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雨侵蝕過程中黑土團聚體流失特征
發(fā)布時間:2017-11-10 04:25
本文關鍵詞:降雨侵蝕過程中黑土團聚體流失特征
更多相關文章: 模擬降雨 降雨侵蝕過程 團聚體流失 黑土區(qū)
【摘要】:坡面侵蝕過程中土壤團聚體流失可直接反映土壤團聚體的破碎程度以及雨滴打擊和徑流搬運之間的相互作用。基于模擬降雨試驗,研究降雨侵蝕過程中黑土坡面土壤團聚體流失特征。試驗處理包括黑土區(qū)常見的2個侵蝕性降雨(50、100mm/h降雨強度)和2個坡度(5°和7.5°)以及2種地面處理(裸露休閑和秸稈覆蓋)。結果表明:裸露休閑處理下徑流含沙量是秸稈覆蓋處理的27.5—141.3倍,且不同處理下含沙量最大值均出現(xiàn)在降雨初期。覆蓋秸稈與無覆蓋試驗處理下土壤團聚體流失均以0.25 mm微團聚體為主。秸稈覆蓋試驗處理下泥沙中0.25 mm微團聚體流失量占團聚體流失總量的34.5%—56.8%,而在裸露休閑處理下其值達到82%以上。秸稈覆蓋處理下的各粒級團聚體流失量較裸露休閑試驗處理減少了33.3%以上,其中差異最明顯的是≥1 mm粒級團聚體與0.25 mm微團聚體,二者分別較裸露休閑處理減少了43.1%—96.4%和99.0%以上。秸稈覆蓋處理下的0.25—2 mm粒級團聚體流失比例較裸露休閑處理明顯增加。秸稈覆蓋試驗處理下流失團聚體的平均重量直徑(MWD)和幾何平均直徑(GMD)分別是裸露休閑處理的1.5—2.9和1.7—2.0倍;而秸稈覆蓋處理下的平均重量比表面積(MWSSA)和分形維數(shù)(D)較裸露休閑處理分別減少了26.2%—32.9%和5.1%—6.7%。
【作者單位】: 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nóng)業(yè)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臨沂大學水土保持與環(huán)境保育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41271299)
【分類號】:S157.1
【正文快照】: 坡面土壤侵蝕主要來源于土壤團聚體的破壞,而雨滴打擊和坡面薄層水流為破碎團聚體的流失提供了動力條件[1-3]。降雨條件下土壤團聚體破碎機制主要包括消散作用(快速濕潤條件下土壤團聚體中空氣壓縮產(chǎn)生的應力而引起的破碎)、機械作用(雨滴打擊和徑流搬運等)、黏粒膨脹作用(土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仁陟;黃高寶;蔡立群;羅珠珠;李玲玲;謝軍紅;;幾種保護性耕作措施在黃土高原旱作農(nóng)田的實踐[J];中國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學報;2013年01期
2 郭進;文安邦;嚴冬春;史忠林;巨莉;;三峽庫區(qū)紫色土坡地土壤顆粒流失特征[J];水土保持學報;2012年03期
3 陳正發(fā);史東梅;謝均強;張兵;;紫色土旱坡地土壤團聚體穩(wěn)定性特征對侵蝕過程的影響[J];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2011年13期
4 陳曉燕;牛青霞;周繼;魏朝富;謝德體;何丙輝;;人工模擬降雨條件下紫色土陡坡地土壤顆粒分布空間變異特征[J];水土保持學報;2010年05期
5 劉婷;賈志寬;張睿;鄭甲成;任世春;楊寶平;聶俊峰;劉艷紅;王海霞;;秸稈覆蓋對旱地土壤水分及冬小麥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J];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7期
6 張孝存;鄭粉莉;;基于Le Bissonnais法的東北黑土區(qū)土壤團聚體穩(wěn)定性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5期
7 張少良;張興義;劉曉冰;劉爽;于同艷;;典型黑土侵蝕區(qū)不同耕作措施的水土保持功效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2009年03期
8 周一楊;王恩Y,
本文編號:116507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nykj/116507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