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T-MTJ建模與相關保留寄存器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8-07 16:18
本文關鍵詞:STT-MTJ建模與相關保留寄存器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自旋轉移力矩磁隧道結 非易失性存儲器 寄存器 保留寄存器
【摘要】:便攜式設備和可穿戴設備快速發(fā)展,使得人們對設備的續(xù)航時間越來越關注。落實到芯片設計,則是對低功耗的需求日益強烈。再加上先進工藝下的泄漏功耗占芯片總功耗的比例上升,低功耗技術中的待機功耗優(yōu)化技術顯得尤為重要。實現(xiàn)低待機功耗的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電源門控技術(Power Gating),但是電源關斷后,被關斷模塊內(nèi)部的狀態(tài)數(shù)據(jù)也會丟失。 解決斷電后數(shù)據(jù)丟失的辦法是使用保留寄存器(Retention Register)。但傳統(tǒng)的保留寄存器有如下缺點:缺點一是沒有徹底斷電,增加了待機功耗。主電源(primary power supply)斷電后,數(shù)據(jù)保留電路仍然在工作,當寄存器數(shù)量較多時,仍然會引起較大的待機功耗;缺點二是,增加了布局布線難度。一方面由于使用雙電源供電,在布局布線時,不僅需要為主電源留出面線空間,還需要為輔助電源(backup power supply)留出布線空間;另一方面,數(shù)據(jù)保留電路的控制信號不能關斷,在可關斷電壓域中必須使用常通電標準單元(Always On Standard Cell)傳輸這些控制信號。 隨著非易失性存儲器(Non-volatile Memory, NVM)的發(fā)展,可以使用基于非易失性存儲單元的寄存器。由于NVM斷電后數(shù)據(jù)不會丟失,本身就具有數(shù)據(jù)保留功能,無需使用雙電源供電。在眾多的非易失性存儲單元中,自旋轉移力矩磁隧道結(Spin-Torque-Transfer Magnetic Tunnel Junction, STT-MTJ)因為有著非易失性,無限的寫次數(shù)、兼容CMOS工藝、不會增加器件面積以及良好的可縮放性等諸如多優(yōu)點而得到了廣泛的研究。本文對STT-MTJ、STT-MTJ關鍵讀寫電路及STT-MTJ在寄存器中的應用做了系統(tǒng)的研究,主要工作內(nèi)容如下: (1)對STT-MTJ仿真模型進行了研究:基于STT磁隧道結的物理方程,包括電阻、臨界電流、翻轉條件以及熱擾動等物理方程,建立了可與CMOS電路聯(lián)合仿真的行為模型,并使用HSPICE進行了初步驗證。 (2)對STT-MTJ的寫入電路進行了研究,分析了驅(qū)動強度與MTJ翻轉功耗、寫延遲的關系,并探討了在STT-MTJ寄存器應用中如何選擇MTJ寫電路的驅(qū)動強度。 (3)對STT-MTJ的讀取電路進行了研究,分析了管子大小與讀延遲、讀干擾的關系,分析了讀取電路對電荷的敏感性,并指出在電路實現(xiàn)時的注意事項。 (4)對STT-MTJ寄存器及STT-MTJ保留寄存器進行了研究,分析了傳統(tǒng)STT-MTJ寄存器,并指出其存在的速度慢、功耗大等問題;分析了現(xiàn)有的STT-MTJ保留寄存器,及其存在的數(shù)據(jù)覆蓋問題;基于上述的STT-MTJ模型研究、讀寫電路研究,設計了新型的STT-MTJ保留寄存器結構,相比傳統(tǒng)STT-MTJ寄存器,速度提高了15.2倍,功耗明顯降低(下降幅度取決于工作情況),而面積僅增加了12.5%;相比現(xiàn)有的STT-MTJ保留寄存器,本電路克服了數(shù)據(jù)覆蓋問題,而面積并未增加,速度也相差無幾(只相差11ps)。
【關鍵詞】:自旋轉移力矩磁隧道結 非易失性存儲器 寄存器 保留寄存器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TP333
【目錄】:
- 致謝4-5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目錄9-12
- 圖索引12-14
- 表索引14-15
- 1. 緒論15-22
- 1.1 選題背景與研究意義15
- 1.2 保留寄存器簡介15-17
- 1.3 自旋轉移力矩磁隧道結簡介17-20
- 1.3.1 STT-MTJ的特點17-18
- 1.3.2 STT-MTJ的工藝現(xiàn)狀18-19
- 1.3.3 STT-MTJ寄存器的研究現(xiàn)狀19-20
- 1.4 論文的創(chuàng)新點20-21
- 1.5 論文主要內(nèi)容與論文結構21-22
- 2 STT-MTJ的建模與仿真22-39
- 2.1 STT-MTJ建模22-30
- 2.1.1 STT-MTJ電阻23-24
- 2.1.2 臨界電流24-25
- 2.1.3 翻轉條件25-27
- 2.1.4 熱擾動27-28
- 2.1.5 整體實現(xiàn)28-30
- 2.2 仿真模型的驗證30-38
- 2.2.1 P狀態(tài)仿真30-31
- 2.2.2 AP狀態(tài)仿真31-33
- 2.2.3 R-I曲線仿真33-35
- 2.2.4 數(shù)據(jù)保存時間仿真35-38
- 2.3 本章小結38-39
- 3 STT-MTJ保留寄存器的電路設計39-50
- 3.1 整體結構的選擇39-40
- 3.2 主從級的電路設計40-43
- 3.2.1 結構設計40-43
- 3.2.2 晶體管參數(shù)選取43
- 3.3 STT-MTJ寫電路43-45
- 3.3.1 結構設計43-44
- 3.3.2 晶體管參數(shù)選取44-45
- 3.4 STT-MTJ讀電路45-47
- 3.4.1 結構設計45-46
- 3.4.2 晶體管參數(shù)選取46-47
- 3.5 整體電路及版圖實現(xiàn)47-49
- 3.5.1 結構設計47-48
- 3.5.2 版圖實現(xiàn)48-49
- 3.6 本章小結49-50
- 4 實驗結果與分析討論50-64
- 4.1 仿真環(huán)境50
- 4.2 功能仿真50-55
- 4.2.1 DFF模式50-51
- 4.2.2 數(shù)據(jù)保存模式51-53
- 4.2.3 數(shù)據(jù)恢復模式53-54
- 4.2.4 待機模式54-55
- 4.2.5 結論55
- 4.3 與傳統(tǒng)STT-MTJ寄存器對比55-58
- 4.3.1 參數(shù)匯總56-57
- 4.3.2 對比分析57-58
- 4.3.3 結論58
- 4.4 與現(xiàn)有的STT-MTJ保留寄存器對比58-63
- 4.4.1 參數(shù)匯總59-60
- 4.4.2 對比分析60-63
- 4.4.3 結論63
- 4.5 本章小結63-64
- 5 總結和展望64-66
- 參考文獻66-69
- 作者簡介69-70
- 作者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70
【相似文獻】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曾劍銘;STT-MTJ建模與相關保留寄存器研究[D];浙江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63556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suanjikexuelunwen/63556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