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戶灌溉適應行為及對單產的影響:華北平原應對嚴重干旱事件的實證研究
本文關鍵詞:農戶灌溉適應行為及對單產的影響:華北平原應對嚴重干旱事件的實證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嚴重干旱事件 灌溉適應行為 灌溉成效 華北平原
【摘要】:華北平原作為中國的糧食主產區(qū)和嚴重干旱事件發(fā)生頻繁的區(qū)域,如何提高該區(qū)域農戶灌溉適應能力對保障中國的糧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谌A北5省889個農戶的1663小麥地塊的實地調研數(shù)據(jù),運用兩階段的思路構建計量經濟模型,定量分析了農戶實施灌溉適應行為的影響因素和評估其成效。研究結果表明:(1)相比于相對正常年,在受災年中嚴重干旱事件的發(fā)生顯著地促使農戶提高了約17.4%的灌溉頻次,同樣也增加了約6.6%的小麥單產損失;(2)灌溉適應行為的確在抵御和減緩嚴重干旱事件對小麥單產產生的負面影響上起著顯著的積極作用,具體而言,每增加50%的灌溉次數(shù)(相當于增加0.9次),可以挽回14.2%的小麥單產損失;(3)良好的農田水利設施條件對農戶灌溉行為產生顯著的正向效果。例如,相比于農田水利設施較差地區(qū),一般和較好地區(qū)的農戶灌溉強度分別顯著地提高了約13.2%和18.0%;(4)農戶種植規(guī)模、戶主年齡以及教育水平等農戶家庭特征也顯著地影響農戶的灌溉行為。
【作者單位】: 成都理工大學商學院;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農業(yè)政策研究中心;北京大學現(xiàn)代農學院;
【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項目(2012CB95570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合作項目(71161140351) 加拿大國際發(fā)展研究中心(IDRC)項目(107093-001)
【分類號】:S423.2
【正文快照】: 1引言在氣候變化背景下,緩解極端氣候事件的負面影響已引起國內外決策者的高度關注。相關證據(jù)表明,氣候變化將會加劇極端氣候事件(如旱災和洪澇等)發(fā)生的頻率和強度[1]。基于此,國際社會呼吁建立共同應對和適應氣候變化的計劃框架[2,3]。中國各級政府也發(fā)布一系列適應氣候變化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彭斯震;何霄嘉;張九天;馬欣;孫傅;劉少華;;中國適應氣候變化政策現(xiàn)狀、問題和建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5年09期
2 WANG Yang-jie;HUANG Ji-kun;WANG Jin-xia;;Household and Community Assets and Farmers' Adaptation to Extreme Weather Event:the Case of Drought in China[J];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2014年04期
3 楊宇;王金霞;陳煌;;不同灌溉水源供水可靠性的評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2年S2期
4 陳雷;;加強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 進一步夯實農業(yè)增產農民增收基礎[J];中國水利;2011年22期
5 張兵;張寧;張軼凡;;農業(yè)適應氣候變化措施績效評價——基于蘇北GEF項目區(qū)300戶農戶的調查[J];農業(yè)技術經濟;2011年07期
6 熊偉,許吟隆,林而達;氣候變化導致的冬小麥產量波動及應對措施模擬[J];中國農學通報;2005年05期
7 劉曉英,林而達;氣候變化對華北地區(qū)主要作物需水量的影響[J];水利學報;2004年02期
8 薛昌穎,霍治國,李世奎,盧志光,毛飛,莊立偉,王素艷;灌溉降低華北冬小麥干旱減產的風險評估研究[J];自然災害學報;2003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宇;王金霞;黃季q;;農戶灌溉適應行為及對單產的影響:華北平原應對嚴重干旱事件的實證研究[J];資源科學;2016年05期
2 劉紅耀;溫利華;;農業(yè)生產在氣候變化中的脆弱性分析——以邯鄲市為例[J];山西農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年04期
3 曾文革;馮帥;;后巴黎時代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的中國路徑[J];江西社會科學;2016年04期
4 姚暉;宋恬靜;朱琴;;地方政府適應氣候變化行動的績效評價與區(qū)域比較[J];地域研究與開發(fā);2016年02期
5 薛昌穎;張弘;劉榮花;;黃淮海地區(qū)夏玉米生長季的干旱風險[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6年05期
6 羅維鋼;褚俊英;黃忠華;廖婷;桑學鋒;譚文艷;莫凡;田軍;;甘蔗需水量及其與氣象因素的相關性分析[J];南方農業(yè)學報;2016年01期
7 吳云龍;劉勝堯;李麗平;賈建明;范鳳翠;;石家莊冬小麥需水量變化特征及氣象影響因子[J];氣象科技;2016年01期
8 牛紀蘋;粟曉玲;唐澤軍;;氣候變化條件下石羊河流域農業(yè)灌溉需水量的模擬與預測[J];干旱地區(qū)農業(yè)研究;2016年01期
9 張延;任小川;趙英;曹寒;馮浩;;未來氣候變化對關中地區(qū)冬小麥耗水和產量的影響模擬[J];干旱地區(qū)農業(yè)研究;2016年01期
10 李小云;劉慧;楊育凱;;干旱背景下農戶生產要素投入行為研究——以華北平原為例[J];資源科學;2015年11期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傅;何霄嘉;;國際氣候變化適應政策發(fā)展動態(tài)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4年05期
2 孫成永;康相武;馬欣;;我國適應氣候變化科技發(fā)展的形勢與任務[J];中國軟科學;2013年10期
3 許吟隆;鄭大瑋;李闊;高新全;;邊緣適應:一個適應氣候變化新概念的提出[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3年05期
4 劉燕華;錢鳳魁;王文濤;葛全勝;馬翠梅;張九天;何霄嘉;;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技術框架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3年05期
5 ;Drought over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Results of RegCM3[J];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2012年06期
6 潘韜;劉玉潔;張九天;王文濤;;適應氣候變化技術體系的集成創(chuàng)新機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2年11期
7 何霄嘉;張于光;張九天;李迪強;;中國生物多樣性適應氣候變化策略研究[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2年20期
8 趙巍巖;趙挺潔;張宇;張曉愛;;適應氣候變化是當務之急[J];北方環(huán)境;2012年01期
9 申端鋒;;稅費改革后農田水利建設的困境與出路研究——以湖北沙洋、宜都、南漳3縣的調查為例[J];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10 陳雷;;加強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 進一步夯實農業(yè)增產農民增收基礎[J];中國水利;2011年2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趙純均,華立;Multiagent仿真與資源稀缺下的適應行為[J];管理科學學報;1999年04期
2 周世杰,王和平,程灶火;不同經濟文化地區(qū)學齡兒童適應行為的比較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6年03期
3 李囡;;為何松柏可以四季常青?[J];科學大眾(小學版);2012年09期
4 王媛,方修琦,徐錟,戴玉娟;氣候變暖與東北地區(qū)水稻種植的適應行為[J];資源科學;2005年01期
5 ;[J];;年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聶衍剛;鄭雪;;青少年社會適應行為的結構及測評[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2 劉航英;吳洪劍;徐志敏;王壯業(yè);;兒童適應行為及其研究[A];山東省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二屆學術研討會優(yōu)秀論文選編[C];2001年
3 聶衍剛;鄭雪;;青少年社會適應行為特點的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4 王穎濤;;兒童社會適應行為兩種評定方法相關分析[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殘疾人心理衛(wèi)生分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1996年
5 侯麟科;仇煥廣;崔永偉;;氣候變化下農業(yè)適應行為的現(xiàn)狀、研究進展及我國的對策[A];第八屆博士生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6 曾保春;陶德清;;輕度智力落后學生家庭環(huán)境與適應行為發(fā)展的研究[A];第九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2001年
7 ;書訊[A];第六屆海峽兩岸心血管科學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8 殷曉菲;劉長江;;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發(fā)展特點[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9 白學軍;方曉義;王耘;;兒童合作行為發(fā)展的實驗研究[A];第八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97年
10 陳達光;王雪芳;;福州市馬尾區(qū)農村6.5~12歲輕度精神發(fā)育遲滯兒童能力調查[A];第七屆全國(內地、港、澳)“兒童發(fā)育與行為科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聶衍剛;青少年社會適應行為及影響因素的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曹向向;0-3歲兒童社會適應行為發(fā)展評價問卷編制[D];山西大學;2014年
2 孫倩倩;沈陽市3-6歲流動兒童社會適應行為發(fā)展狀況的調查[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3 文昭映;中·韓四、五歲兒童社會適應行為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4 林玉慶;流動兒童學校適應行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5 張瓊;青少年友誼滿意度的結構與宜人性、學校適應行為的關系[D];廣州大學;2013年
6 周文娟;數(shù)字化游戲中非玩家角色自適應行為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5年
7 蘇勃;35例多動癥小學生適應行為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5年
8 崔琳;兒童自我調節(jié)、教師課堂質量對兒童課堂適應行為的影響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年
9 丁莉;青少年自我意識與社會適應行為的關系[D];廣州大學;2008年
10 楊安;青少年元認知、大五人格特質與學習適應行為的關系[D];廣州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23063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nykj/1230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