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粒改性對固結磨料墊研磨藍寶石性能的影響
本文關鍵詞:磨粒改性對固結磨料墊研磨藍寶石性能的影響
更多相關文章: 金剛石磨粒 化學鍍 藍寶石 固結磨料研磨墊 磨粒受力分析
【摘要】:藍寶石材料具有非常優(yōu)異的物理性質和穩(wěn)定的化學性質,其應用領域十分廣泛,在軍事、航空航天、電子科技等領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固結磨料技術是藍寶石研磨拋光的新工藝,具有十分重要的應用前景。但是在研磨過程中磨粒容易脫落,造成磨料浪費以及研磨效率的下降。本文通過化學鍍鎳的方法在金剛石表面鍍上一層Ni-P合金,增強金剛石與樹脂基體的結合力,并制成鍍鎳金剛石固結磨料研磨墊研磨藍寶石,探索磨粒改性對研磨藍寶石性能的影響。論文開展的主要研究內容如下:(1)探索了金剛石表面化學鍍鎳工藝,在粒徑分別為20~30μm和40~50μm的金剛石表面上鍍覆一層不同包覆率的Ni-P合金層,研究了表面形貌與包覆率之間的關系。研究表明:化學鍍鎳能明顯改變金剛石的表面形貌,并且隨著包覆率的提高,瘤狀突起的分布及尺寸明顯改善。(2)利用單因素實驗方法研究了包覆率對固結磨料墊研磨藍寶石性能的影響。采用了不同粒徑不同包覆率的鍍鎳金剛石研磨墊粗研和精研藍寶石,利用CP-4拋光平臺測量了研磨過程中工件與FAP的摩擦系數和聲發(fā)射信號;測量并計算了工件的材料去除率與表面粗糙度,分析了鍍鎳金剛石包覆率對藍寶石研磨過程的影響。研究表明:粗研過程磨粒切入深度大,受力較大,所以在研磨藍寶石過程中粗研使用的金剛石對鍍鎳量的要求較高。在研磨藍寶石時,粗研過程金剛石包覆率為50%時材料去除率達到最大,而精研過程金剛石包覆率為30%時材料去除率達到最大。(3)研究了鍍鎳金剛石研磨墊研磨藍寶石的機理。建立了適合固結磨料研磨墊的單顆磨粒的受力模型,得到了包覆率與切深的關系。發(fā)現在相同情況下由于粒徑大的磨粒所受到的切削力和轉矩大,更容易從研磨墊上脫落,所以需要更大的覆鎳量來維持基體對磨粒的把持力;同時通過研磨過程中的聲發(fā)射信號析進一步驗證了鍍鎳量對研磨藍寶石的要求。
【關鍵詞】:金剛石磨粒 化學鍍 藍寶石 固結磨料研磨墊 磨粒受力分析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Q164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12
- 注釋表12-13
- 第一章 緒論13-25
- 1.1 引言13-15
- 1.2 藍寶石的材料特性與加工研究現狀15-20
- 1.2.1 藍寶石的晶體結構與材料性能15-16
- 1.2.2 藍寶石晶體的加工技術16-18
- 1.2.3 藍寶石加工的國內外研究現狀18-20
- 1.3 固結磨料研磨技術20-22
- 1.3.1 固結磨料研磨技術的概述20-21
- 1.3.2 固結磨料技術的研究現狀21-22
- 1.4 課題研究的背景與內容22-25
- 1.4.1 課題研究的背景22-23
- 1.4.2 課題研究的內容23-25
- 第二章 金剛石化學鍍鎳及固結磨料研磨墊的制備25-38
- 2.1 引言25
- 2.2 實驗材料及設備25-26
- 2.2.1 實驗材料25-26
- 2.2.2 實驗設備26
- 2.3 金剛石磨粒的表面鍍鎳流程26-31
- 2.3.1 預處理工藝27-29
- 2.3.2 化學鍍鎳工藝29-31
- 2.3.3 后處理工藝31
- 2.4 固結磨料研磨墊的制備及研磨試驗31-33
- 2.4.1 實驗設備及試劑31-32
- 2.4.2 固結磨料研磨墊的制備流程32-33
- 2.4.3 研磨實驗33
- 2.5 鍍鎳金剛石研磨墊的研磨性能評價33-36
- 2.5.1 研磨過程中的摩擦系數34
- 2.5.2 研磨墊的表面形貌34
- 2.5.3 研磨過程中的聲發(fā)射信號34-35
- 2.5.4 工件的材料去除率35
- 2.5.5 工件的表面質量35-36
- 2.6 本章小結36-38
- 第三章 磨粒覆鎳量對固結磨料研磨藍寶石性能的影響38-50
- 3.1 引言38
- 3.2 金剛石鍍覆前后的表面形貌38-42
- 3.2.1 金剛石鍍覆前的表面形貌38-39
- 3.2.2 金剛石鍍覆后的表面形貌39-42
- 3.3 磨粒包覆率對FAP研磨藍寶石過程的影響42-48
- 3.3.1 不同包覆率金剛石研磨過程中的摩擦系數42-44
- 3.3.2 不同包覆率金剛石研磨墊研磨后的表面形貌44-45
- 3.3.3 不同包覆率金剛石研磨過程中的聲發(fā)射信號45-46
- 3.3.4 不同包覆率金剛石研磨后工件的材料去除率46-47
- 3.3.5 不同包覆率金剛石研磨后工件的表面質量47-48
- 3.4 本章小結48-50
- 第四章 鍍鎳金剛石研磨藍寶石的機理研究50-63
- 4.1 引言50
- 4.2 接觸力學經典模型50-53
- 4.2.1 Hertz接觸理論50-52
- 4.2.2 GW接觸模型52-53
- 4.3 磨粒受力模型53-58
- 4.3.1 磨粒切削刃簡化53-54
- 4.3.2 單顆磨粒受力分析54-56
- 4.3.3 磨粒分布假設56-57
- 4.3.4 磨粒脫落過程57-58
- 4.4 研磨過程中的聲發(fā)射分析58-62
- 4.4.1 研磨過程中的聲發(fā)射源58-59
- 4.4.2 聲發(fā)射信號的參數分析59
- 4.4.3 時頻域譜分析59-62
- 4.5 本章小結62-63
- 第五章 總結和展望63-65
- 5.1 總結63-64
- 5.2 展望64-65
- 參考文獻65-71
- 致謝71-72
- 在校期間的研究成果及發(fā)表的學術論文7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梁中翥;梁靜秋;鄭娜;賈曉鵬;李桂菊;;摻氮金剛石的光學吸收與氮雜質含量的分析研究[J];物理學報;2009年11期
2 宋月清;夏揚;謝元鋒;林晨光;郭志猛;曲選輝;;金剛石熱管理材料的研究進展[J];超硬材料工程;2010年01期
3 李蒙順;;金剛石的光學分恱[J];重型機械;1963年04期
4 王至炎;金剛石的光學選礦[J];建筑材料工業(yè);1963年05期
5 李繼業(yè);;金剛石浮選的理論分析[J];非金屬礦;1980年01期
6 陳昭威;提高燒結多晶金剛石質量的途徑[J];人工晶體;1982年01期
7 ;電解回收金剛石的小結[J];青海地質;1978年02期
8 陳小安,王序進;淺談金剛石修整工具及其制造方法[J];磨料磨具與磨削;1986年06期
9 林增棟;金剛石表面的金屬化[J];磨料磨具與磨削;1987年02期
10 焦魁一;國外金剛石聚結體的研制技術[J];磨料磨具與磨削;1987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志杰;張衛(wèi);萬永中;王季陶;;氧原子在化學氣相淀積金剛石過程中的作用[A];第三屆中國功能材料及其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8年
2 廖道達;陸德強;劉文燕;邱君苑;;金剛石錦上添花[A];2005年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年會第11屆全國特種加工學術會議專輯[C];2005年
3 鄭云龍;楊志軍;曾祥清;艾群;彭明生;;金剛石典型表面形貌的形成與環(huán)境意義[A];2012年全國礦物科學與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4 王超;揭曉華;徐江;陶洪亮;魏菊;;雙陰極等離子濺射金剛石顯微結構研究[A];2013廣東材料發(fā)展論壇——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發(fā)展與新材料科技創(chuàng)新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13年
5 郭宗山;;金剛石的成因與找礦[A];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文集(19)[C];1987年
6 喬培新;龍偉民;鐘素娟;李勝利;;預合金粉末與金剛石的擴散連接[A];第十一次全國焊接會議論文集(第1冊)[C];2005年
7 廖道達;陸德強;劉文燕;邱君苑;;金剛石錦上添花[A];2005年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年會論文集第11屆全國特種加工學術會議專輯[C];2005年
8 劉鵬;謝水生;李木森;郝兆印;程開甲;;新型碳源高溫高壓合成及外延金剛石[A];中國有色金屬學會合金加工學術委員會2008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9 楊志軍;彭明生;蒙宇飛;苑執(zhí)中;張恩;;鐵基合金-氫預處理石墨系高溫高壓合成金剛石的研究及其意義[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十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10 廖源;沈維康;王冠中;余慶選;馬玉蓉;方容川;;摻氮氣氛下CVD金剛石的場致發(fā)射特性研究[A];第九屆全國發(fā)光學術會議摘要集[C];200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珊珊;金剛石薄膜電極的制備及其在鋁電解中的應用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4年
2 趙陽;摻硼金剛石電極對廢水毒性控制和污染物檢測性能評價[D];大連理工大學;2015年
3 鄒萊;黑色金屬金剛石切削刀具磨損及其抑制的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4 許蓬子;金剛石材料逆向磨損去除加工的研究[D];吉林大學;2016年
5 劉巖;基干金剛石色心的單光子產生及其熒光動力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6年
6 崔巍;熔滲法制備金剛石/銅復合材料及其性能[D];北京科技大學;2016年
7 王俊峰;金剛石NV色心的制備、相干性與溫度探測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6年
8 胡強;生長型金剛石聚晶的高溫高壓合成及其機理研究[D];吉林大學;2016年
9 李浩;硼摻雜金剛石薄膜電極的制備及其在密閉空間廢水處理回用中的應用[D];浙江大學;2016年
10 賈乾忠;聚晶金剛石刀具關鍵制作工藝及機理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袁婷;華北地臺和揚子地臺金剛石生長過程的差異性及意義[D];中國地質大學;2009年
2 劉向紅;n型摻雜金剛石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3 衛(wèi)陳龍;金剛石表面金屬化及金剛石/銅復合材料微波燒結工藝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5年
4 吳東;高精度金剛石玻氏壓頭的設計方法及其機械研磨技術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5 李姝賢;金剛石表面處理對金剛石/鋁復合材料組織性能的影響[D];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2015年
6 林佳志;摩擦化學拋光單晶金剛石的工藝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5年
7 龍濤;熱管理用金剛石/銅復合材料的界面構建及其組織與熱導率研究[D];南昌航空大學;2014年
8 王松瑞;磁場作用對化學復合鍍Ni-P-金剛石影響機理研究[D];青島科技大學;2015年
9 漆書桂;多層釬焊金剛石鉆頭的實驗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2年
10 周爽;釬焊金剛石鉆頭微觀組織分析與鉆進溫度場仿真[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3年
,本文編號:78052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gong/780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