦山廢棄地土壤肥力改良的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6年
4 莊凱;福建不同類型礦山廢棄地植被的恢復與重建研究[D];福建農(nóng)林大學;2009年
5 吳琳琳;義馬市礦山廢棄地生態(tài)恢復探究[D];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09年
6 孫一琳;北京礦山廢棄地植被恢復技術定額初步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07年
7 徐慧;污泥用于礦山廢棄地植被重建的效果分析[D];南京林業(yè)大學;2010年
8 宋丹丹;石灰?guī)r礦山廢棄地生態(tài)恢復與景觀營建研究[D];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2012年
9 呂俊;礦山廢棄地景觀的生態(tài)治理研究[D];山東建筑大學;2015年
10 任斌;礦山廢棄地景觀修復與設計研究[D];山東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8924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nykj/1892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