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二酰亞胺體系無氰鍍銀添加劑的研究
本文關鍵詞:丁二酰亞胺體系無氰鍍銀添加劑的研究 出處:《電鍍與涂飾》2016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無氰電鍍銀 丁二酰亞胺 光亮劑 表面活性劑 光澤度
【摘要】:先通過單因素試驗研究了光亮劑苯駢三氮唑(BTA)、丙烷磺酸吡啶摀鹽(PPS)和表面活性劑OP-10、平平加對無氰鍍銀層光澤度的影響。基礎鍍液組成和工藝條件為:硝酸銀45 g/L,丁二酰亞胺80 g/L,焦磷酸鉀70 g/L,5,5-二甲基乙酰脲(DMH)15 g/L,氫氧化鉀40 g/L,p H 9.0~9.5,溫度20~30°C,電流密度0.3 A/dm2,時間30 min。再通過正交試驗對上述4種物質進行復配,得到較優(yōu)復合添加劑:BTA 20 mg/L,PPS 10 mg/L,OP-10 50 mg/L,平平加20 mg/L。加入復合添加劑后,鍍液的電流效率、分散能力和覆蓋能力分別為99.3%、75.4%和100.0%,穩(wěn)定性好。所得鍍銀層沿(111)和(200)晶面的取向更為明顯,結晶均勻、細致,表面平整,光澤度達271 Gs,結合力和抗變色性優(yōu)良。
[Abstract]:First, through the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s of brightener three benzo triazole (BTA), propane sulfonic salt cover (PPS) effect and surfactant OP-10, peregal of cyanide free silver plating layer gloss. The basis of bath composition and process conditions were as follows: silver nitrate, 45 g/L, two D imide 80 g/L, potassium pyrophosphate 70 g/L, 5,5- dimethyl hydantoin (DMH) 15 g/L, 40 g/L P H 9.0~9.5 Koh, and the temperature of 20~30 DEG C, current density of 0.3 A/dm2, 30 min. Through the orthogonal test, the above 4 substances were mixed, and the better compound additives were obtained: BTA 20 mg/L, PPS 10 mg/L, OP-10 50 mg/L, and flat plus 20 mg/L. After adding compound additive, the current efficiency, dispersing capacity and covering capacity of the plating bath are 99.3%, 75.4% and 100% respectively, and the stability is good. The silver coating has more obvious orientation along (111) and (200) crystal surface. The crystallization is uniform and meticulous, the surface is smooth, the glossiness reaches 271 Gs, the binding force and the anti discoloration property are excellent.
【作者單位】: 貴州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
【基金】:2016年貴州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基金(研理工2016010) 2015貴州省科技計劃(黔科合GZ字[2015]3032)
【分類號】:TQ153.16
【正文快照】: 隨著人們環(huán)保意識的增強,近年來有關無氰鍍銀的研究備受關注。從無氰鍍銀的發(fā)展歷史來看,對無氰鍍銀的研究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找到或合成無毒、無害并能夠與銀離子穩(wěn)定配位的配位劑;二是研制出有機或無機添加劑來改善鍍液與鍍層的綜合性能[1-5]。當前,對無氰鍍銀的研究側重于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韓恩山;許寒;張俊平;馮智輝;張小平;;乙二胺快速鍍銅體系的研究[J];精細石油化工進展;2007年10期
2 邵晨;馮輝;衛(wèi)應亮;邵同鏡;;膦酸鍍銅新工藝的研究[J];內蒙古石油化工;2007年02期
3 李華為;王卓新;尹宏升;陶紹虎;;環(huán)保型仿金電鍍工藝陰極電化學行為[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吳偉剛;楊防祖;姚士冰;陳秉彝;鄭雪清;周紹民;;檸檬酸鹽堿性鍍銅的電化學行為研究[A];2009年全國電子電鍍及表面處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9年
2 溫青;陳建培;;無氰堿性鍍銅工藝的研究進展[A];2005'(貴陽)表面工程技術創(chuàng)新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周衛(wèi)銘;無氰堿性鍍銅工藝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5年
2 田洪麗;磺基水楊酸脈沖電鍍銀[D];沈陽工業(yè)大學;2009年
3 薛美萍;基于脈沖電源及外加磁場無氰鍍銅膜的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馮紹彬,馮麗婷;鋼絲化學鍍銅工藝及銅層鈍化防銹處理[J];金屬制品;1999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文亮;武邦啟;;用測量鍍層光澤度方法研究鍍鎳電解液中添加劑的出光速度[J];新技術新工藝;1985年04期
2 李享德,劉培德,焦其偉,孫寶元;巖石的理論光澤度與可拋光性[J];非金屬礦;1990年03期
3 宋鈞才;漫談光澤[J];中國纖檢;2003年02期
4 孫寅;錢軍浩;;印刷光澤度的控制[J];印刷技術;2003年23期
5 周健兒;;日用瓷釉的針孔與光澤度的影響因素探討[J];景德鎮(zhèn)陶瓷;1986年02期
6 廉望榮;涂布印刷紙的光澤度[J];西南造紙;2000年06期
7 于紅;利用獨特的輕量涂布技術生產具有無光澤表面和高印刷光澤度的紙[J];國際造紙;2004年06期
8 肖綱;;鏡向光澤度計示值誤差測量結果不確定度分析與表示[J];工業(yè)計量;2011年S1期
9 ;常用檢測儀器操作方法[J];印刷標準化;1994年03期
10 楊存曉;膠版印刷涂布紙平滑度和光澤度的影響因素[J];紙和造紙;1996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永剛;何喜忠;楊再來;;膠版紙膠印品光澤度影響因素的探討[A];第十一屆全國包裝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二)[C];2007年
2 盧菊;;光澤度計示值誤差的不確定度評定[A];2008年江蘇省計量測試學術論文集[C];2008年
3 趙金德;宋振彪;吳麗明;胡慧林;郝剛;;影響ABS產品光澤的因素[A];創(chuàng)新驅動,,加快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發(fā)展——吉林省第七屆科學技術學術年會論文集(上)[C];2012年
4 梁靜;樸昱彤;廖寧放;;高光澤度包裝印刷色譜色貌數(shù)據組的建立與評價[A];2013中國食品包裝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3年
5 楊操;黃靈閣;;紙張性能和墨層厚度對印刷品光澤度的影響[A];第十三屆全國包裝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6 李昒奎;金昌根;林沅爽;尹炳虎;;改善無光紙油墨光澤度的研究[A];中國造紙學會涂布加工紙專業(yè)委員會2005年涂布加工紙、特種紙技術交流會論文資料集[C];2005年
7 梁靜;廖寧放;廉玉生;;寬光澤度范圍彩色印品的微小色差評價[A];中國光學學會2010年光學大會論文集[C];2010年
8 由佰玲;孫希凱;馮碩;翟洪升;王瑋;張晉英;;酸腐蝕硅片光澤度研究[A];天津市電視技術研究會2013年年會論文集[C];2013年
9 于茂杰;黃蓓青;魏先福;;影響水松紙用水性凹印上光油光澤度因素的探究[A];顏色科學與技術——2012第二屆中國印刷與包裝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2年
10 楊玲;魏先福;黃蓓青;張婉;溫林堅;;紫外熒光噴墨油墨色調再現(xiàn)的研究[A];2013中國食品包裝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進;提高膠印墨層光澤度的幾點措施[N];中國包裝報;2002年
2 金銀哲;金銀墨印刷的質量問題及解決辦法[N];中國包裝報;2009年
3 ;影響膠印產品光澤的因素[N];中國包裝報;2004年
4 康啟來;金銀墨印刷質量問題的探討[N];中國包裝報;2002年
5 昌時;紙張對印刷品光澤度的影響[N];中國包裝報;2008年
6 黑牛;油墨因素對印刷品光澤度的影響[N];中國包裝報;2008年
7 劉家聚 劉生磊 李錫佑 龐路;水性絲網印刷油墨光澤度問題的探索[N];中國包裝報;2011年
8 堯禹;印后加工對印刷品色彩與光澤的影響[N];中國包裝報;2011年
9 張小明;漆面家具如何常用常新[N];市場報;2001年
10 羅;影響印品上光品質的因素[N];中國包裝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黃輝;關于花崗石材高光澤度飾面形成機理的基礎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桑勝光;珍珠光澤度及色度測量方法的研究[D];天津大學;2009年
2 喬加亮;粘合劑結構與低紅外發(fā)射率涂層光澤度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4年
3 吳健;粗糙表面感知光澤度的生成式模型[D];中國海洋大學;2014年
4 馬健;基于不同光澤度紙基的墨色質量評估[D];浙江大學;2010年
5 覃闖泉;石材表面微觀不平度對其光澤度影響的實驗研究[D];華僑大學;2004年
6 楊勇;水基油墨穩(wěn)定性、抗水性和光澤度的機理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02年
7 李灑;銅版紙平版膠印印刷適性的研究[D];天津科技大學;2011年
8 汪鵬;高品質堿硼硅系統(tǒng)低溫熔劑的研究[D];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2012年
9 陳振嘉;高光耐劃傷ABS合金的制備及性能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10 陶莎;脂肪酸聚醚酯型賦酯劑的合成及其在發(fā)用品中的應用研究[D];江南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34501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xuehuagong/1345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