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速海地區(qū)Beglitsa黃土剖面顆粒表面特征及環(huán)境意義
本文關鍵詞:亞速海地區(qū)Beglitsa黃土剖面顆粒表面特征及環(huán)境意義
更多相關文章: 亞速海 黃土 掃描電子顯微鏡 表面特征 環(huán)境意義
【摘要】:第四紀是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最重要的地質(zhì)年代,而黃土以其沉積廣泛、連續(xù)性強和分辨率較高的特點成為了研究第四紀氣候環(huán)境變化的重要載體之一,亞速海地區(qū)是歐亞黃土帶分布的重要區(qū)域之一,目前對亞速海地區(qū)更新世以來的黃土-古土壤序列已經(jīng)取得了很多成果,本文通過掃描電子顯微鏡對亞速海地區(qū)Beglitsa剖面的黃土石英顆粒表面微形態(tài)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觀測,試圖對亞速海地區(qū)黃土的物源、搬運和沉積過程做出分析、研究。本文主要得到了如下相關結(jié)論:Beglitsa黃土剖面樣品石英顆粒表面微形態(tài)具有階梯狀斷口、貝殼狀斷口、V形撞擊坑、碟形撞擊坑和新月形撞擊坑等痕跡。很多顆粒表面出現(xiàn)方向、角度不同的多個解理面,Beglitsa黃土剖面石英顆粒具有明顯的風力搬運特征,個別顆粒的特征還指示了黃土物源可能有來源于大陸冰蓋前沿的信息。Beglitsa黃土剖面石英顆粒的微形態(tài)中,具有的磨圓痕跡,表明有些顆粒經(jīng)歷了水流搬運過程。Beglitsa黃土有些顆粒表面溶蝕、淀積痕跡特征的差異,表明了黃土堆積后的化學風化過程的強弱。Beglitsa黃土剖面的黃土顆粒的微觀特征可以反映黃土物質(zhì)的形成過程、搬運過程和后期的風化過程。
【關鍵詞】:亞速海 黃土 掃描電子顯微鏡 表面特征 環(huán)境意義
【學位授予單位】: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S152.3
【目錄】: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緒論7-12
- 1.1 選題背景及意義7-8
- 1.2 歐洲黃土研究進展8-9
- 1.3 掃描電子顯微鏡在沉積物研究中的應用現(xiàn)狀9-12
- 第二章 研究區(qū)概況與研究方法12-19
- 2.1 研究區(qū)概況12-13
- 2.2 剖面概況13-15
- 2.3 樣品處理與研究方法15-19
- 2.3.1 磁化率指標的測試15
- 2.3.2 粒度指標的測試15-16
- 2.3.3 色度指標(L*、a*、b*)的測試16
- 2.3.4 CaCO3指標的測試16-17
- 2.3.5 總有機碳(TOC)指標的測試17-18
- 2.3.6 石英表面微形態(tài)的實驗方法18-19
- 第三章 亞速海地區(qū)古氣候劃分19-24
- 3.1 黃土各項指標氣候意義19-21
- 3.2 Beglitsa剖面古氣候地層劃分21-24
- 第四章 Beglitsa剖面黃土石英顆粒表面微形態(tài)研究24-58
- 4.1 石英顆粒表面特征及其意義24-27
- 4.2 Beglitsa剖面石英顆粒表面微形態(tài)特征研究27-51
- 4.3 Beglitsa剖面石英顆粒表面微形態(tài)特征意義分析51-58
- 第五章 主要結(jié)論與展望58-59
- 5.1 主要結(jié)論58
- 5.2 存在問題及研究展望58-59
- 參考文獻59-66
- 在學期間的研究成果66-67
- 致謝67-68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孫福慶,文啟忠,刁桂儀,余素華;古土壤地球化學的某些問題——黃土風化過程中元素的變化[J];土壤學報;1983年02期
2 韋玉春,張建明,倪紹祥;對數(shù)比統(tǒng)計分析在黃土剖面化學組成中應用的研究[J];南京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年02期
3 賀秀斌,唐克麗;黃土剖面水文地質(zhì)特性的初步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1999年02期
4 汪夕彬,田均良,戚天慶,劉普靈,宋才熾,李雅琦;陜西扶風新集黃土剖面中的稀土元素[J];土壤學報;1986年01期
5 ;[J];;年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高金城;李柏年;方小敏;張林源;艾南山;陳尚文;王明珍;;蘭州九州臺黃土剖面粘土礦物的電鏡初步研究[A];第四次全國電子顯微學會議論文摘要集[C];1986年
2 孫玉兵;陳天虎;謝巧勤;;西峰黃土剖面碳酸鹽變化及其古氣候記錄意義[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1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3 夏敦勝;陳發(fā)虎;劉秀銘;賈佳;魏海濤;;西天山地區(qū)典型黃土剖面磁學特征及其環(huán)境意義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4 ;水文地質(zhì)工程地質(zhì)研究所 成果簡介[A];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文集(1982中英文合訂本)[C];198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楊英;近十五萬年以來渭南黃土剖面的元素碳記錄[D];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0年
2 周斌;晚新生代以來靈臺黃土剖面元素碳記錄與氣候環(huán)境變化[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王琳棟;亞速海地區(qū)Beglitsa黃土剖面顆粒表面特征及環(huán)境意義[D];蘭州大學;2016年
2 陳巧志;西安任家坡黃土剖面地層液塑限研究[D];長安大學;2012年
3 昝立宏;陜西藍田公王嶺黃土剖面古氣候特征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05年
4 劉海龍;西峰及洛川黃土剖面地層擊實特性研究[D];長安大學;2014年
5 柏松;岷江上游干旱河谷黃土剖面的土壤發(fā)生特征及其古環(huán)境意義[D];四川大學;2005年
6 劉植;喀爾巴阡盆地南部塞爾維亞Titel黃土剖面的磁學記錄特征[D];蘭州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06193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nykj/1061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