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土石山區(qū)侵蝕性降雨對典型植物措施產流產沙的影響
本文選題:典型植物措施 切入點:減流減沙效益 出處:《水土保持學報》2017年01期
【摘要】:通過對山西省長治市白馬小流域的1個標準小區(qū)和4個植物措施小區(qū)近5a(2006—2010年)的降雨和徑流泥沙觀測,研究太行山土石山區(qū)的降雨特征以及不同類型降雨對典型植物措施小區(qū)徑流泥沙的影響。結果表明:(1)太行山土石山區(qū)侵蝕性降雨主要集中于5—8月份,7—8月份侵蝕性降雨次數占侵蝕性降雨總次數的54.55%,侵蝕性降雨量占侵蝕性降雨總量的61.19%,故該時期是防治水土流失的關鍵時期;(2)徑流量R與降雨量P、最大30min降雨強度I30、降雨量和最大30min降雨強度的乘積PI30呈正相關且在0.01水平上顯著;侵蝕產沙量E與最大30min降雨強度I30、徑流量R、降雨量和最大30min降雨強度的乘積PI30之間呈正相關且在0.01水平上顯著;(3)在不同類型降雨條件下,4種典型植物措施的減流效益在17.18%~91.86%之間,差異明顯;在B類型降雨條件下各措施的減流效益最低,分別是喬木43.38%、灌木24.44%、人工種草26.59%、自然荒坡17.18%,在E類型降雨條件下各措施的減流效益最大,分別是喬木89.29%、灌木91.86%、人工種草75.56%、自然荒坡66.22%;(4)在不同類型降雨條件下,減沙效益:喬木林灌木林人工種草自然荒坡;降雨量最大的A類型降雨和最大30min降雨強度最大的B類型降雨對植物措施減沙效益影響顯著。研究表明,在該地區(qū)不同類型降雨條件下4種植物措施的減流減沙效益明顯,能夠有效防治水土流失。
[Abstract]:Through the observation of rainfall and runoff and sediment in one standard plot and four plant-measure plots in Baima small watershed of Changzhi City in Shanxi Province in recent year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ainfall an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types of rainfall on runoff and sediment of typical plant measure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rosive rainfall in Tushi mountainous area of Taihang Mountain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May and August in July and August. Rainfall times account for 54.55 times of total erosive rainfall, and erosive rainfall accounts for 61.19% of total erosive rainfall. Therefore, this period is the key period for soil eros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runoff R and rainfall P, maximum 30min rainfall intensity I 30, rainfall and maximum rainfall I 30. The product of heavy 30min rainfall intensity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I30 and was significant at 0. 01 level.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erosive sediment yield E and maximum 30min rainfall intensity I30, runoff R, rainfall and maximum 30min rainfall intensity product PI30, a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at 0.01 level) under different rainfall types, the reduction benefit of four typical plant measures was between 17.18% and 91.86%. Under the condition of B-type rainfall, the benefit of reducing current flow was the lowest, which was 43.38 Arbor, 24.4444 shrubs, 26.59m recommended artificially, 17.1818 natural barren slope, and the benefit of reducing current was the greates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E-type rainfall. Tree 89.29, shrub 91.86, artificial recommendation 75.56 and natural wasteland 66.222.In different rainfall conditions, the benefits of sediment reduction were as follows: Arbor forest shrub artificially recommended natural desert slope; Type A rainfall with the largest rainfall and type B rainfall with the largest 30min rainfall intensity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benefit of sediment reduction of plant measur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enefits of runoff and sediment reduction of four plant measures are obvious under different rainfall types in this area. It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and control soil erosion.
【作者單位】: 北京林業(yè)大學水土保持學院;水土保持國家林業(yè)局重點實驗室;山西省長治市水土保持試驗站;
【基金】:水利部公益性行業(yè)科研專項“水土保持生態(tài)效應監(jiān)測與評價技術研究”(201501045)
【分類號】:S15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梁娟珠;;不同植被措施下紅壤坡面徑流變化特征[J];水土保持通報;2015年06期
2 樊登星;余新曉;賈國棟;王賀年;;北京山區(qū)灌草坡面水土流失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4年02期
3 李子君;于興修;;冀北土石山區(qū)坡面尺度徑流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農業(yè)工程學報;2012年17期
4 姜娜;邵明安;;黃土高原小流域不同坡地利用方式的水土流失特征[J];農業(yè)工程學報;2011年06期
5 李廣;黃高寶;;雨強和土地利用方式對黃土丘陵區(qū)水土流失的影響[J];農業(yè)工程學報;2009年11期
6 劉霞;姚孝友;袁利;牛勇;張光燦;張榮華;常城;;魯中山區(qū)不同水土保持生態(tài)修復措施對土壤侵蝕的影響[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8年05期
7 王忠科;和繼軍;蔡強國;;北方土石山區(qū)小流域綜合治理措施及效應研究[J];水土保持通報;2008年04期
8 李秀彬;馬志尊;姚孝友;景可;朱會義;;北方土石山區(qū)水土流失現(xiàn)狀與綜合治理對策[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8年01期
9 衛(wèi)偉;陳利頂;傅伯杰;鞏杰;;半干旱黃土丘陵溝壑區(qū)降水特征值和下墊面因子影響下的水土流失規(guī)律[J];生態(tài)學報;2006年11期
10 余新曉;張曉明;武思宏;魏天興;張學培;;黃土區(qū)林草植被與降水對坡面徑流和侵蝕產沙的影響[J];山地學報;2006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東;黃志霖;肖文發(fā);曾立雄;宋文梅;;三峽庫區(qū)典型退耕還林模式水土保持功能研究[J];中國水土保持;2017年01期
2 肖龍;;紅壤嚴重侵蝕區(qū)不同生態(tài)修復類型的土壤侵蝕控制作用[J];亞熱帶水土保持;2016年04期
3 何楊洋;王曉燕;段淑懷;;密云水庫上游流域徑流曲線模型的參數修訂[J];水土保持學報;2016年06期
4 王曉康;李翔;;天山中部林區(qū)不同林分類型坡面徑流產沙特征分析[J];安徽農學通報;2016年21期
5 林錦闊;李子君;許海超;姜愛霞;;降雨因子對沂蒙山區(qū)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徑流小區(qū)產流產沙的影響[J];水土保持通報;2016年05期
6 呂文強;黨宏忠;王立;黨漢瑾;何修道;;黃土高原帶狀植被土壤理化性質空間分異特征[J];草業(yè)學報;2016年10期
7 張少博;李建貴;黃俊華;張文太;楊文英;王飛;張佩佩;;草地覆蓋對伊犁河谷地表產流產沙的影響因素分析[J];江西農業(yè)大學學報;2016年05期
8 肖培青;李艷霞;蘇廣旭;呂錫芝;;植被坡面產流特征及其侵蝕動力研究進展[J];人民黃河;2016年10期
9 黨晶晶;孫斌;;基于DPSIR概念模型的黃土丘陵區(qū)協(xié)調發(fā)展預測評估——以志丹縣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6年04期
10 王紅艷;張志強;查同剛;朱聿申;張建軍;朱金兆;;徑流曲線數(SCS-CN)模型估算黃土高原小流域場降雨徑流的改進[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2016年08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樊登星;余新曉;賈國棟;王賀年;;北京山區(qū)灌草坡面水土流失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4年02期
2 金平偉;向家平;李萬能;張自軍;;植被對南方紅壤丘陵區(qū)土壤侵蝕的影響研究[J];亞熱帶水土保持;2014年01期
3 艾寧;魏天興;朱清科;;陜北黃土高原不同植被類型下降雨對坡面徑流侵蝕產沙的影響[J];水土保持學報;2013年02期
4 高光耀;傅伯杰;呂一河;劉宇;王帥;周繼;;干旱半干旱區(qū)坡面覆被格局的水土流失效應研究進展[J];生態(tài)學報;2013年01期
5 李鋼;梁音;曹龍熹;;次生馬尾松林下植被恢復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2年06期
6 黃明;張建軍;茹豪;郭寶妮;李民義;王春香;王丹丹;梁偉;;晉西黃土區(qū)不同植被覆蓋小流域的產流輸沙特性[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2年05期
7 溫磊磊;鄭粉莉;楊青森;沈海鷗;;雨型對東北黑土區(qū)坡耕地土壤侵蝕影響的試驗研究[J];水利學報;2012年09期
8 李子君;于興修;;冀北土石山區(qū)坡面尺度徑流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農業(yè)工程學報;2012年17期
9 徐佳;劉普靈;鄧瑞芬;劉棟;;黃土坡面不同植被恢復階段的減流減沙效益研究[J];地理科學;2012年11期
10 和繼軍;蔡強國;劉松波;;次降雨條件下坡度對坡面產流產沙的影響[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2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本杰;提高植物措施經濟效益調動治理水土流失積極性[J];福建水土保持;1996年04期
2 于維麗,馬成,張建澤;淺談水保植物措施在引黃濟青工程中的作用及效益[J];中國水土保持;2001年05期
3 肖培青,史學建,吳卿,楊劍鋒,楊春霞;植物措施防護邊坡的試驗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2003年04期
4 王曉南;孟廣濤;姜培曦;方向京;蘇建榮;;淺談植物措施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機理[J];水土保持應用技術;2008年04期
5 王曉南;孟廣濤;姜培曦;;淺談植物措施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機理[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8年03期
6 宋煒;常成;劉濤;;魯中熱電項目水土保持的植物措施[J];山東水利;2012年04期
7 曹煒;高云飛;李智廣;楊勝天;曹勇;;河龍區(qū)間植物措施因子定量計算[J];水土保持研究;2012年04期
8 聶祥瑞;;基于水土保持工作中植物措施發(fā)揮的作用[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4年04期
9 嚴國武;楊夫英;;論植物措施在秦州區(qū)水土保持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中的作用及發(fā)展前景[J];甘肅科技;2009年22期
10 ;堅持封禁六年 促進山區(qū)發(fā)展[J];中國水土保持;1989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張富;孫蘭東;;黃土高原小流域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對位配置研究及進展[A];中國水土保持探索與實踐——小流域可持續(xù)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林立金;王禮亮;陳勤水;;金屬礦山水土流失防治中植物措施的特殊作用[A];四川省水土保持學會第四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7年
3 王寶林;;隆回縣坡耕地治理技術[A];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1年
4 劉中田;;苧麻在保持水土中的作用[A];四川省水土保持學會第四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綜合措施防治 不可失之偏頗[N];中國水利報;2000年
2 宋今明 王廣彪 王劍峰 孫鵬展;依安綠色工程建設見成效[N];中國水利報;2002年
3 記者 賈云巍 通訊員 吳再忠;昌寧5年改造中低產農田15萬畝[N];云南日報;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苑森朋;毛烏素沙地光伏項目施工跡地風蝕防治的植物措施配置與效益分析[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6年
2 張志林;基于植物措施的水源地生態(tài)保護與治理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6年
3 汪志明;植物措施在城市生態(tài)河道的應用研究[D];浙江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67119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nykj/1671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