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形微通道內氣液兩相傳質和反應特性
本文關鍵詞:圓形微通道內氣液兩相傳質和反應特性
更多相關文章: 微通道反應器 氣液兩相流 壓降 傳質 氣體吸收
【摘要】:本論文主要針對水平放置截面為圓形的微通道反應器中氣液兩相流的壓降、傳質以及吸收特性進行了研究。首先,在微通道內徑分別為0.9mm和0.5mm的管道中進行了氮氣-水兩相流壓降實驗,實驗的主要目的就在于驗證微通道中氣體和液體兩相之間的摩擦壓降與管道的直徑以及氣體和液體兩相的表觀速度的關系。從實驗研究所得到的結果可知,摩擦壓降與管內氣體液體的表觀速度成正比,與管道直徑的大小成反比;實驗中還利用了數(shù)學模型對實驗結果進行預測,一般常用的模型是均勻混合模型和分相流模型。經(jīng)過對比我們可以知道,更接近實驗結果數(shù)據(jù)的是后者——分相流模型,該模型中的Lockhart-Martinelli關聯(lián)式能夠更好的對摩擦壓降進行預測。另外,我們可以通過利用氫氧化鈉溶液吸收CO_2—N_2混合氣體的方法來測量并且確定管徑為0.5mm管道中的體積傳質系數(shù)K_Gα,并結合已求得的K_Gα預測氣液兩相界面的面積,然后再將實驗所得到的數(shù)據(jù)與宏觀傳質系統(tǒng)中的相應數(shù)值進行對比可知:K_Gα的數(shù)值與氣體和液體在管道內的表觀速度均為正比關系。不同的是,當氣速增大時,雖然K_Gα同樣在增大,但是增大的速率逐漸減小;當液速增大時,K_Gα增大的速率不變化不顯著;實驗條件下的兩相界面面積最高可達3879m~2/m~3,相較于傳統(tǒng)的宏觀傳質系統(tǒng),此時的傳質質量和效果要好很多,相界面面積數(shù)值高于傳統(tǒng)設備要1-2個數(shù)量級。最后,研究了在內徑為0.9mm的微通道內,通過實驗利用MDEA水溶液來對CO_2混合氣體進行吸收。根據(jù)該實驗的實驗數(shù)據(jù)以及對實驗結果的分析,可知在管道內氣液比值為200:1時,脫除效率可高達99.2%。還考察了不同的操作條件對吸收過程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CO_2的脫除率與壓力和溶液濃度成正比,與溫度和初始濃度成反比。而且發(fā)現(xiàn)系統(tǒng)的操作壓力和原料氣入口濃度對傳質系數(shù)的影響很小。
【關鍵詞】:微通道反應器 氣液兩相流 壓降 傳質 氣體吸收
【學位授予單位】:西安石油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Q021.4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緒論8-19
- 1.1 引言8
- 1.2 微化工技術的優(yōu)勢8-10
- 1.3 微通道反應器簡介10-12
- 1.3.1 微通道反應器的定義10-11
- 1.3.2 微通道反應器的優(yōu)缺點11-12
- 1.3.3 微通道反應器的展望12
- 1.4 微通道反應器內氣-液兩相流動特性12-15
- 1.5 微通道反應器內氣-液兩相傳質特性15-17
- 1.5.1 停滯膜模型15-16
- 1.5.2 溶質滲透模型16-17
- 1.5.3 表面更新模型17
- 1.6 微通道反應器內氣-液兩相吸收特性17-18
- 1.7 論文主要研究內容18-19
- 第二章 微通道反應器中氣液兩相壓降研究19-30
- 2.1 引言19
- 2.2 實驗部分19-20
- 2.3 結果與討論20-28
- 2.3.1 管徑對摩擦壓降的影響20-21
- 2.3.2 均相流模型21-23
- 2.3.3 分相流模型23-26
- 2.3.4 表觀氣速對壓降的影響26-28
- 2.4 小結28-30
- 第三章 微通道反應器中氣液兩相傳質研究30-37
- 3.1 實驗部分30
- 3.2 實驗原理30-32
- 3.3 結果與討論32-35
- 3.3.1 NaOH濃度對氣相總傳質系數(shù)的影響32
- 3.3.2 表觀氣速對總傳質系數(shù)的影響32-33
- 3.3.3 表觀液速對總傳質系數(shù)的影響33-34
- 3.3.4 微通道內相界面積的預測34-35
- 3.4 小結35-37
- 第四章 微通道反應器中溶液吸收CO_2的實驗研究37-43
- 4.1 引言37
- 4.2 實驗部分37-38
- 4.3 結果與討論38-40
- 4.3.1 CO_2的脫除效率38
- 4.3.2 原料氣濃度對CO_2脫除效率的影響38-39
- 4.3.3 操作溫度對CO_2脫除效率的影響39-40
- 4.3.4 溶液濃度對CO_2脫除效率的影響40
- 4.4 結論40-43
- 第五章 結論43-44
- 致謝44-45
- 參考文獻45-52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52-5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永平;肖春梅;施明恒;吳嘉峰;;微通道冷凝研究的進展與展望[J];化工學報;2007年09期
2 胡雪;魏煒;雷建都;馬光輝;蘇志國;王化軍;;T型微通道裝置制備尺寸均一殼聚糖微球[J];過程工程學報;2008年01期
3 甘云華;楊澤亮;;軸向導熱對微通道內傳熱特性的影響[J];化工學報;2008年10期
4 楊凱鈞;左春檉;丁發(fā)喜;王克軍;呂海武;曹倩倩;王吉順;;微通道散熱器長直微通道的新加工工藝研究[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1年09期
5 付濤濤;朱春英;王東繼;季喜燕;馬友光;;微通道內氣液傳質特性[J];化工進展;2011年S2期
6 卜永東;沈寅麒;杜小澤;楊立軍;楊勇平;;仿蜂巢微通道分叉結構的甲醇重整制氫[J];化工學報;2013年06期
7 宋善鵬;于志家;劉興華;秦福濤;方薪暉;孫相_g;;超疏水表面微通道內水的傳熱特性[J];化工學報;2008年10期
8 李彩霞;王斯民;胡鵬睿;;等壁溫下平行微通道內層流換熱的數(shù)值模擬[J];化學工程;2012年03期
9 李鑫;陳永平;吳嘉峰;施明恒;;寬矩形硅微通道中流動冷凝的流型[J];化工學報;2009年05期
10 馬璨;袁惠新;楊振東;魯娣;;微反應器矩形微通道截面高寬比對流速的影響[J];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2009年10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史東山;李錦輝;劉趙淼;;關于微通道相關問題研究方法現(xiàn)狀分析[A];北京力學會第18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2 逄燕;劉趙淼;;溫黏關系對微通道內液體流動和傳熱性能的影響[A];北京力學會第18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3 范國軍;逄燕;劉趙淼;;微通道中液體流動和傳熱特性的影響因素概述[A];北京力學會第18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4 劉麗昆;逄燕;劉趙淼;;幾何參數(shù)對微通道液體流動和傳熱性能影響的研究[A];北京力學會第18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5 劉麗昆;劉趙淼;申峰;;幾何參數(shù)對微通道黏性耗散影響的研究[A];北京力學會第19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3年
6 肖鵬;申峰;劉趙淼;;微通道中矩形微凹槽內流場的數(shù)值模擬[A];北京力學會第19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3年
7 肖鵬;申峰;劉趙淼;李易;;凹槽微通道流場的三維數(shù)值模擬[A];北京力學會第20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4年
8 周繼軍;劉睿;張政;廖文裕;佘漢佃;;微通道傳熱中的兩相間歇流[A];上海市制冷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9 夏國棟;柴磊;周明正;楊瑞波;;周期性變截面微通道內液體流動與傳熱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A];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9論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婁文忠;Herbert Reichel;;硅微通道致冷系統(tǒng)設計與仿真研究[A];科技、工程與經(jīng)濟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中國科協(xié)第五屆青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本報記者 陳杰;空調將進入微通道時代[N];科技日報;2008年
2 張亮;美海軍成功為未來武器研制微型散熱器[N];科技日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任滔;微通道換熱器傳熱和制冷劑分配特性的數(shù)值模擬和實驗驗證[D];上海交通大學;2014年
2 翟玉玲;復雜結構微通道熱沉流動可視化及傳熱過程熱力學分析[D];北京工業(yè)大學;2015年
3 楊珊珊;粗糙微通道流體流動特性的分形分析[D];華中科技大學;2015年
4 伍根生;基于納米結構的氣液相變傳熱強化研究[D];東南大學;2015年
5 盧玉濤;微通道內氣—液兩相分散與傳質的研究[D];天津大學;2014年
6 逄燕;彈性壁面微通道內液滴/氣泡的生成特性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16年
7 余錫孟;微通道反應器中若干有機物液相氧化反應研究及相關數(shù)據(jù)測定[D];浙江大學;2016年
8 徐博;微通道換熱器在家用分體空調應用的關鍵問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4年
9 趙亮;電動效應作用下微通道內液體流動特性[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9年
10 李志華;微通道流場混合與分離特性的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程天琦;新型分合式微通道混合性能的研究[D];西北大學;2015年
2 何穎;三角形截面微通道中流體的流動和換熱特性的理論研究和結構優(yōu)化[D];昆明理工大學;2015年
3 劉雅鵬;垂直磁場作用下平行板微通道內Maxwell流體的周期電滲流[D];內蒙古大學;2015年
4 吳媛媛;制冷壓縮冷凝機組中微通道換熱器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5年
5 馬曉雯;硅基底表面特性對微通道界面滑移的影響[D];大連海事大學;2015年
6 張志強;微通道蒸發(fā)器表面結露工況下性能研究[D];天津商業(yè)大學;2015年
7 毛航;二氧化碳微通道氣冷器優(yōu)化設計及分子動力學模擬[D];鄭州大學;2015年
8 崔振東;微通道內空化流動傳熱的Lattice Boltzmann模擬[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2015年
9 邱德來;疏水性對微通道流動與換熱的影響[D];南京師范大學;2015年
10 張蒙蒙;二氧化碳微通道平行流氣冷器流量分配特性研究[D];鄭州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73378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gong/733789.html