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生植物梭梭根際可培養(yǎng)細菌多樣性分析
本文關鍵詞:旱生植物梭梭根際可培養(yǎng)細菌多樣性分析
更多相關文章: 梭梭 根際土壤 細菌多樣性 新種鑒定 交替赤桿菌屬
【摘要】:在我國干旱和半干旱地區(qū),隨著全球氣候變化以及人為活動影響范圍的增大,“荒漠化”現象也越來越普遍;哪斐闪丝衫猛恋刭Y源的減少,加劇了環(huán)境負載力的衰退,并使得沙塵暴頻發(fā)。這種嚴苛的環(huán)境,對于生長在其中生物具有很大的挑戰(zhàn)性。西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qū)生長的植被在防治中國西部地區(qū)荒漠化方面起著決定性作用。享有“荒漠森林”之稱的梭梭荒漠植物群系更是在其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使梭梭在西部荒漠地區(qū)大面積的扎根生長,是我們減緩甚至恢復該地區(qū)荒漠化必須要考慮的問題。近年來,人們將目光越來越多聚焦在根際促生菌的研究上,因為它們不僅可以促進植物生長、減少病蟲害,相應也減少了對環(huán)境具有極大破壞力和對人體有極大傷害的化肥和殺蟲劑的使用。本論文通過分析內蒙古阿拉善右旗和甘肅民勤不同封育年限的梭梭根際土壤細菌多樣性,來闡述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交匯地帶梭梭根際可培養(yǎng)細菌多樣性的異同,并從中挖掘具有良好促生特性并能適應沙漠嚴苛環(huán)境的菌種資源。本文選取了阿拉善右旗及甘肅民勤不同封育年限的梭梭根際土壤樣品16個,從中分離純化可培養(yǎng)細菌,根據16S rRNA基因序列的測序結果,結合構建的系統進化樹,分析了根際土壤可培養(yǎng)細菌的多樣性及其異同,并對可能是交替赤桿菌屬新種的一株候選菌株進行了細致地分類和鑒定研究,主要結果如下:1.兩地土壤可培養(yǎng)細菌群落組成基本一致,優(yōu)勢菌落基本一致,總體來說,民勤的土壤含水量要好于阿拉善右旗,土壤條件更好,使得微生物多樣性要稍好于阿拉善右旗,同時阿拉善右旗和民勤梭梭根際土壤擁有各自獨特的菌株。2.從4份無梭梭根際土壤,12份不同封育年限梭梭根際土壤樣品中,共分離出293株可培養(yǎng)細菌菌株,可以歸于六個門類:放線菌門(Actinobacteria)、厚壁菌門(Firmicutes)、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α-變形菌門(α-Proteobacteria)、γ-變形菌門(γ-Proteobacteria)和β-變形菌門(β-Proteobacteria)。3.通過一系列鑒定和系統發(fā)育學研究,獲得了可能的新種代表菌株36株,約占分離出總菌株數的9.4%。對其中一株交替赤桿菌屬細菌新種鑒定完畢,定名為Altererythrobacter soli。4.在梭梭根際土壤可培養(yǎng)細菌多樣性的研究過程中,我們還得到了多株具有PGPR特性的菌株。目前,選取芽孢桿菌屬(Bacillus)的一菌株WM13-24與模式植物擬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進行了互作實驗,已初步發(fā)現其對擬南芥具有良好的促生效果,進一步的研究正在進行中。從以上結果可以看出,阿拉善右旗和民勤所處的兩大荒漠的梭梭根際土壤中蘊藏著自己獨有的可培養(yǎng)細菌,這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我國極端環(huán)境微生物物種資源,并且為干旱高鹽堿條件下微生物資源的研究與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分離純化得到的具PGPR特性的菌株,為我們下一步開發(fā)抗逆促生微生物菌肥,提高人工培育梭梭和栽培作物的抗逆性等方面的研究和應用提供了豐富的菌種資源。
【關鍵詞】:梭梭 根際土壤 細菌多樣性 新種鑒定 交替赤桿菌屬
【學位授予單位】: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S154.3
【目錄】: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引言11-13
- 第二章 國內外研究進展13-25
- 2.1 旱生植物梭梭研究進展13-14
- 2.2 土壤有益微生物研究進展14-15
- 2.3 植物根際促生菌研究進展15-22
- 2.3.1 根際促生菌對種子萌發(fā)的調控16
- 2.3.2 根際促生菌對植物生長發(fā)育的調控16-18
- 2.3.3 根際促生菌對植物抵抗非生物脅迫的調控18-22
- 2.4 極端環(huán)境下微生物多樣性研究進展22-25
- 2.4.1 嗜冷微生物22
- 2.4.2 嗜熱微生物22-23
- 2.4.3 嗜酸微生物23
- 2.4.4 嗜堿微生物23
- 2.4.5 嗜鹽微生物23-24
- 2.4.6 嗜壓微生物24-25
- 第三章 梭梭根際土壤可培養(yǎng)細菌的多樣性25-51
- 3.1 材料和方法25-30
- 3.1.1 實驗材料25-26
- 3.1.2 培養(yǎng)基26
- 3.1.3 實驗方法26-29
- 3.1.4 技術路線29-30
- 3.2 結果和分析30-47
- 3.2.1 兩地夏、冬季土壤含水量30-31
- 3.2.2 兩地土壤pH值31
- 3.2.3 梭梭根際土壤可培養(yǎng)細菌基本形態(tài)特征31
- 3.2.4 梭梭根際土壤可培養(yǎng)細菌數量31-32
- 3.2.5 梭梭根際土壤可培養(yǎng)細菌的多樣性分析32-46
- 3.2.6 具有PRGR特性的細菌菌株的促生實驗46-47
- 3.3 討論47-51
- 3.3.1 兩地夏、冬季土壤含水量47
- 3.3.2 兩地土壤pH值47
- 3.3.3 梭梭根際土壤可培養(yǎng)細菌基本特征47-48
- 3.3.4 梭梭根際土壤可培養(yǎng)細菌數量48
- 3.3.5 梭梭根際土壤可培養(yǎng)細菌的多樣性分析48-50
- 3.3.6 具有PRGR特性的細菌菌株的促生實驗50-51
- 第四章 交替赤桿菌屬(Altererythrobacter)一新種的分離和鑒定51-61
- 4.1 材料和方法51-53
- 4.1.1 實驗材料51
- 4.1.2 培養(yǎng)基51
- 4.1.3 實驗方法51-53
- 4.2 結果和分析53-59
- 4.2.1 形態(tài)特征和生長特性53-54
- 4.2.2 生理生化特征和化學分類特性54-57
- 4.2.3 分子生物學特性57-59
- 4.3 討論59-61
- 第五章 結論61-62
- 參考文獻62-72
- 個人簡介72-74
- 導師簡介74-75
- 致謝75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振高,吳留松,喬鳳珍,萬煥楣;水稻根際微生物生態(tài)研究的改良埋片法[J];生態(tài)學雜志;1988年01期
2 熊明彪,何建平,宋光煜;根分泌物對根際微生物生態(tài)分布的影響[J];土壤通報;2002年02期
3 劉洪升,宋秋華,李鳳民;根分泌物對根際礦物營養(yǎng)及根際微生物的效應[J];西北植物學報;2002年03期
4 朱麗霞,章家恩,劉文高;根系分泌物與根際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綜述[J];生態(tài)環(huán)境;2003年01期
5 陸雅海;張福鎖;;根際微生物研究進展[J];土壤;2006年02期
6 劉峰;溫學森;;根系分泌物與根際微生物關系的研究進展[J];食品與藥品;2006年10期
7 趙艷;張曉波;;影響植物根際微生物區(qū)系之因素研究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07年08期
8 李春儉;馬瑋;張福鎖;;根際對話及其對植物生長的影響[J];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2008年01期
9 邱并生;;伊貝根際微生物[J];微生物學通報;2010年08期
10 袁麗杰;;植物根際微生物次級代謝產物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年2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丁浩;徐亞同;凌云;米文秀;;夢清園蘆葦濕地根際微生物特性研究[A];中國生態(tài)學會2006學術年會論文薈萃[C];2006年
2 卓勝;賀鴻志;黎華壽;秦之璇;;植物間作體系根際修復土壤多氯聯苯的效應[A];第三屆全國農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林偉杰;紀成燦;顧鋼;彭懷俊;;根際微生物研究現狀與應用前景[A];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第六屆青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植物病理學研究進展(第五卷)[C];2003年
4 祖慧琳;朱敏敏;李永春;楊統一;劉s,
本文編號:11197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nykj/1119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