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設備中基于人體通信的身份識別方法研究
本文關鍵詞:可穿戴設備中基于人體通信的身份識別方法研究 出處:《計算機應用研究》2017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穿戴式設備 人體通信 生物識別 梯度 支持向量機
【摘要】:針對目前生物識別技術在穿戴式設備上應用的缺陷,提出一種可應用于可穿戴設備上的生物識別方法。利用300 k Hz~1.5 GHz的電磁波在人體通信信道傳輸中產生的幅度衰減特性曲線作為生物特征。為了驗證此方法的可行性,首先,利用矢量網(wǎng)絡分析儀測量生物特征;其次,提取數(shù)據(jù)的梯度,使用支持向量機進行分類器模型訓練和測試。驗證結果與直接對采集的生物特征進行分析的方法對比,引入梯度的分析方法使得正確識別率從90.45%提高到94.54%,等錯誤率從0.95%降低到0.14%,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線下面積從0.997 1增加到0.999 9。因此,基于人體通信的身份識別方法可為穿戴式設備的身份認證系統(tǒng)研究提供一種方法。
[Abstract]:In order to verify the feasibility of the method ,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re measured by using the vector network analyzer , and then the gradient of the data is extracted , and the classifier model training and testing are carried out by using a support vector machine .
【作者單位】: 湘潭大學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yī)學與健康工程研究所;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U1505251,61403366) 廣東省省級科技計劃項目(2015A020214018) 深圳市技術開發(fā)項目(CXZZ20150505093829778)
【分類號】:TP391.41;TP368.33
【正文快照】: 0引言隨著可穿戴設備與物聯(lián)網(wǎng)的快速發(fā)展,可穿戴式計算應用和產業(yè)前景越來越廣闊,并有望成為全球下一個經(jīng)濟增長點[1,2]。可穿戴設備通過各類傳感器進行感知,無時無刻不在記錄用戶的行為動作、位置、環(huán)境、生理健康等大量的隱私信息,因此,可穿戴設備的隱私保護變得非常緊迫和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曹輝;曹禮剛;簡興祥;;基于神經(jīng)網(wǎng)絡融合的語音人臉身份識別方法[J];計算機工程;2007年11期
2 師黎;郭豹;李中健;趙云;;基于心電圖的身份識別方法[J];計算機工程;2011年01期
3 武曉春;黃萱菁;吳立德;;基于語義分析的作者身份識別方法研究[J];中文信息學報;2006年06期
4 王全義;;各類基金交易系統(tǒng)用戶身份識別方法的安全隱患[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1年06期
5 李鴻飛;田康生;金宏斌;方維華;;一種交互合成的目標身份識別方法[J];彈箭與制導學報;2011年01期
6 雷航;童莉;平西建;;平面赤足跡特征分析與身份識別方法[J];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學報;2008年05期
7 朱明;黃云;陳鋒;;基于口令擊鍵過程的用戶身份識別方法研究[J];模式識別與人工智能;2003年02期
8 羅榮芳;林土勝;吳霆;;基于人體手指指節(jié)折痕的身份識別方法(英文)[J];光電工程;2007年06期
9 劉南杰;趙海濤;;一種網(wǎng)絡空間中的數(shù)字基因身份識別方法[J];信息通信技術;2012年06期
10 李巍巍;成謝鋒;;應用主成分分析法的ECG身份識別方法[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毛承勝;胡斌;;普適環(huán)境下基于EEG的身份識別方法[A];第六屆和諧人機環(huán)境聯(lián)合學術會議(HHME2010)、第19屆全國多媒體學術會議(NCMT2010)、第6屆全國人機交互學術會議(CHCI2010)、第5屆全國普適計算學術會議(PCC2010)論文集[C];2010年
2 李蕊;須俊滟;席淑華;;兩種患者身份識別方法在急診臨時輸液室中的應用效果[A];《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更名十周年、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創(chuàng)刊一周年慶典《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第十屆組稿會、第三屆急診醫(yī)學青年論壇論文匯編[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記者 劉偉 高新區(qū)(濱江)報道組 余小平 宋桔麗;我市“靜脈身份證”技術獲突破[N];杭州日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段丁博;基于上下文的移動多媒體信息標注和管理及關鍵技術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陳玉炎;一種基于PPG信號的身份識別技術[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2 曾亞軍;視頻序列中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識別方法研究[D];北京理工大學;2016年
3 鄭曉娜;基于心電信號的身份識別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5年
4 張歡;一種融合的心電信號身份識別方法[D];西北大學;2015年
5 王婭蓉;基于心電信號頻域特征的身份識別方法研究[D];天津理工大學;2015年
6 王博凱;基于人體特征信息融合的身份識別方法研究[D];天津理工大學;2013年
7 周志銘;基于步態(tài)及人臉特征的身份識別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0年
8 王國;基于裸體腳印的身份識別方法研究[D];蘭州交通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39949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suanjikexuelunwen/1399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