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茅香柱菌形態(tài)學、生理學及系統(tǒng)發(fā)育研究
本文關鍵詞:鴨茅香柱菌形態(tài)學、生理學及系統(tǒng)發(fā)育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內生真菌 Epichloё-Dactylis glomerata共生體 培養(yǎng)特征 ITS序列
【摘要】:本文對新疆鴨茅進行采樣調查,發(fā)現(xiàn)在鴨茅的分蘗上長有真菌子座,子座圓柱狀,成熟期為黃色,表面粗糙,子座長45~55mm;在PDA培養(yǎng)基上25℃培養(yǎng)2周后,菌落直徑45~54mm,菌落正面白色,棉質,質地緊密,中央隆起或稍有皺褶,背面白色至黃色;菌絲體細長,分枝,分隔,不易產生分生孢子。在受到脅迫時產生孢子,孢子梗長13~33μm,基部寬2.7~4.1μm,頂端變尖小于1μm;分生孢子無色透明,橢圓形或腎形,單個頂生,(4.1±0.5)μm×(2.2±0.5)μm;為典型的Epichloё屬真菌。利用碳源能力由強到弱依次為:蔗糖果糖葡萄糖淀粉。利用硝酸銨的能力最強,之后依次為蛋白胨和硝酸鉀,具有分解酪蛋白淀粉能力。選擇菌株Ed0907,利用rDNAITS序列分析構建了系統(tǒng)發(fā)育樹,結果表明分離菌株(Ed0907)與Epichloёtyphina聚為一枝,相似率為100%。根據以上結果,確定分離菌株為Epichloё真菌。
【作者單位】: 草地農業(yè)系統(tǒng)國家重點實驗室蘭州大學草地農業(yè)科技學院;白銀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
【關鍵詞】: 內生真菌 Epichloё-Dactylis glomerata共生體 培養(yǎng)特征 ITS序列
【基金】:國家973計劃課題(2014CB13870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372366)資助
【分類號】:S543.3;S182
【正文快照】: 鴨茅(Dactylis glomerata)又名雞腳草、果園草,是禾本科疏叢型多年生優(yōu)質牧草[1],營養(yǎng)豐富,草質柔軟,適口性好,產草量高,耐旱、耐熱、耐瘠薄以及耐蔭能力均較強[2],近年來,鴨茅在我國四川、重慶、山西、甘肅、黑龍江、青海、新疆、陜西、貴州、云南、湖北、吉林、江蘇等省廣泛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郭良棟;內生真菌研究進展[J];菌物系統(tǒng);2001年01期
2 任安芝,高玉葆;禾草類內生真菌的研究進展[J];微生物學通報;2004年02期
3 孫端方;冉雪琴;王嘉福;;一株產紫杉醇羅漢松內生真菌的分離和鑒定[J];微生物學報;2008年05期
4 梁宇,高玉葆;內生真菌對植物生長發(fā)育及抗逆性的影響[J];植物學通報;2000年01期
5 陳賢興,陳析豐,南旭陽,何獻武;喜樹果內生真菌的分離與鑒定[J];河南科學;2003年04期
6 孫翔;李文超;郭守玉;郭良棟;;內生真菌V.中國樹木和地衣內生真菌三個新記錄屬種(英文)[J];菌物學報;2007年02期
7 侯奎;劉玉軍;陸榮;劉小娟;周蕓;樊美珍;;葛內生真菌次生代謝產物清除自由基活性的研究[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2008年02期
8 馮乃憲;徐爾尼;幸鋒;徐穎宣;劉東曉;;沉香內生真菌分離鑒定的初步研究[J];中國釀造;2008年16期
9 鄧祖軍;曹理想;Vrijmoed Lilian L P;陸勇軍;周世寧;;紅樹林植物桐花樹內生真菌類群分布的研究[J];熱帶海洋學報;2010年03期
10 尹建雯,陳有為,楊麗源,李治瀅,周斌,李紹蘭;蘆薈植物內生真菌的研究Ⅰ.內生真菌的分離及鑒定[J];微生物學雜志;2004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郭良棟;;內生真菌研究進展與展望[A];中國菌物學會第四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全國第七屆菌物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8年
2 陳法軍;黃永青;葉萬輝;;內生真菌及其意義[A];生物多樣性研究進展——首屆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持續(xù)利用研討會論文集[C];1994年
3 陸濤;高龍;紀燕玲;王志偉;;溫度處理對鵝觀草種子內生真菌垂直傳播能力的影響[A];中國菌物學會第五屆會員代表大會暨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1年
4 張猛;;小麥和玉米內生真菌的分離與鑒定[A];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5 陳賢興;陳析豐;南旭陽;何獻武;;喜樹果內生真菌的分離與鑒定[A];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歷史責任——中國科協(xié)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上)[C];2003年
6 楊民和;王國紅;;茶樹內生真菌資源及其利用潛力[A];第四屆全國微生物資源學術暨國家微生物資源平臺運行服務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7 陳曄;樊有賦;彭琴;劉瑜琦;羅敏;李軍;;銀杏內生真菌Ⅳ——銀杏不同生長期內生真菌的分布[A];湖北省遺傳學會、江西省遺傳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8 陳曄;樊有賦;彭琴;劉瑜琦;羅敏;李軍;;銀杏內生真菌Ⅳ——銀杏不同生長期內生真菌的分布[A];中國菌物學會第二屆青年菌物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6年
9 苗文莉;禹樂樂;李文杰;唐保宏;;幾種麥田雜草內生真菌的多樣性研究[A];2010年中國菌物學會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10 康冀川;蘇昊;何勁;靳瑞;雷幫星;文庭池;;藥用植物內生真菌的研究[A];2010年中國菌物學會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曉彬;五株內生真菌的化學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山東大學;2015年
2 宋梅玲;野大麥內生真菌共生體耐鹽性的生理機制研究[D];蘭州大學;2015年
3 周連玉;基于代謝組學的中華羊茅-內生真菌共生體響應低溫脅迫的生化機制[D];蘭州大學;2015年
4 陳麗;醉馬草內生真菌分子檢測、基因型及產堿多樣性的研究[D];蘭州大學;2015年
5 武文斌;蒺藜內生真菌及其次生代謝產物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4年
6 王佳瑩;內生真菌間座殼屬多樣性、無柄盤菌代謝產物及炭角菌與植物互作研究[D];浙江大學;2015年
7 賈彤;內生真菌種類、宿主植物基因型和水分養(yǎng)分條件對天然禾草—內生真菌共生體生理生態(tài)特征的影響研究[D];南開大學;2014年
8 丁廣治;三種內生真菌代謝產物化學成分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0年
9 張翼;兩株海藻內生真菌次生代謝產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10 汪業(yè)春;產紫杉醇內生真菌的遺傳轉化及紫杉醇合成途徑相關基因的克隆[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馬聰聰;三尖杉兩株內生真菌次生代謝產物的研究[D];陜西科技大學;2015年
2 李婷;黑果枸杞內生真菌R43的次生代謝產物的研究[D];陜西科技大學;2015年
3 向建輝;黃連內生真菌中小檗堿的分離與鑒定[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年
4 毛光瑞;陜西核桃內生真菌多樣性及其抑菌活性初步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年
5 羅彪;黃帚橐吾內生真菌的分離鑒定及其代謝產物抑菌活性研究[D];四川農業(yè)大學;2015年
6 劉正瓊;魚腥草內生真菌分離及其抑菌活性研究[D];四川農業(yè)大學;2012年
7 何映霞;珙桐產黃酮內生真菌的分離及鑒定[D];貴州大學;2008年
8 王增福;釀酒葡萄內生真菌、次生代謝產物初步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9 張嵐;牡丹內生真菌多樣性[D];河南科技大學;2015年
10 單淑芳;苦楝內生真菌生物多樣性及其代謝產物生物活性的研究[D];安徽農業(yè)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03854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nykj/1038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