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犯罪取證模型及關鍵技術研究
本文關鍵詞:計算機犯罪取證模型及關鍵技術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中南大學》 2007年
計算機犯罪取證模型及關鍵技術研究
周建華
【摘要】: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計算機與網絡成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相關的各種計算機犯罪現(xiàn)象日益突出。計算機取證技術成為打擊計算機犯罪的重要手段,是目前計算機界和法學界共同研究和關注的重點。 論文對計算機取證技術的現(xiàn)狀和發(fā)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分析了現(xiàn)有的計算機取證模式,就目前主要的動態(tài)取證技術進行了比較,為正確認識計算機取證技術的發(fā)展水平,把握計算機取證研究的正確發(fā)展方向建立了一定的基礎。 結合當前知識管理領域的最新技術,論文提出了基于Ontology的數(shù)字證據(jù)表示方法,對數(shù)字證據(jù)進行了統(tǒng)一的知識表示。文章概述了Mobile Agent的關鍵技術、特點及在分布式計算方面的優(yōu)勢,,在此基礎上提出基于移動Agent和靜態(tài)Agent技術相結合的動態(tài)取證系統(tǒng)MADDFS,它采用“分布取證、動態(tài)協(xié)調、區(qū)域監(jiān)督、全局推理”概念模型,用一個類似樹狀的結構來構造分布式動態(tài)取證系統(tǒng),對MADDFS中證據(jù)完整性保護等關鍵技術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較好的解決方案。 本文還在分析數(shù)據(jù)挖掘技術與動態(tài)取證技術兩者特點的基礎上,提出一種基于“過濾、歸一、關聯(lián)、序列、重構”的取證數(shù)據(jù)融合處理機制。 總之,本文的研究成果為進一步探討計算機取證基本方法,從而構建實用有效的計算機取證系統(tǒng)建立了基礎。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中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TP311.52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新霞;;網絡安全隱患防范策略[J];學周刊;2011年21期
2 賈保先;周海臣;;基于Ontology的數(shù)據(jù)挖掘在計算機動態(tài)取證中的應用[J];聊城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2期
3 江原;;建立公共健康模型確保網絡安全[J];信息安全與通信保密;2011年09期
4 徐騰;;探析電子證據(jù)在計算機犯罪中的取證研究[J];自動化與儀器儀表;2011年04期
5 洪韌;高峰;;警惕電腦黑客的入侵[J];上海微型計算機;1998年17期
6 李勛;黃道麗;金波;;網絡犯罪偵查方法探討[J];警察技術;2011年04期
7 袁萌;;一種提高企業(yè)內部文檔輸出安全性的途徑——文檔輸出監(jiān)控與審計系統(tǒng)綜述[J];信息安全與通信保密;2011年07期
8 袁萌;;一種提高企業(yè)內部文檔輸出安全性的途徑——文檔輸出監(jiān)控與審計系統(tǒng)綜述[J];計算機安全;2011年07期
9 李翩;叢秀麗;;如何加強會計電算化管理工作[J];現(xiàn)代經濟信息;2006年11期
10 趙克寶;;計算機網絡安全對策分析[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年0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云彪;張健;;從一起計算機犯罪案的偵破談預防打擊計算機犯罪的對策和問題[A];第十三屆全國計算機安全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1998年
2 張健;楊晶;;計算機犯罪偵破技術的研究與實踐[A];第十二屆全國計算機安全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1997年
3 馬秋楓;;計算機犯罪概念探析[A];第七次全國計算機安全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1992年
4 朱啟祿;;計算機犯罪成因模型的研究與分析[A];第四次全國計算機安全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1989年
5 楊志勇;;淺析計算機犯罪預防[A];第十九次全國計算機安全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4年
6 吉崗;吳乃奇;;對多起計算機犯罪案件的分析談我國計算機犯罪的預防[A];第十三屆全國計算機安全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1998年
7 李勝軍;;關于計算機犯罪的初步研究[A];第四次全國計算機安全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1989年
8 鄒小卓;;淺談計算機犯罪的自我防范[A];第二十一次全國計算機安全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6年
9 ;關于查處計算機犯罪案件探討[A];第十次全國計算機安全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1995年
10 張健;張雙橋;孟玲;姜月英;陳建民;曹輝;張沖之;;計算機犯罪的發(fā)現(xiàn)和偵查取證[A];第14屆全國計算機安全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199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鄢陵縣第二高級中學 胡俊玲;[N];學知報;2010年
2 孫堯;[N];天津政法報;2011年
3 品;[N];國際商報;2000年
4 李梅;[N];計算機世界;2000年
5 毋順杰 詹林 胡天結;[N];中華合作時報;2003年
6 李梅;[N];計算機世界;2000年
7 ;[N];科技日報;2004年
8 人行岱山縣支行 姜雪軍;[N];上海金融報;2001年
9 余松齡;[N];檢察日報;2001年
10 曹玉磊;[N];中國城鄉(xiāng)金融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吳姚睿;基于主動獲取的計算機取證方法及實現(xiàn)技術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2 高德勝;信息犯罪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3 王春元;公共網絡信息系統(tǒng)安全管理的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9年
4 于志宏;視頻安全與網絡安全若干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5 陳琳;自適應動態(tài)網絡取證方法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6 張凱;電子證據(jù)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7 吳興民;秩序、沖突與轉變[D];上海大學;2008年
8 劉志軍;電子證據(jù)完整性的幾個關鍵技術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莊嚴;高科技下的計算機犯罪[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2 徐靜;略論我國刑法中的計算機犯罪[D];華東政法學院;2001年
3 董學華;論計算機犯罪的若干問題[D];華東政法學院;2001年
4 翁美華;計算機犯罪研究[D];華東政法學院;2005年
5 郝文江;計算機犯罪刑事立法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6 楊有君;論計算機犯罪[D];黑龍江大學;2004年
7 呂昕;論計算機犯罪的刑法制衡[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4年
8 李宇新;論特洛伊木馬程序及其引發(fā)的刑法學問題[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9 何玉明;計算機犯罪中的電子證據(jù)及其證據(jù)規(guī)則研究[D];安徽大學;2005年
10 洪韜;計算機犯罪的認定及防治[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3年
本文關鍵詞:計算機犯罪取證模型及關鍵技術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1532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suanjikexuelunwen/115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